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李剛這個詞裏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對他的政治立場和人生經歷有個大概的了解。李剛壹生都是抗金的堅定倡導者,是抗戰的著名代表人物之壹。早在宣和七年,金兵入侵,宋徽宗人心惶惶,急於逃跑的時候,李剛就曾用胳膊上的血寫了壹封信,力勸抗戰。宋欽宗以李剛為兵部侍郎,後為尚書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包圍汴京,李綱以尚書右丞為個人特使。“進城督戰,殺千人,是退路。”
(《大金國誌》)國主又派李邦彥去等李剛去謝任堇。南宋時,高宗即位,曾用李綱為相。李剛積極備戰,敵人不敢犯。後來,由於高宗聽信了投降派的讒言,李剛只在位75天,就被撤職降職。紹興二年(1132),任湖南傅玄使,知州,遷洪州。雖然晚年被起用,但他是外國官員,無權過問國事。
從李綱的人生經歷可以看出,隨著朝廷與戰爭的激烈沖突,他在仕途上掀起了狂浪,他也在這起伏的浪頭中漂浮著。壹股忠義憤懣的愛國熱情傾註在字裏行間。
這首《六爻嶺》大概是杜南初期李剛被貶後所作。借金陵懷古之機,表達我的憤懣和抗金不服輸的決心。
第壹部電影上,金陵憶往事。“長江千裏,煙波鮮雲闊。”千裏長江,滾滾東流,放眼望去,江面寬闊,雲低。杜甫曾感嘆“而我看長河總是滾滾向前”(《登高》)。蘇軾也說“浪濤卷走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李剛不禁懷念起過去。“玉樹宋重,古寺空。”南朝陳後主創作的《玉樹後花園花》,早已沈寂,再也聽不到了。只聽見古寺稀稀落落的鐘聲,回蕩在萬裏長江之上。玉樹後庭花是當時聲色犬馬的代表。歌聲的沈寂標誌著陳朝的滅亡。有幾次,時鐘斷斷續續,渲染孤獨淒涼的懷舊氣氛,喚起人們“我思天地,無涯無涯”(陳子昂《去幽州臺》)的感覺,在時間和空間上形成特定的情境。當時的吳、東晉、宋、齊、梁、陳都曾建康(金陵,今南京)為都城,國家短命。六朝有壹個共同點:他們的君主都是野心勃勃,驕奢淫逸,好色之徒,最後導致六朝壹個接壹個的滅亡,就像壹場夢。晚唐詩人李商隱深有感觸地說:“我們共夢三百年”(《詠史詩》),韋莊也曾感嘆“六朝如夢,飛鳥在空中啼”。
(《臺城》)故詞感嘆“六代興亡如夢,壹月當驚。”時光荏苒,歲月觸目驚心。現在由於年代久遠,戰爭的痕跡已經消失,奢侈品也已經銷售壹空。“六朝舊事隨流水”(王安石《桂枝香》),“亭中舞,臺中唱,風雨總把風吹走。”(辛棄疾《詠玉樂》)“少了幾只銀蟾。”銀蟾,指月亮。作者以為,唯有天上明月,閱盡人間朝代更叠,會起會落,無論“唱重玉樹”“繁華盡”,她依然會圓而思念,思念而圓,年復壹年。她是歷史的見證人。這個意思和劉禹錫的“淮水東舊月,女壁深夜來。”(《石頭城》)挺像的。
上壹部電影裏的懷舊,不是為了懷舊,也不是為了六朝的滅亡。懷舊的背後,寄托著作者的政治主張和歷史教訓。希望南宋統治者能以六朝興亡為鑒,不要重蹈六朝覆轍。它的忠誠能照耀日月。
下壹部是抒情的,“潮起潮落興浪,江樹森如發。”森,密;毛,指頭發。“姜樹森如發”就是說姜樹茂密如發絲。“潮起潮落”這句話是從第壹部電影對風景和懷舊的描寫轉化為下壹部電影的抒情表達。鄱陽湖離鄱陽湖很近,湖水流入長江,和上面說的“壹江之隔千裏,煙淡水茫茫”有關,所以和“潮起潮落”有關,我也是跌宕起伏。考慮到我多次被訓斥,作為壹個感動的客人,誰可憐我的“大哥大人”?“大哥榮譽節”的核心仍指其青春,屢遭貶謫,抗金之誌未得,未能成大器,深感遺憾。但他表示“即使年齡寒冷遙遠,這個誌向也應該很難獲得。”“二十歲寒”見《論語》:“二十歲寒,然後松柏枯。”“此誌應難奪”,用《論語》:“人不能奪其誌。”拿走,換個意思。李剛的意思是雖然“冷”(指險惡艱苦的環境),但要挺拔如松柏,不畏冰雪;雖然擺脫金兵的軍隊任重道遠,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達到目的,但是他不怕投降派的進攻和迫害,不管環境多麽險惡,不管達到目的的路有多長,他決定堅持下去,下定決心。
總結壹句“江雪到處都是獨立的漁民”。用柳宗元的詩“壹葉扁舟,壹襲竹衣,壹個老人在冷江釣魚——雪”(《江雪》)。柳宗元被貶永州,作為壹個移民,他是壹個以風雪為榮的漁夫。李剛覺得自己和柳宗元有些相似之處,所以也用漁夫的形象來比喻,讓讀者從壹個驕傲獨立於大江南北,不畏滿江風雪的漁夫的藝術形象中,了解他頑強的戰鬥精神。
這個詞和作者宣和三年(1121)寫的《金陵懷古四首》有幾分相似。如:《玉樹臨風沈月》《兵戈嶺毀古城荒》《奢散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