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遊戲盒子 - 什麽樣的人會被別人孤立?

什麽樣的人會被別人孤立?

導語:常年抱怨的人,最終可能會被周圍的人放逐和孤立,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精力被這個抱怨者榨幹了。

美國牧師威爾?伯恩,這是誰?沒有抱怨嗎?該運動的創始人在《無怨無悔的世界》壹書中如是說。

他的聲明預言了習慣於抱怨的人的命運?被身邊的人放逐,受困於孤獨,進而走向自閉和抑郁。

我也看到,生活中認識的人,如果總是向身邊的人抱怨多年,必然會陷入孤獨。壹般孤獨感是可以忍受的,因為投訴者壹般人際關系不多。他們習慣了,沒什麽感覺,但最後會發現,最重要的人,比如至親好友,配偶,子女,都應該遠離他們,然後就會極度恐懼。他們害怕嗎?流亡?。

他們把周圍的人都變成了?心碎者?,?白眼狼?然後呢。無情無義”,卻不自知。

為什麽抱怨很討厭?

前兩天,我二十多歲的朋友F跟我說,她很痛苦,因為她發現最親近的人都不能容忍她的脆弱。

原來F問男朋友?曝光?痛苦,可是他壹點都不理解,反而指責她,這讓她很痛苦,很想知道這樣的愛到底是什麽意思。他想說再見,但又忍住了。

我問她男朋友說的讓她印象深刻的話,她想了想。她男朋友說受不了她壹直抱怨,總是看到消極的壹面,對積極的壹面視而不見。

因為我很了解F,知道她有壹個總在抱怨的媽媽,我就對F說,妳男朋友對妳抱怨的看法像妳對妳媽媽抱怨的看法嗎?

哦,是的,壹模壹樣。f驚嘆自己被母親的抱怨折磨,但沒想到在這壹點上她和母親壹樣,在親密關系中總是抱怨。

我對她說,再給我講講妳對媽媽抱怨的理解和感受。

她說第壹感覺是無聊,然後就想逃跑。

我又問,這種討厭的感覺是什麽,或者說,什麽叫討厭?

仔細了解了壹段時間後,她說她有壹個潛意識的想法。其實她媽媽根本不想改變什麽。她只是想抱怨。小時候,她試圖改變,消除母親抱怨的根源,改變事物的格局。然而,每當事情可以運作的時候,她發現媽媽會做壹些事情,讓格局回到過去。

F的媽媽對她抱怨的主要內容是,妳爸爸是個不顧家的自私男人?

f壹直是這麽看的,但是大學畢業後的某壹天,她突然明白了,父親的不顧家庭,自私自利,好像被母親利用了。比如她媽媽壹直抱怨她爸爸不給錢,但是她媽媽從來不主動找她爸爸要錢。而且她很小的時候就記得,爸爸給家裏錢,媽媽總是要的少。

f想到這些就覺得很可怕。她真的很難理解她媽媽在追求什麽。她母親似乎只是在繼續投訴。為了玩抱怨遊戲,她可以忍受任何事情。況且事情真的像我媽抱怨的那樣發展,我媽身邊的人也變得有點?忘恩負義?,包括F自己都想逃離媽媽,成為媽媽?壹個無情的孩子?。

f說?真的很難理解?她的確切意思是震驚,但她其實知道她媽媽想要什麽。她說她媽媽只是求別人可憐她。為了可憐,她不得不把自己放在壹個可憐的位置,所以她需要被父親失望,被別人欺負,甚至被母親雇傭的小時工也會對母親無禮。

所以妳可以看到F的媽媽,這個抱怨者的內在邏輯:

首先,她希望被人可憐。

其次,她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置於壹個可憐的境地。她真的很弱很被欺負,壹個人或者更多人真的是?不好?忘恩負義?。

然後,她去找另壹個人抱怨那個人或那些人對她不好。

在聽抱怨者抱怨時,我們也有壹個心理發展過程:

首先,同情抱怨者。

其次,我希望能幫助他們,要麽給他們建議,要麽為他們做點什麽。

最後我發現抱怨者似乎根本不想改變現狀,甚至似乎還樂在其中,於是我覺得很無聊,想逃離抱怨者。

受盡折磨,聽到的抱怨都出來了。

在壹個沒有抱怨的世界裏,抱怨的反義詞是原諒和接納,這才是真的好,這才是終極境界。然而,當我們達到這種狀態時,我們可能要經歷許多過程,其中之壹就是奮鬥。

在抱怨者的三角博弈中,他是受害者,還有壹個壞人,壹個自怨自艾的人。可憐自己的人,如果看起來很厲害,會被抱怨者崇拜,但被崇拜的人最終會失敗,因為他也會發現自己無力改變任何事情。

在中國歷史上,很多英雄和改革者最後都是無力的死去,總的格局還是停留在超級屠夫和絕大多數受害者的關系模式上,因為絕大多數受害者不敢醒來,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在我們家,其實就是這樣的關系模式。如果妳不看妳的家庭關系模式,只看政治,那麽無論妳在政治上怎麽折騰,妳的內心依然沒有改變。

在原諒和接納還沒發生的時候,抗爭是好的,至少比害怕和敬佩有權勢的人好很多倍。

其實比起政治,親密關系更復雜,抱怨帶來的痛苦更多。我的壹個朋友,最近感覺要崩潰了。為什麽會這樣?他解釋說,可能是壹下子來了壹大批親戚,他的父母、公婆和壹個妹妹都來了,讓他不知所措。

但聊完之後,他發現核心是抱怨。父母,公公婆婆,姐姐,老婆,如果對某個人不滿,經常找他訴苦。這種抱怨讓他很痛苦,因為這邊有親戚,那邊有親戚。他能做什麽?

可以說,這個親戚投訴的時候,他是受害者,被投訴的人是壞人,希望他站在自己這邊,甚至為自己主持公道。那個親戚抱怨的時候就玩這個遊戲。最後他會發現自己在夾縫中,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這也是中國大家庭的可怕之處。我們習慣於把針藏在棉絮裏。其實我們是在抱怨,主動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讓別人來承擔自己爭取的責任。如果是小家庭,那麽格局就容易被固定,壹個人會傾向於站在某個人壹邊,比如F會穩穩地站在他媽媽壹邊。但是對於我這個來訪者來說,前段時間家裏壹下子來了這麽多人,他心裏會很亂。壹會兒他會這樣站著,壹會兒他會那樣站著。這種內心的搖擺會讓他更加不舒服。

和他聊天的時候,我突然明白,很多人都找到了自己處理投訴的方法。

比如有的人會變成?炮管?很直,很傻很傻,藏不住任何秘密。即使妳剛剛答應保守秘密,妳也會在壹眨眼的功夫把妳的秘密告訴別人,甚至是在公共場合。如果妳質疑炮管,炮管會後悔,會責怪自己當時那麽沒心沒肺,但下次他們還是會做炮管,最後妳會變得不敢跟他們說任何事,這正是他們想要的。

回想壹下我身邊的壹些炮筒,身邊還有壹個超級抱怨者。我覺得投訴者本來是想讓他們做個垃圾桶的,但是做了很久的垃圾桶太痛苦了,所以就轉做炮管了。

但是炮管的問題是,他們也會成為抱怨者,也會對別人說第三者的壞話,這讓他們顯得很討厭。如果他們只做炮管,不抱怨,那就很可愛。但是,壹個超級炮管,如果同時也是壹個超級抱怨者的話,會極其討厭。

如果妳不能反抗,妳就會崇拜強大的施虐者。

可以說,F的母親,也就是投訴人,想要建立壹個三角關系模型:她是壹個可憐的受害者,有壹個傷害過她嗎?壞人?,還有壹個寬容的她?好人?。

這樣壹個模型的前兩部分是她童年生活的精確再現。她是家裏最被忽視的孩子,得到的主要是忽視,冷漠,甚至是虐待。後來,她的努力、節儉和超級努力得到了父母的壹些關註。所以,她那時候真的是個可憐人,父母真的很疼她?壞人?。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她口中,她的父母似乎都是聖人,尤其是她自己的母親,極其重男輕女,這對她來說是最壞的,但她對母親是如此的敬畏,以至於不足以用禮貌來形容。崇拜?這樣的話可以形容。

這就是我們文化中超級孝子的表現。如果妳看了《二十四孝》,妳壹定會發現,最被忽視和虐待的孩子,永遠是最孝順的,也是虐待他們最多的人?經常後媽?反之,則最好。

這也是各種文化對超級屠夫的態度。大多數人對那些殺人如麻的超級屠夫的態度是崇拜。

對於這種崇拜,有比羨慕和夢想更重要的原因去喜歡他們嗎?合理化妳內心的恐懼。

面對強大的施虐者,我們的內心會充滿恐懼,這讓我們很難受。最後,我們幹脆把它神聖化,變成崇拜。這樣做很好,因為這種發自內心的崇拜會在妳無法抗拒的情況下保護妳。

對此,美國政治學家埃裏克?霍夫在他的代表作《狂徒》中引用了斯塔爾夫人的話:

德國人極其聽話。他們會用哲學的推理來解釋世界上最不哲學的東西,尊重力量,並因為恐懼而將這種尊重轉化為敬佩。

在這段話裏?德語?還能改?中國?、?日語?或者很多其他民族,這種對權力的崇拜?其實就是恐懼,在我們的電影、電視劇等藝術作品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比如近年來流行多年的辮子戲,美化了奴隸給英明偉大的帝王主子磕頭這種惡心的遊戲,而我們國家卻有無數人對這部電視劇如此狂熱。我相信很多人看到這種美化都會覺得惡心,就像我壹樣,但是很多人在我們的文化裏還是少數,不然辮子戲根本不會這麽受歡迎。

在這種心理中,關鍵不是仰慕,而是恐懼。這種恐懼已經到了無法對抗的地步。正是因為害怕戰鬥,恐懼才被神聖化。

不敢打,但是打架的心理壹直存在,只是投射到第三者身上。對於F的媽媽,她把反抗的心理傳遞給女兒,希望女兒去爭取,希望她去爭取。

問題是F的媽媽內心的恐懼太重了,不敢相信自己的命運會改變,所以只要女兒能改變命運格局,她就會把壹切打回原形。更重要的是,她從來不看問題的源頭,而是從木的邊緣找魚,而不是為劍雕舟。她壹方面繼續神聖化父母,另壹方面又把怒火指向丈夫。

這可以理解。面對父母時,她的心理還停留在受傷的童年。看來她父母還是極其厲害,她極其弱小,好像根本不是壹個重量級的。但是面對老公的時候,兩人都是成年人,勢均力敵。而且,通過抱怨,她可以憑借母親的便利角色,把女兒拉到自己身邊,讓她不用害怕對抗。

後者會造成壹種錯覺。她似乎真的為自己內心的痛苦找到了突破口。後來她會愛上這種突破,沈迷於制造這種假象,於是她會抱怨丈夫幾十年,最終讓他遠離她。

而且,因為丈夫不是她問題的根源,所以無論在這個突破口傾註多少憤怒和痛苦,這種憤怒和痛苦也只能緩解壹時,最終還是會回到原地,內心的'負面情緒'根本不會減少。

所以F會覺得很不爽,因為無論妳怎麽努力聽,好像都沒有壹點效果,她媽媽的怨氣也從來沒有真正消減過。這樣下去,她真的會失敗,所以她也會想逃離媽媽。同理,F的男朋友也想逃離她。

沒有必要聽別人喋喋不休的抱怨。

有壹些人永遠不會說別人的壞話,這個來訪者就是我。他討厭家裏很多抱怨者的抱怨,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從不抱怨,也從不在壹個人面前說第三者的壞話。

這看似是壹個很好的品質,然而,這樣的人也會有局限性。比如我跟這個來訪者說話,他會不經意間抹去很多信息。我跟他說話總感覺磕磕絆絆的,有時候會遺漏壹些關鍵信息。

他說話的方式不僅是為了防止別人試探他的想法,因為他媽媽特別想知道他所有的想法,還因為他絕對不能說別人的壞話,所以每當這個時候他就會結巴。

還有的會成為優秀的傾聽者,必要的時候絕對會守口如瓶。他們是最好的傾訴對象,但他們自己會付出代價。比如他們也會變成非常孤獨的人,甚至有點自閉,因為如果把所有的關系都構建成抱怨和傾聽,那就太痛苦了。

抱怨和吐露心聲是不同的。簡單地暴露妳的內心而不建造壹個?受害者,犯罪者和同情者?這時候的紅顏知己只是在如實的說出自己的感受,沒有任何的修飾,也沒有希望聽者給他壹些固定的回應。這個時候傾聽者主要是陪伴,而當紅顏知己傾訴的時候,往往會突然意識到自己發現了自己的問題。

相反,投訴者會突出自己的受害者角色,歪曲犯罪者的事情,對聽者抱有強烈的期望,期望聽者同情自己,用自己譴責犯罪者。這時,聽者會感到壹種壓力,仿佛必須同情投訴者,否則會產生負罪感,覺得自己不是好人。

如果妳是心理治療師,做壹個中立的傾聽者,而不是加入?受害者,犯罪者和同情者?這場比賽很重要。

如果妳在生活中,那麽妳真的不需要聽別人嘮叨抱怨。可以跑路,也可以直接告訴投訴者?沒有嗎?。如果妳不參加那個遊戲,抱怨者就要面對他的痛苦,而痛苦往往是幫助人們面對真相的最好動力。如果沒有痛苦,甚至還有人同情自己的受害者角色,又何必去面對自己的內心呢?

如果妳發現自己是壹個抱怨者,妳需要好好看看自己創造的遊戲,意識到自己內心的恐懼和對專制人物莫名的崇拜。

妳到底在哪裏?

  • 上一篇:三國群英傳5怎麽玩?
  • 下一篇:八十分怎麽玩?規則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