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遊戲盒子 - 三個概念,讓妳壹眼看透事物的本質

三個概念,讓妳壹眼看透事物的本質

本文內容分三個部分,建議閱讀時間10分鐘

迅速洞悉事物的本質,是壹種極強的能力。如果我們具有下面三種概念思維,那麽很多事情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最近我看到壹篇很有趣的文章,提出了壹個叫“ 概率權 ”的概念,很有意思。

我們先來看壹道選擇題。

假設妳現在面對兩個按鈕:如果妳按下第壹個按鈕,直接給妳壹百萬美元;如果按下第二個按鈕,妳有壹半的機會拿到壹億美元,當然還有壹半機會就什麽都沒有。這兩個按鈕只能選壹個,妳選哪個?

我拿這道題在辦公室裏同事當中測試了壹下,大部分人都選擇直接拿壹百萬美元走人。因為這本來就是飛來橫財,拿了入袋為安。而另壹個選項壹億美元,萬壹按下去,什麽都拿不到呢?我的小心臟啊,根本承受不了這個損失。這麽選的人,風險偏好比較小。

當然,也有人選擇按第二個按鈕的,這種人風險偏好比較大。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反正是飛來橫財,那不如賭壹把。那我就繼續追問,妳這麽選的話,如果正好落在那不幸的50%上,什麽都拿不到,妳會特別懊悔和心疼嗎?他們想想說,好像也有點,連壹百萬美元那只煮熟的鴨子也飛了啊。

那正確答案是什麽呢?

當然是選有50%的機會拿到壹億美元。但是,我給出的理由不壹樣。

壹個熟知現代社會規則的人,會這麽處理。第二個按鈕,如果按下去有50%的機會拿到壹億美元,那麽按照概率,這個按鈕的選擇權價值就是5000萬美元。我承受不了這個損失,那好,我把這價值5000萬的機會賣給壹個有能力去賭的人,比如說用2000萬美元跟他成交。那對於買的人來說,用2000萬美元買壹個價值5000萬美元的概率權,在賬面上是非常劃算的。而妳現在有2000萬美元了,是不是比選第壹個100萬美元強得多?

好,妳可能會說,我找不到願意賭那麽大的人。那我們優化壹下上面的方案,妳找壹個比妳有錢的人,妳說:“我把這個選擇權賣給妳,但是首付100萬美元,如果妳中了壹個億,我要求再分成壹半,妳覺得怎麽樣?”

對妳來說,100萬美元他作為首付給妳,已經落袋為安了,剩下就讓他去賭個運氣,反正也比第壹個選擇強。而對買家來說呢,他是拿100萬美元的成本去賭5000萬美元的壹半概率,這個買賣他也非常劃算,他會幹的。

接著往下想,這個方案還有沒有更近壹步優化的空間?

還有,當然那就更復雜了。比如,把這個選擇權切碎了發行彩票,這樣就更是穩賺不賠,當然這個普通人就幹不了了,得有政府授權。

說到這裏,妳可能會覺得有點奇怪。開始的時候,我面對的選擇,明明壹個是確定的,壹個是不確定的。可是這不確定的最後怎麽就變得確定了呢?而且收益要高得多呢?

對啊,這個例子裏面,藏了這個世界的壹個絕大的秘密,就是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區別。請註意,我這裏說的是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而不是指窮人和富人。

我們人生在世,時時刻刻都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每壹個選擇背後,都有成和敗的概率。

窮人思維,就傾向於拿到確定的東西,他不要概率權。而富人思維正好相反,每次選擇的時候都願意根據成功的概率來下註,不管每壹次的成敗、輸贏,他壹直都堅持這麽下註。

請註意,珍視概率權,不是讓妳去賭,而是跳出自己的直覺本能,用概率的思維去思考自己的每壹個選擇 。

如果概率權算得過賬來,那就勇敢去下註,比如說用100萬美元的價格去試試50%的機會拿到壹億美元的概率權。從直覺上來看,雖然有風險,但是在概率思維看來,這已經是劃算得不能再劃算的買賣了。

窮人不珍視概率權,不是不去賭,他們反而更容易去賭壹些極小概率的事情。比如花錢買彩票,兩塊錢兩塊錢地買,想博壹個發財夢。

但是明白彩票原理的人都知道,這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而組織銷售彩票的人,他是按照概率思維來設計這個機制和遊戲的,他們反而是穩賺不賠的。所以妳看,就彩票這件事來說,是窮人在補貼富人。

舉個例子,妳看富人是怎麽想的。紮克伯格,Facebook的老板,他當年剛創立Facebook公司4個月,就有人出價1000萬美元要收購他的公司,兩年後,雅虎公司出價10億美元收購。其間當然還有很多次機會,谷歌、新聞集團等等都曾經有過收購意向,每次出價對於當時的紮克伯格來說,都是壹次大發橫財,從此余生可以花天酒地的機會,但是每壹次紮克伯格都拒絕了。

妳是馬上就拿到10個億,還是以百分之幾的可能性,也就是概率,在數年之後拿到1000個億?這是壹個選擇,妳看,紮克伯格面對的這個選擇,跟我們今天剛開始舉的那兩個按鈕的例子是不是很像?

幾年之後,另壹家創業公司Snapchat用類似的方式拒絕了紮克伯格的30億美元收購的邀請。

這就是矽谷的精神之壹,它可不僅僅是發財夢,它是壹種財富觀,是壹種雄心壯誌,是壹種對概率權的把握。

我創業幾年,說實話剛開始也是不太理解那些風險投資人的邏輯。壹個創業項目,看起來不是很靠譜,沒有任何確定性,投資人居然就敢成百萬、上千萬、上億的錢白給創業者花,而且還只占很少的股份。按照直覺思維來看,這些投資人不是瘋了嗎?

但其實,這是因為人家風險投資人看世界,和我們普通人的角度不壹樣。

他們是看概率權的。

壹個創業公司,剛開始可能都沒有盈利,但是投資人已經把這個行業的前途,這個創業者、創業團隊的素質和未來的市場風險等等都用概率思維給算過了,給出了壹個估值。這個估值雖然是紙面財富,但是它包含了壹系列概率的算計,它是真實的市場定價。風險投資人他就這麽壹直下註,壹直下註,下了很多次之後,只要有壹次大賺,就全部回來了。

所以,風險投資不是外面看起來的那樣,是賭博,是猜鋼镚,它是有壹個精密算法的財富遊戲。

那怎麽擺脫窮人思維,把握概率權呢 ?

我剛才提到的那篇文章中就說到,我們普通人最最缺乏的,其實不是錢,而是有壹個老爸隨時隨地告訴我,妳很牛。

那為什麽書香門第或者財富世家會出壹大串的牛人,除了基因、資源這方面的原因,可能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壹:

二:

三:

可惜,我們絕大多數人不會出生在書香門第或者是財富世家,那怎麽辦?

對,這就是這個世界留給每壹個人的壹道後門。妳可以通過學習,通過認知升級,通過改變自己的大腦,通過克服自己與生俱來的本能,認識概率權,掌握概率權。

要知道,這是我們腦子裏發生的事情,雖然它千難萬難,但是畢竟我們不需要任何額外的資源,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止它發生。

上面跟大家分享了“概率權”這個概念,其中有壹個核心的意思是,富人思維是把每壹個具體的選擇抽象為概率,只要概率上有優勢,有勝算,就會壹直下註。

比如,他們覺得大城市比小城市找到發展機會的概率大,就會向大城市流動,而不會考慮眼下的壹點小損失;他們判斷新興行業的機會比較大,就會找機會往新興行業去就業,而不會在意每個月幾百塊的工資損失;他們判斷在創業公司有可能拿到股票和期權,他們就會去創業公司求職,而不會考慮萬壹這家公司上不了市怎麽辦;他們覺得多學壹點技能,未來可能有用,就不會在乎現在的壹點金錢和時間付出。就這樣壹直下註的人,勝出的機會反而會大很多。

請註意,這可不是賭。因為他們掌握了概率權,所以反而不會像窮人思維的人那樣,去買概率極小的彩票。

我們從另外壹個角度再來看這個問題。妳有沒有壹個感覺,這樣不斷堅決下註的人,是不是有點像人工智能?

大家應該記憶猶新,2016年3月份,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AlphaGo在圍棋賽中打敗了人類頂尖棋手李世石。當時就有人分析,人工智能的機器之所以能贏,有很多原因:它計算能力強大,它極其勤奮,每天都和自己下好多萬盤棋。但是最重要的壹點是,因為它掌握了壹種概率算法,也就是說,它在下每壹步棋的時候,都計算自己在當前局面下的贏棋概率。

我們人類在圍棋盤上跟人工智能打,這勝負已定,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打敗機器了。那好,我們反過來問另外壹個問題——我們人類能夠向人工智能學習什麽呢?

如果學它的運算速度和存儲量,人類肯定是趕不上機器了。值得我們學習的,是機器的思維方式。

人工智能的思維方式是怎樣的? 我介紹的那篇文章的作者老喻,他是這麽總結的。

機器下圍棋,它每下壹手的時候,都計算自己在當前局面下的贏棋概率。對它而言,每壹個決策點都是獨立的,這壹步和此前的那些棋沒有什麽關系,它就從當下這壹步出發,計算獲勝的概率。妳看,機器是不是像壹個勤奮的傻孩子,它雖然比人類懂得更多,但每壹步都仍然是從頭推理,每壹步都像是嬰兒般地學習、探索,所以能下出壹些人類從未想過的棋和手段。

機器從來不糾結,不理會沈沒成本,絕不感情用事,也不會對未來心存僥幸。它只是聚焦於壹件事情:贏棋。它只用壹種標準衡量自己:概率。

這段話是老喻(孤獨大腦作者)寫的,請註意,老喻在剛才的總結中用了壹個詞,叫“沈沒成本”。

在經濟學上,有壹個很重要的結論: 沈沒成本不是成本 。什麽意思?

簡單說就是,妳以前為壹件事花進去的時間、精力、金錢,都是沈沒掉的,不應該影響妳當下這壹步的決策。

舉個例子,如果妳進電影院看電影,十分鐘之後妳就知道這是壹部爛片。那請問妳是馬上起身就走,還是堅持把爛片看完呢?

很多人的想法是,既然電影票已經買了,成本已經發生了,那就看完吧。而如果交給人工智能去決策,剛才我們講,人工智能每壹個決策點都是獨立的,跟此前的事情沒有什麽關系。它就會從當下出發,計算獲勝的概率,所以人工智能肯定會起身就走,因為我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娛樂,既然是壹部爛片,我為什麽還要在這坐著呢。

那相比之下,人工智能是更符合經濟學主張的,沈沒成本不是成本,不要讓以前的事情影響當下的決策。

那問題又來了,我們人類為什麽這麽傻呢?

這和我們大腦的運行機制有關。

人類大腦的運行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過去所經歷的事情,以及殘留下來的記憶,對我們當下的判斷是有很大影響的。從好的壹面說,這提高了我們決策的速度,降低了大腦的負擔。

比如,我們曾經吃過某個地方人的虧,我們就形成了壹個經驗,以後但凡遇到這個地方來的人,我們就盡可能回避和他們打交道,而且要說他們的壞話。所謂地域歧視、以貌取人等等,都是這麽來的。

但是,從壞的壹面說,這種大腦運行的方式,也讓我們成了經驗的奴隸,不能客觀地判斷當下的形勢,我們總是讓過去的東西綁架了自己。

哲學家叔本華說:“阻礙人們發現真理的障礙,並非是事物的虛幻假象,也不是人們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們此前積累的偏見。”

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真相不是我們以為的那樣。”

更要命的是,人類還有壹種能力,就是把自己這些因為錯誤偏見而形成的觀點,解釋得冠冕堂皇,自我合理化。

就像有人寫的壹段話——“很多時候,我們在重組自己的偏見時,還以為自己是在思考;在重復以往的錯誤時,還以為是在堅持夢想;在消極荒廢時,還以為是在放松;在傷害別人自尊時,還以為是直率;在故步自封時,還以為是在堅守;在隨便放棄時,還以為是在選擇;在喝得酩酊大醉時,還以為是豪爽;在不思進取時,還以為是低調。”

妳看,這段話寫的多好,所有這些愚蠢的行為,都是因為我們延續過去,而且還把它合理化。

但是人工智能不會。 它用概率來思考問題,切斷了過去的經驗,每壹步決策都是獨立的 。在這壹點上,那些強大的人,也就是有富人思維的人,他們和人工智能很像。

他如果不愛壹個人了,不會因為我已經為這個人付出了很多,而舍不得分手;他分析壹只股票,如果不看好它的未來,就會果斷賣出,而不會說:“哎呀,我還虧著錢呢,等漲回來我再賣吧。”他如果跳槽,純粹就是因為新工作崗位更適合自己的發展,而不會因為什麽和老同事的感情很好,而猶豫不決。

這種富人思維,妳有沒有發現,跟科學思維很像。科學思維為什麽強大?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解釋。

第壹 ,科學承認自己是無知的,而不會說老祖宗、先知已經告訴了我們全部真理。科學追求的是可證偽性,願意、甚至追求被別人證明說“我錯了”。

第二 ,科學實事求是,只看邏輯、證據,不在意觀點提出者的背景和尊卑。妳就是大師,妳就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妳就是過去壹貫正確,那又怎樣,現在錯了也是錯了嘛。

喬布斯有壹句名言:

Stay hungry,Stay foolish。保持饑餓,保持愚蠢。

這句話有各種各樣的理解,但是從今天這個角度上,我們終於可以知道喬布斯在說什麽了。

所謂保持饑餓,就是保持對世界探索的熱情。而保持愚蠢,就是不斷放空自己回到原點,放棄壹切經驗和存量,像個傻子壹樣,只在這壹點上虛懷若谷地思考。

我以前曾經介紹過曾國藩的壹句話,“ 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 。”說的是壹個意思,曾國藩簡直就是那個時代的喬布斯。

不讓過去的經驗影響現在,也不讓未來的妄念影響當下,我只純粹地關註當下的目標。

做到這個境界,很難嗎?當然很難,因為它和我們在億萬年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直覺和本能正好相反。牛人之所以牛,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和直覺,和本能相對抗。

我們聊了“概率權”這種思維模式,現在又做了壹個引申。

這個思維模式和人工智能的原理有相似的地方:盡量拋開存量,在每壹個決策點上獨立決策,這其實也符合經濟學上講的“沈沒成本不是成本”原理。

我們再做壹個引申,幫助大家理解這套思維模式。

大家可能聽說過“ 第壹性原理 ”這個詞,最近在創業市場很火。這個詞早就有,最近火是因為伊隆·馬斯克經常用這個詞來解釋他的創業思路。

有個投資人朋友跟我說,他現在壹去矽谷談項目,那些大佬投資人第壹句話就問,妳這個項目很好,可是它的“第壹性原理”是什麽?

我們先回到伊隆·馬斯克,關於“第壹性原理”,他是這麽說的:

我們運用“第壹性原理”思維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於比較——別人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這件事情,我們就也去做。這樣的結果是只能產生細小的叠代發展。 “第壹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說壹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裏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壹層層往上走。

聽著有點暈,我舉兩個伊隆·馬斯克自己的例子來說明壹下。

大家都知道馬斯克的壹個創業項目是做電動車特斯拉,但很多人覺得電動車不可能做成,因為電池成本上降不下來。當時大概是 600 美元/千瓦時,它過去就是這麽貴,壹項東西的改進和降價總是很慢的,所以它未來也不可能變得更便宜。

好,伊隆·馬斯克的“第壹性原理”登場了。

他說我不管現在的電池有多貴,我就回到本質問壹個問題,電池的硬成本是什麽構成的?無論如何也減不下去的成本是什麽?

無非就是鐵、鎳、鋁這些金屬,除了買這些金屬的成本是絕對降不下去的,剩下來的成本都是人類協作過程中產生的,那就有優化的空間。

比如,在美國生產可能稅費比較高,那就不要在美國生產了;可能是某個技術路線它比較昂貴,那隨著它的大規模普及應用,這個價格就能降下來;可能是某種模塊設計上本身出了問題,那就改變設計。

總之,回到物理學的角度看這個產品,他就是壹些金屬的組合,我們就有可能把電池的價格無限逼近這些金屬本身的價格。

同樣的思路,伊隆·馬斯克的另壹個創業項目是造火箭。

這事本來只有國家才有財力幹,但是伊隆·馬斯克說不對,我算了壹筆賬:壹架火箭,它的原料成本只占火箭的總成本的2%,就算還有其他成本,那都可以優化。所以,他放話說,可以把現在火箭的制造成本,降低到只有現在的10%。

這兩個例子妳聽起來可能還是有點虛。

其實“第壹性原理”,就是讓我們把目光從那些別人做的事上挪開,不管做什麽選擇,都以最根本的那個原則為參照點,不斷用那個參照點為自己糾偏 。

重要的不是“第壹性原理”本身,而是在奔向目標的過程中,不受其他因素影響。這和我們昨天講的,不理會沈沒成本,在每壹個點上做獨立決策的人工智能思維,是不是很像?

那麽問題來了,除了根本的原理和目標,那些其他參照點為什麽會出問題呢?

因為我們人類文明是通過漫長的時間壹點點積累出來的。在積累的過程中,雖然有很大的進步,但是那些存量也有很多不合理、低效率、甚至是荒唐透頂的東西。如果不能隨時回到根本,就很容易把經驗變成負擔。

舉個例子,我聽過這樣壹個故事。

二戰時期,英國空軍部隊有壹個規定,戰鬥機的皮革座椅要用駱駝的糞來擦洗保養。英國空軍的後勤兵多年壹直以來都這麽幹,但誰也不知道為什麽。

後來有人就覺得奇怪,專門去做了調查。原來當年英軍在沙漠地區作戰的時候,需要駱駝運輸,可駕馭駱駝的皮具是牛皮作的,那個味道駱駝聞著很不爽,賴著不走,沒辦法只好用駱駝糞擦牛皮具,蓋住牛皮味。

結果,這條規定就壹直被當作金科玉律沿襲了下來,等到駱駝變成了飛機還沒變。

其實大家想想,在自己的行業裏,有多少事都是因為習慣和偏見,因為既得利益者的堅持而保留下來的,從“第壹性原理”來看,其實都可以壹刀砍掉。

我們為什麽要用“第壹性原理”來思考問題?

因為這是壹個技術瘋狂叠代、迅速爆發的時代。好處是,我們有機會打破原來的習慣和偏見,重新規劃壹件事,因為技術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讓這件事還原到自己的本質。壞處是,選擇太多,可能性太多,我們就像是從陸地來到了海洋,不確定性太大。

所以,找到壹個目標,找到壹個航標燈,就尤為重要。所有的合作者在心裏記住那個唯壹的目標,隨時糾偏,隨時質疑習慣和偏見,隨時去除冗余,才能夠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把握住自己。

我以前聽有個老師講過壹個道理,在農村看到別人開拖拉機覺得很神氣很簡單,但結果自己開的時候,根本開不直,歪歪扭扭的。

後來他請教那些老司機,人家就告訴他,妳時刻盯著自己的手,妳當然就開不直了。想要開直很簡單,盯住遠方的壹棵樹,妳就奔著這棵樹開,不要想手的事兒,自然就直了。

對啊,我們現在開車的人都知道,老司機開車不會盯著自己的手,盯住前方自然就直了。在這個故事裏,手就是“比較思維”,遠方的那棵樹就是“第壹性原理”。

這“第壹性原理”其實沒有那麽高大上,不僅僅是創業的事兒。伊隆·馬斯克這樣的創業者可以用,我們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

比如,我是來看電影找樂子的,這是我做這件事的“第壹性原理”。

所以如果看到爛片,我起身就走,不跟電影票錢較勁。

再比如,我到壹家公司是來長本事,讓自己將來在職場上變得更值錢的,這是我上班的“第壹性原理”。

所以,拍老板馬屁,跟同事勾心鬥角這事兒,能省就省。

再比如,我是壹個足球運動員,我在場上踢的每壹腳球,每壹次奔跑,都是為了讓自己在整個球市上更有價值,在足球運動史上建立自己的地位,這是我的“第壹性原理”。

所以,搞好跟教練和其他球員的關系,都是為了這個目的,而不是讓別人誇我是壹個好人。

這兩天我們反復提到的老喻,他在壹篇文章裏說他發現了壹條極簡的公式,按照這條公式,任何人都可以不靠智商、背景和運氣,找到壹種廣泛可行的解決方案。

聽著像吹牛,但是按照我的人生閱歷,這個公式確實很有道理,這個公式是:

妳的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復動作?

所謂“核心算法”,就是妳的“第壹性原理” 。

就是妳始終揪住它不放松的東西,做任何事都是使用這個“核心算法”,在任何選擇關頭,不管別人怎麽說,怎麽看,都用這個原理做決策。

所謂“大量重復的動作”,就是壹旦啟動開始重復地做,笨笨地堅持往下做。每多做壹次,就會比其他人積累更大的優勢,而且這個優勢是指數級積累的。

比如谷歌公司做的街景地圖。

它的“核心算法”很簡單,就是要把人類所有城市的地圖數字化,開著帶有攝像頭的車,在各個城市裏轉。這個工程壹啟動,非常慢,工程量很大,做法也很笨,但是只要持之以恒,其他公司就望塵莫及。

再比如說,我有次去雅昌印刷參觀,了解到他們派了壹個4人小組,把西藏布達拉宮所有的壁畫,用最高清晰度的攝影機壹幅壹幅地拍攝了壹遍。

整個工程持續四五年,但是壹旦做成,全世界想用布達拉宮的壁畫藝術品,只能到雅昌去買版權,不大可能再重新拍攝壹遍了。壹件很笨的事,從最終的結果看很聰明。

再比如說我們自己,“核心算法”就是提供新技術條件下的知識服務,把此前的人類知識用新技術和新載體再生產、呈現壹次。雖然我們現在做得還很少,水平也有待提高,但是只要起步慢慢去做,長期積累起來的優勢,就非常可觀。

其實這個公式也不是什麽發明,巴菲特就說過壹句話:“投資就是滾雪球。”

投資就像是壹個人站在山頂滾雪球,只要有足夠長的坡,和足夠濕的雪,壹個小雪球順坡而下,就能越滾越大。

對照剛才的公式,“坡”就是核心算法,“濕雪”就是大量可重復的動作,“滾雪球”就是有效的、可重復的、可持續的強化學習。

連續三段,我們給大家講的這種思維方式,其實就是我們這些笨笨的,但是不怕苦不怕累、有夢想的人,在這個時代的生存之道。

請大家記住三個詞:

它們只是從不同的角度,說了同壹個道理。

註:以上內容來自得到APP

  • 上一篇:十大最燒錢的遊戲
  • 下一篇:《塞爾達傳說:織夢島》玩後感想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