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遊戲盒子 - 如何培養學生的公民規則意識

如何培養學生的公民規則意識

沒有規則,就沒有方圓;第壹,從孩子的“遊戲規則”出發;如果有人問現在誰最會說遊戲規則,我覺得是孩子;受到相應的懲罰;第二,規則的制定者註定是規則的受益者;反思我們學校的很多規章制度,有多少是兒童參與制;1,讓學生參與制定規則;滿足規則;2.讓學生了解規則,逐步提高對規則的認同;3、開展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強化規則。

如何培養中學生的規則意識

“沒有規則,就沒有方圓。”近年來,“按規則辦事”已成為人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壹項基本原則。從某種意義上說,規則是現代文明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則意識已經成為文明的標誌。規則意識越強,公民素質越高,社會文明程度也越高。學校要想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就必須加強對學生規則意識的教育和培養。

壹、從孩子的“遊戲規則”說起

如果有人問現在誰最會說遊戲規則,我覺得是孩子。幾個孩子在打王牌。他們已經就誰先玩、怎麽玩、怎麽玩和怎麽不玩的規則達成壹致。在遊戲過程中,沒有壹個孩子違反規則。最有趣的是,在學生中,有壹個遊戲規則,讓我們打乒乓球。壹個學生先當冠軍,後面的學生要想玩就要參加壹個“測試”,就是先和冠軍打壹場球。如果他們贏得冠軍,他們將有資格再打三場球。如果他們輸了,他們將不得不下臺,重新排隊。我觀察了很久,發現沒有人不遵守,即使是比“冠軍”高的同學或者高年級的同學也不例外。為什麽那麽懂“遊戲規則”的孩子,在學校不遵守校規,在家裏卻“舉止囂張,做事任性”?為什麽經常會因為不遵守交通規則而發生傷亡的悲劇?為什麽總是在學校的走廊打架,導致事故頻發?如果分析孩子“遊戲規則”中所體現出的良好的規則意識,或許可以找到壹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孩子良好的規則意識。第壹,遊戲規則的制定者是誰——孩子。孩子的“遊戲規則”是孩子制定的。這些規則不是任何教科書或者大人講的,也不是別人規定的,更不是大人代替孩子制定的。因為孩子是自己“遊戲規則”的制定者,了解自己的規則,體現了孩子的成就感和參與感,本質上體現了規則的公平和平等。基於此,孩子有了服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不是被動的。第二,不遵守規則會有什麽後果——懲罰。既然是規則,就要有壹定的約束力,規則的約束力表現在它的懲罰性質上。孩子壹定知道,不按規則玩遊戲,就會被淘汰,被淘汰很多次,最後不跟他玩了。對於壹個孩子來說,“不跟我玩”是非常嚴厲的懲罰。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從規則制定者的角度來看,只有兒童參與規則的制定,才能為兒童遵守規則、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提供前提,這恰恰體現了“規則制定者註定是規則的受益者”這壹總原則;從違反規則的後果來看,違反規則是

受到相應的懲罰。

第二,規則的制定者註定是規則的受益者。

反思我們學校的很多規章制度,有多少孩子參與了制定?從成年人的眼光和思維來看,他們大多對孩子做了很多禁止性的規定,比如“不準在樓道裏追逐打鬧”、“上課不準大聲喧嘩”、“不準踐踏草坪”,學生只是執行者。這種被動執行的後果只能是潛在的反叛。如果能按照以下思路去嘗試,效果可能會更好。因為“規則的制定者註定是規則的受益者”。

1,讓學生參與制定規則。哈馬斯認為,沒有主體間的合法性,就沒有統治。規則或規範不會像事件壹樣發生,而是根據主體之間認可的意義而有效。這種聯系的成分是,行為的意向性取決於“意義的統壹”,而意義的統壹取決於規則的有效性。我們學校有個老師在七年級“交友註意原則”課上就用過這種方法:他不是告訴學生什麽是交友原則,按照這個原則怎麽做,而是先給每個學生壹張小紙條,寫上自己的“閨蜜”,然後在班上做統計。結果幾個同學成了很多人的“閨蜜”,然後老師讓大家都去做。通過大家的分析,在這些學生身上發現了很多優點。老師對學生發現的優點進行分類,形成壹個“交友要註意的原則”。雖然學生要找的這些原理可能不是很科學,但是很有效。只是因為是自己找的,有學生容易接受的現實例子,當然容易做到。如果把這種方法移植過來,可以用在很多校規的制定上。比如班規的制定,也可以讓學生寫幾個“妳還覺得我們同學該怎麽辦?”(鼓勵規則)“妳覺得我們班的學生不應該做什麽?”(禁止性規則),經過討論、篩選、歸納、確立到最終實施。這樣,隨著規則的形成過程,學生可以自我教育,通過主體間的有效合作,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和體驗規則。更重要的是,這是對學生權利的尊重,也是規則平等的重要體現。同樣,我們也可以將這種方法應用於學校的課間管理和環境管理。當然,作為壹個學生,不可能壹次性制定出壹個相對規範完整的規則,但問題是,至少這是壹個可執行的規則,是被執行者自己認可的。即使是不規範、不完整、不完整的,也可能會讓學生在練習後進行補充和修正。這個過程是教育的又壹次升華和提升,最後會有比較。

滿足法則。

2.讓學生了解規則,逐步提高對規則的認可度。讓遵守規則的人知道規則,這是規則意識的首要內容。但規則是具有普遍性的,沒有壹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社會實踐是無法理解規則的含義的。在學校裏,有些規則可以通過上述方法讓學生直接參與規則的形成和制定,但有些規則是不能由學生直接制定的,比如交通規則、中學生行為準則、中學生日常行為準則等。在這方面,還是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讓學生了解規則,提高對規則的認同感。對於學校教育工作者來說,必須從普適性較低的規則開始,逐步完善到普適性較高的規則;基於學生現有理解能力和實踐經驗的規則逐漸完善為更抽象的規則。比如幼兒園的孩子雖然聽不懂,但基本知道“綠燈,紅燈停”的交通規則。所以基本交通規則的教育可以在小學進行,安全教育可以在初中進行。

3.開展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強化規則意識。學校教育有自己的特點,學生的認知有自己的規律。通過活動讓學生感受和體驗規則,對提高學生的規則意識會起到很好的效果。針對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規則,可以開展“我當壹天小交警”主題活動;對於初中生來說,可以開展“交通事故調查”的社會實踐,通過實踐感受規則,培養規則意識。再比如,我們要求學生“不要踐踏草坪,愛護小樹”等。我們可以讓學生在每個班級參加種草、種樹、承包、命名小樹等壹系列活動,把自己的勞動融入其中,讓他們感受到勞動的艱辛和生命的珍貴,更好地樹立“愛護花草樹木”的規則意識。

第三,不遵守規則比沒有規則更可怕。

知道規則,理解規則,壹定是要有規則意識,因為除了規則意識,重要的是培養自覺遵守規則的欲望。壹方面,學習規則的最終目的是遵守規則。另壹方面,有規則知識的人不壹定會遵守規則,相反,能違反規則的人可能是對規則非常了解的人。比如,慣犯大多對法律特別熟悉。從某種意義上說,“不遵守規則比沒有任何規則更可怕”。所以在學校教育中,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規則,還要讓學生明白,如果不遵守規則,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或者付出代價。

1,取適當的“自然懲罰法”。如果妳不遵守規則,妳將受到懲罰。當然,這樣的懲罰包括

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比如“用手直接接觸高壓線”;有些是潛在的,比如“過馬路”。不遵守規則也會有危害,不僅是對自己,也是對社會,也就是社會危害。規則意識的形成往往是要付出壹定的代價才能使學生從他律走向自律。我們教育的目的是減少傷害和維護規則的社會成本。雖然教育主要是表揚和鼓勵,但是壹直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會很脆弱。因此,恰當地運用懲罰來教育孩子,將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有利於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對於不按規定打掃衛生的同學,在認識到錯誤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增加打掃衛生的工作量;對於不愛護花草樹木的同學,可以負責壹段時間的校園花草樹木的看護;對於不符合公共衛生的,可以清理保護。

2.教育糾正“僥幸心理”。因為違反規則的後果大多是潛在的、隱蔽的,學生往往自己給自己找違反規則的理由或借口。如果我今天走在路的右邊,就沒有事故;壹個同學在樓道打架,沒造成什麽傷害,我出門就可以了,不壹定會被“懲罰”。這是我們需要教育學生明白的,壹旦沒有發生,不代表不會發生,壹旦發生,就要付出代價,甚至是生命。運氣是培養規則意識的最大敵人。還有,學生有時候不明白壹次和多次,壹個人和很多人,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妳不讓我踩草坪,我怎麽踩?草沒有死。不要搖樹,為什麽沒有壹個同學搖樹死掉?所以同學們壹定要知道,如果很多人踩草,很多人搖樹會怎麽樣。後果壹定是可以想象的。

3、註意防止“第壹次真的好。”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必須註重“第壹次”的預防和教育。很明顯,很多不遵守規則的人都是從第壹次開始的。比如每次遲到,第壹次闖紅燈,第壹次?壹個人規則意識的缺失,最終可能會藐視世界上所有的規則,甚至導致違法犯罪。對此,作為學校,在制定壹系列規則的同時,也應該有相應的監督措施,而不僅僅是把規則寫在紙上,掛在墻上。

  • 上一篇:幼兒簡單遊戲室內遊戲
  • 下一篇:如何找到山寺的老道士?說清楚。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