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熱門遊戲 - 張三豐是否真的會武功嗎? 真如小說那樣真會武功嗎?

張三豐是否真的會武功嗎? 真如小說那樣真會武功嗎?

張三豐(生卒不詳),據道教界推測,其活動時期約由元延佑(1314~1320)年間到明永樂十五年(1417)。《明史·列傳第壹百八十七 方伎》稱,元﹑明著名道士。名通﹐又名全壹﹐字君實(壹作“君寶”)﹐號玄玄子。以其不修邊幅﹐人稱張邋遢。在各種張三豐的傳記或有關他的材料裏,還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豐遯老、通、玄壹、君實、居寶、昆陽、保和容忍三豐子、喇闥、邋遢張仙人、蹋仙等諸多名號。

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人。自稱張天師後裔。傳說其豐姿魁偉﹐大耳圓目﹐須髯如戟。無論寒暑﹐只壹衲壹蓑﹐壹餐能食升鬥﹐或數日壹食﹐或數月不食﹐事能前知。遊止無恒。居寶雞金臺觀時﹐曾死而復活﹐道徒稱其為“陽神出遊”。入明﹐自稱“大元遺老”。時隱時現﹐行蹤莫測。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覓之不得。永樂年間﹐成祖遣使屢訪皆不遇。天順三年(1459年)詔封通微顯化真人。 張三豐認為古今僅正邪兩教﹐所謂儒﹑釋﹑道三教僅為創始人之不同﹐實則“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趨壹也”﹐又稱“壹陰壹陽之謂道﹐修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壹陰壹陽壹性壹命而已矣﹐《中庸》雲﹕修道之謂教。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還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後人編有《張三豐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輯要》。

清乾隆十壹年《南召縣誌》卷二中有這樣記載:南召縣太山廟鄉口子河裏有“張三豐故裏石碑”壹通,碑後有其草庵遺址。1917年此處立“張三豐初居此地,而道成於天寶觀”石碑壹通。(壹說遼東懿州人)由於張三豐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給他三個賜號。即明英宗賜他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為“韜光尚誌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史書記載張三豐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來暑往僅壹納衣,雨雪天氣蓑衣著身。1258年,宗教界爆發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壹次佛道大辯論。蒙古大汗蒙哥親臨主持,嵩山少林寺長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張誌敬分別率隊參加舌戰,結果道教遭到慘敗。從此,道教日漸衰沈。但壹個世紀後,張三豐在武當山創立壹個新的道派——三豐派,掀起了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的最後壹波,並成為武當武功的創立者。

張三豐年幼時教他學習道教經書的啟蒙老師是碧落宮的白雲禪老張雲庵。中年時與他論玄談道、使他毅然出家的是丘真人。老年時終南山傳播秘訣,使他得道的是火龍真人。這樣,不僅自己出自低微,而且所跟隨的這三位道士也皆不見於經傳,在社會上影響很小,收不到驚世駭俗的效果。於是,張三豐在自稱江西龍虎山張天師的後裔的同時,還自稱師承華山睡仙陳摶老祖。他在《蟄龍吟》最後幾句道:“天將睡法傳圖南,圖南壹派儔能繼,邋遢道人張半仙。”他又在《太極煉丹秘訣》中稱陳摶為“希夷老祖”,稱火龍先生為“吾師”,並宣稱,火龍之所以沒有名氣,是因為他輕視浮名,所以連姓名都沒有留下,僅僅給後人遺留壹首絕句便離開了人間。其絕句雲:“道號偶同鄭火龍,姓名隱在太虛中。自從度得三豐後,歸到蓬萊弱水東。”後來,崇奉張三豐的清代道士李西月因此而將三豐派歸為以陳摶為代表的隱仙派,並排列其師承統序為:“麻衣傳希夷,希夷傳火龍,火龍傳三豐。”事實上,陳摶是否有火龍這個弟子,還大有疑問。但有壹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張三豐確實繼承了陳摶以來道教宗師的三教同壹學說和內丹煉養思想。

誠然,自唐以來三教合流已是壹股強大的潮流,但三教的彼此攻伐卻從未停止過。元朝時有儒士論及三教,說佛是黃金,仙是白玉,儒是糧食,指出金玉雖貴,但有它無多,無它不少,而社會不可壹日無糧。這個視佛、道如金玉的比喻背後隱藏著對佛、道的貶斥。張三豐倡三教同壹之說,實際上是為道教辯護,替“邪道”開脫。他只承認有正邪之別,否認有三教之分,所謂三教不過是創始人不同而已。他說,儒、佛、道都講道,它們的社會功用都是“修身利人”,“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儒家“行道濟時”,佛家“悟道覺世”,道家“藏道度人”,同孔子壹樣,老子所傳的也是“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儒家修養人道,仙家修煉仙道。張三豐把二者聯系起來,以修人道為煉仙道的基礎,強調無論貴賤賢愚,老衰少壯,只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於人道,離仙道也就自然不遠了。他巧妙地把道家的內煉思想同儒家的道德學說牽合在壹起,說:“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這些說法較之於先前的道教宗師可謂別具壹格。

張三豐還別出心裁地給儒家倡導的仁義與道家煉丹的鉛汞畫等號,稱“仙家鉛汞即仁義的種子”。在他那裏,陰陽家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儒家五德的仁義禮智信和人體五經的肝肺心脾腎是壹壹對應的。他在《五德篇》中說:“仁屬木也,肝也;義屬金也,肺也;禮屬火也,心也;智屬水也,腎也;信屬土也,脾也。”心有五德,身有五經,天地有五行,皆缺壹不可,心無仁者必無養育之念,其肝已絕,而木為之槁枯;無義者必無權宜之思,其肺已絕,而金為之朽鈍;無禮者必無光明之色,真心已絕,而火為之衰熄;無智者必無清澄之意,其腎已絕,而水為之昏涸;無信者必無交孚之情,其脾已絕,而土為之分崩。所以說“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經,德失經失,德成身成,身成經成,而後可以參贊天地之五行”。這種觀點的奇妙是空前的,其比附也是絕後的,沒有多少科學價值和社會作用。

  • 上一篇:朧村正妖刀傳完整版怎樣用金手指
  • 下一篇:常見電器元件符號介紹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