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網路行銷 - 推進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思考

推進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思考

姚華君

(國家地質檔案館,北京100037)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政府職能的轉變和服務型政府的建立,對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提出了更大、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地質數據服務已具備壹定的數據采集基礎,數字化數據服務的作用日益明顯,但也存在數據共享和服務體系不完善等壹系列問題。迫切需要統籌規劃,完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體系,樹立“大服務”理念,充分發揮國家地質調查機構的主導和核心作用,推進“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工程”實施,加快國家地質資料中心建設。

地質數據;公共服務

1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提出了更大、更新、更高的要求。

對1.1地質數據的需求日益強烈。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地質工作提出了強烈的需求;地質資料作為地質工作成果的重要體現和地質工作服務的主要載體,自然成為這種需求的對象。自21世紀初以來,世界地質找礦工作逐漸恢復,特別是2003年以來,隨著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進展,礦產資源和工程建設的需求大大增加,相關地質工作的需求不斷上升。據統計,自2003年以來,全球非燃料固體礦產勘查投資年均增長約30%,2007年達到6543.8+0.05億美元。在我國,自《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務院令[2002]349號)頒布,特別是《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頒布以來,地質工作投入大幅度增加,從2002年的222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620億元,6年翻了3倍。圖1)。

表1 2001 ~ 2007年中外地質勘查投資

註:世界數據為MEG(加拿大金屬經濟集團)非燃料固體礦產勘探投入;中國的數據是國土資源綜合統計提供的非油氣勘探投入。

圖1 2006 5438+0至2007年中外固體礦產勘查投資變化

2007年,中國和外國在固體礦產勘探方面的投資都超過了100億美元。

與此同時,地質勘探存儲的數據量和地質數據的服務也迅速增加。以國家地質檔案館為例,地質資料年接收量從2006年的1003增加到2005年的6153,增加了5倍多。服務總量從2001年的768人次增長到2007年的59692人次,增長了76倍以上;借閱數量從2001的2093次增加到2007年的20190次,增加了8.65倍多(圖2)。

圖2地質數據服務的變化

1.2建立服務型政府迫切要求進壹步加強地質資料公共服務。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政府的主要職能在調節經濟運行和進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是指政府為滿足公眾需求而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總稱。按照公共服務的主要性質和功能分類,可以分為維修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和社會公共服務三大領域。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工作,是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資源基礎、工程基礎和環境基礎。其成果的主要服務主體屬於政府的公共服務,這在公共服務的三大領域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表2)。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地質資料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作用,把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和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1.3地質資料開發利用體系逐步加強。

自21世紀初以來,我國地質數據相關系統完成了從過去註重采集和存儲到目前越來越註重開發利用的轉變。2002年頒布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確立了統壹匯交、公眾利用和權益保護三項基本制度,將地質資料的公眾利用和服務提高到制度層面的要求。2006年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明確提出將“推進地質資料開發利用”作為新時期我國地質工作的六大任務之壹(表3)。

表2公共服務與地質工作的對應關系

表3地質資料管理系統的發展階段

2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已有壹定基礎,但仍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

2.1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有壹定基礎。

2.1.1地質資料價值巨大,收藏豐富。

地質資料形成成本高,應用範圍廣,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潛力大。新中國成立59年來,中國共投入地質勘查費501.3億元,形成了大量地質資料。豐富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根據USGS的研究,地質圖的價值是測繪成本的25 ~ 36倍,即使按照最小值計算。近年來,周年石油管理局通過重新開發利用65438000多口鉆井資料,擴大石油儲量2億噸,為國家節約勘探成本30億元。截至2007年底,我國國家級和省級地質資料收集機構共收集各類地質資料20多萬份。其中,國家地質檔案中有近110000種,與近1世紀以來我國地質工作的相關成就有關(表4)。

表4國家地質檔案館收集的成果地質資料

2.1.2數字地質數據服務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地質數據的表達形式正從傳統的紙質向紙質化、視聽化的電磁介質轉變。目前,隨著地質資料電子文檔的增多和現有圖形地質資料數字化的穩步推進,館藏地質資料的數據量大大增加。僅國家地質檔案館收集的數據就達到了26TB(含備份數據),而且每年都在以2 TB以上的速度增長;數字化地質資料2.2萬種,建成國家重要基礎地學數據庫近20種(表5),成為推進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更加方便快捷的條件。

隨著數字數據的增多,地質數據的服務模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2007年,國家地質檔案館接待讀者近6萬人次,還有通過電話、電子郵件和網站接待的讀者,比2006年增加了近1倍。其中網站訪問量達到5萬次,占比超過80%,電子數據服務較去年同期增長3-5倍(表6、表7)。數字圖形地質資料在服務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逐漸凸顯。2006年,數碼圖文資料的復印量接近紙質資料;2007年,數字資料僅占館藏的20%,但復印量是紙質資料的近兩倍。數字圖形地質數據也為在線服務提供了基礎。目前* * * *已有5000多種圖形地質資料,並實現了全文在線瀏覽下載服務,2006-2007年2月共瀏覽下載3.7萬人次。在2007年召開的中國礦業大會上,1:20萬、1:25萬、1:50萬的全國地質圖空間數據庫和區域地球化學數據庫也全面向全社會開放使用。

表5國家地質檔案館收集的主要數據庫

地質資料的服務方式也日益多樣化。在傳統的窗口借閱服務和網上目錄檢索服務的基礎上,國家地質檔案館近年來還推出了網上瀏覽下載服務和產品郵寄服務,並與部分客戶簽訂了長期服務協議。2008年,它發行了借閱卡並提供了憑證服務(表7)。

表6近兩年全國地質檔案館服務結構變化

表7近年來國家地質檔案館服務方式的變化

目前,地質資料服務雖有壹定基礎,但與日益蓬勃、多樣化的地質資料服務需求相比(表8),仍存在諸多不適應的方面(圖3)。

表8受訪者希望獲得的服務方式統計(2007年)

圖3地質數據服務中的問題

2.2地質資料公共服務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2.2.1服務組織管理體系不完善。

壹些地質資料管理機構和收集機構不健全,管理體制不順暢。根據《地質資料管理條例》,我國目前的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機構主要是中央(國家)和省級系統,尚未很好地融入國土資源四級管理體系;實物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管理薄弱,未能與成果地質資料在機構內實現壹體化管理;地質資料管理與現代信息技術管理銜接不夠。

2.2.2服務標準政策體系不完善。

服務體系和技術標準的不完善是影響服務水平和規模的重要因素。我國現行的保密和保護政策法規與加強服務的要求極不適應,特別是地理要素保密政策,導致大量具有測繪地理要素的地質成果無法公開獲取。按照目前的保密制度,在全國範圍內完成地質資料分類清理後,很多地方的地質資料公開使用範圍可能會進壹步縮小;原始地質數據和實物地質數據缺乏具體的、可操作的管理和服務方法;地質資料服務方式不完善,產品價格機制不健全,服務收費不統壹;數據信息交換和服務、合作與共享機制尚未建立;加工、研發相關的技術標準缺乏、不配套;數據資源管理分散,壁壘嚴重,“信息孤島”、“數據煙囪”等問題十分突出;數據庫、軟件項目成果和項目階段成果交換的管理和服務方法亟待制定或完善。

2.2.3服務基礎支撐體系薄弱。

目前,地質資料系統無論是管理部門還是收集機構都相當薄弱,不適應加強服務的需要。以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為例,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只有600名員工在“地球資源與科學數據中心”(EROS)從事數據處理和信息傳播工作。英國地質調查局* * *擁有800名員工和500名專業技術人員,其中100人從事數據信息工作;分別占美國和英國地質調查隊總數的6.5%和12.5%。中國地質調查局(CGS)專門從事信息工作的人員約100人,僅占隊伍總數的1.5%。相比之下,我們的差距是巨大的。省級采集機構專門從事數據服務的人員也嚴重缺乏,人員結構亟待優化。

數據公司日常業務經費短缺,基礎設施保障體系落後,沒有滿足現代服務要求的存儲和服務基地;儲存、加工等必要的公共服務設備。已經過時,而且數量不足。雖然服務已成為國家地質調查機構的重要職責和任務,但在資金、設備、基礎設施等保障方面,與國外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印度地質調查局第10個五年計劃(2002-2007年)中,信息傳播經費占其總支出的11.82%,而中國僅占3%左右。

2.2.4服務數據源的數量和質量不能滿足需要。

與旺盛的服務需求相比,存在“新資料少、電子文檔少、優質資料少”的現象。重要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亟待加強,館藏機構服務有時出現“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圖形地質資料數據庫建設進展緩慢:截至2007年底,全國平均水平僅為30%左右,國家地質檔案館僅完成2.2萬份,約占全部收集資料的20%。1: 5萬、1: 25萬數字地質圖空間數據庫建設亟待加快。礦業急需的中大型地面物化探遙感數據庫和國家急需的油氣資源系列數據庫尚未開展工作。缺乏滿足政府和公眾需求的數據產品。數據的深加工和開發還沒有開始。

2.2.5服務理念、方法和手段落後。

“重收藏、輕利用、重保存、輕開發”的傳統思想仍不同程度存在。對結果服務宣傳不夠,客戶需求調查、客戶服務方案、服務反饋等機制不完善。沒有建立產品和用戶的分類管理和服務體系。服務區域窄,專業性服務強;政府服務和社會公共服務薄弱。缺乏現代營銷模式,產品服務模式單壹,服務方式和技術手段落後。網絡服務的信息量和質量低。從2001到2005年中美地質調查局網站訪問量對比來看,USGS是同期CGS的600倍左右。

圖4地質數據信息共享服務系統建設思路

3.完善服務體系,促進地質數據信息的共享和服務。

3.1統籌規劃,思路清晰

進壹步明確地質資料信息共享服務體系建設思路:以提高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和服務水平為目標,以海量地質資料資源清理整合和資源建設為基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組織、政策、標準體系建設為保障,以“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工程”為契機,以“國家地質資料中心”建設為平臺。逐步建立和完善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和服務體系(圖4、圖5),組建壹支高素質的服務隊伍,進壹步加大服務力度,拓展服務領域,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資料的需求。

廣義的地質數據服務體系包括三大體系:地質數據組織管理體系、技術標準政策體系和基礎支撐體系。當前,要進壹步加強地質資料組織管理體系、技術標準政策體系和基礎支撐體系建設,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現代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和社會化服務體系。

圖5地質資料信息共享服務系統框圖

3.1.1加強組織管理系統

加強國家級和省級地質資料匯交機構的組織建設和服務能力建設。理順地質資料收集機構的管理體制,明確其公益性服務單位的地位;加強傳統地質資料收集機構與現代信息機構的融合,推進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服務壹體化;充實地學專業技術力量和信息技術力量,積極培養綜合服務型人才,進壹步優化人才結構,提高服務質量。

修訂《地質資料管理條例》,構建中央、省(市、自治區)、地(市)、縣(市)四級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體系,明確各級管理和服務的責任和任務,切實將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納入國土資源管理體系,強化基層單位對重要實物資料、原始資料和工程勘查資料的管理和服務責任。

3.1.2完善技術標準、政策和制度。

盡快研究出臺重要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采集管理和服務辦法;改進地質資料的服務方式;建立產品價格機制、數據交換和合作利益共享機制;修訂地質資料保密和保護政策法規;統壹研究制定數據加工處理技術標準,規範資源建設、運行管理、維護更新、研究應用和服務體系;建立數據交換和項目管理的相互聯動和制約機制,出臺數據庫、軟件項目成果和階段性成果的交換管理和服務辦法;建立實用高效的地質資料采集、加工、處理和存儲機制,完善國家地質資料資源建設和存儲管理政策。

3.1.3夯實基礎支撐系統

進壹步加大地質資料日常基礎業務投入,改善存儲和服務環境,增加和更新存儲、處理和服務設備。按照“統壹標準、突出重點、急用先行”的原則,加快地質資料資源建設;增加圖形地質數據的數字化;加強全球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投資環境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加快數字化進程;加快1: 5萬、1: 25萬地質圖數據庫建設;開展鉆孔地質數據庫、實物地質數據影像數據庫、海洋基礎地質調查和海洋礦產資源調查數據庫、遙感影像數據庫建設。

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開展“送出去”和“請進來”、定期和不定期、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多種形式的培訓,大力普及信息技術知識,努力提高地質資料工作人員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建立有利於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激勵機制,打造規模和結構能夠滿足現代服務需求的技術團隊;創新人才共享機制,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各自的技術優勢。

3.2更新觀念,樹立“大服務”意識

地質資料成果服務的多領域、多功能、專業性、時效性強等特點,要求樹立“全方位、全過程”的服務理念,最終成果與階段成果並重,集合機構的常規服務與專業機構的專項服務相結合;建立收藏機構常規服務和專業機構專項服務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的“大服務體系”。

因此,必須進壹步更新觀念,轉變角色,變過去的“倉庫保管員”為現在的“超市業務員”;加大結果服務的宣傳力度,對用戶和產品進行分類分級,建立客戶服務計劃和服務反饋機制;進壹步擴大服務範圍,加大服務政府和公眾的力度;積極探索地質數據產品的多元化供應方式和手段;建立現代營銷模式,改變產品服務方式單壹、服務技術手段落後的局面。把政府管理的需要、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和公眾的需要作為立項的出發點和依據,加大服務政府和公眾的力度,在立項之初就明確“為誰服務、服務什麽”的問題,把需求程度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標準和立足點;盡快出臺措施,為國家財政資助的長期大項目、大數據庫提供及時服務。

3.3建立“服務型國家地質調查機構”,充分發揮其主導和核心作用。

明確建設“服務型國家地質調查機構”的目標,充分發揮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公益性、基礎性地質資料采集、加工和服務中的主導和核心作用。

主要基於三點考慮。壹、創建“世界壹流地質調查所”的需要:“世界壹流地質調查所”首先要“提供壹流服務”,只有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優質服務,才能逐步得到國內和國際的認可。二、地質調查性質的要求:地質調查是地質工作的基礎,具有超前性、基礎性、區域性、多功能性和公益性的明顯特征,主要屬於公共產品的生產和服務,是公共服務領域中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第三產業。國家地質調查局是地質調查的主要組織和實施者,也是地質調查、科學研究和信息服務的機構。三、順應世界地質調查發展趨勢的要求:“從調查到服務”是當今世界各國地質調查機構職責發展的主要趨勢。發達國家地質調查機構的發展演變經歷了“礦產-資源-環境”的過程,今天強調“服務”的理念,更好地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中國的地質調查也必須順應這壹國際趨勢。當前,要重點抓好以下幾點:

3.3.1建立全球服務體系

以建立國家地質資料中心為契機,研究編制中國地質調查局數據信息工作中長期發展規劃,拓展“1+1+6”原有服務體系。當前,迫切需要將環境監測院、導航遙測中心、海洋局(所)等專業服務單位納入局服務體系,依托中國地質調查局三級骨幹網絡和信息服務平臺,逐步形成以單位、課題、區域、服務類型為主線的“壹站式分布式服務”,構建覆蓋全局的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系統整體服務優勢。

3.3.2把基礎地學數據的收集和更新作為立局之本、服務之基。

以“基礎-礦產-環境”三元結構科學部署地質工作,把基礎地學數據采集更新作為立局之本、服務之基,積極推動建立國家基礎地質圖更新機制,形成國家財政基礎地質調查經常性經費的長效補充體系。加強中國地質調查局網站建設,統籌規劃,明確局業務部門分工合作,整合局屬單位專業網站內容,加大數據系列產品、專業內容、英文網頁建設和服務力度,建設統壹服務平臺。

3.3.3加強數據處理、研究和開發。

積極開發區域地質圖系列產品、基礎地質數據產品、礦產地質數據產品、物化探數據產品、災害環境地質、農業地質、城市地質等系列地質數據產品;緊緊圍繞重要成礦帶、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等重大項目,組織專門力量對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進行專項再開發和再研究利用;根據礦業權管理的需要,開展專題地質數據的深度綜合開發利用;充分利用現代理論、方法和技術,開展綜合分析研究,進壹步整合加工數據資源,提高前期地質工作研究程度。

3.4加快國家地質數據中心建設,搭建信息共享和服務平臺。

加快“國家地質數據中心”物理建設,形成地質數據資源積累、存儲、加工和研發服務壹體化,構建以國家級、省級和專業地質數據中心為主體的網絡服務和信息共享體系。

3.4.1建立組織,落實責任。

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和《全國地質勘查規劃》,由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局等有關行政部門牽頭,國家地質資料館具體負責,盡快成立“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工程”研究論證小組,明確職責分工,廣泛開展調查研究, 充分吸收測繪、地震、海洋、氣象等公共服務單位的數據中心建設和服務經驗,實質性推廣”。

3.4.2仔細設計和定義框架。

國家地質數據中心體系應包括國家中心、區域分中心(省級)、專業分中心和行業分中心四個體系。國家中心為核心層,由國家地質檔案館、國土資源實物地質數據中心和地質調查局所屬的6個區域地質數據子庫和專業數據中心(海洋、航海、環境)組成,包括成果地質資料和數據、重要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和數據,以及成果、實物和原始地質資料國家目錄數據庫;通過建立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技術標準和工作規範,搭建網絡平臺,實現與區域分中心(省級)、專業分中心、行業分中心的數據統壹、協調、規範管理。通過在線服務實現與地質圖書、檔案、文獻的開放數據交換,逐步建立與國際地學數據中心的開放數據交換機制。

3.4.3夯實基礎,完善網絡服務體系。

建立國家地質數據中心公共服務門戶和公共服務系統,在統壹標準和規範的基礎上,通過網絡鏈接各類地質數據中心的門戶和服務平臺。最終目標是形成以公共網絡為依托、虛實結合的多層次(三級)地質資料交換網絡體系,為全國地質資料網絡管理和公共* *提供保障。推進館藏成果地質資料的分類清理;更新國家地質數據目錄;調查和整理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開展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數據庫建設。

  • 上一篇:網站廣告出價助手怎麽樣
  • 下一篇:鄉村綜合體規劃設計,如何創新鄉村綜合體規劃設計?有沒有鄉村綜合體的規劃設計案例?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