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遊戲玩法 - 小行星是否會撞擊地球

小行星是否會撞擊地球

小行星是否會撞擊地球?專家稱人類已有準備

新聞回放

壹位俄羅斯科學家預言,2036年某天,壹顆小行星將撞擊地球,其爆炸產生的能量相當於11萬顆在廣島爆炸的原子彈,地球上的生物將受到毀滅性打擊。

據俄羅斯《消息報》報道,10月3日,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的小行星和彗星安全問題研討會上,俄羅斯天文學家肖爾宣布了自己的結論:名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將於2036年撞擊地球。

根據肖爾的計算,2029年,這顆小行星在距地球表面3萬多公裏的高空掠過地球後,其自身狀態和運行軌道將因地球引力而發生變化。這壹變化足以導致它在6年後,也就是2036年“擊中”地球。

“阿波菲斯”直徑大約320米,質量約4200萬噸。接近地球時,其運行速度為每秒5.9公裏,如果擊中地球,將產生相當於11萬顆廣島原子彈爆炸所產生的能量。

根據肖爾制作的模型,假設“阿波菲斯”擊中太平洋,將會掀起200米高的巨浪,它的沖擊波掀起的灰塵,將籠罩地球上1/4的地區,這壹地區裏的動植物和人類將因為嚴寒和食物鏈被破壞而死去……

專家訪談

撞擊不可避免 人類已有準備

肖爾的預言會不會成真呢?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博士。

朱進表示,目前中國的科學家尚未掌握“阿波菲斯”小行星是否會撞擊地球的確切數據,不過,類似的撞擊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目前,太陽系的30多萬顆小行星中,有70多顆小行星在未來100年內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大於零”。

直徑1公裏的小行星擊中地球,會造成全球1/4的人口直接死亡;直徑超過20公裏以上的小行星,則足以讓地球上90%的物種徹底滅絕。“阿波菲斯”的直徑只有320米,如果它撞擊地球,雖然不至於造成人類的徹底滅絕,但是其後果也將“非常嚴重”。

不過,人類已經想出了不少避免小行星與地球碰撞的方法。其中,最經典也是最“刺激”的壹個辦法是“爆破法”,即向對地球有威脅的天體發射導彈或者在其內部填裝爆炸物,將其炸成碎片,並使碎片偏離原運行軌道。當然,這種方法只能用來對付石質的天體,而且,在太空中使用核武器,也有可能對地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

還有科學家提出,可以讓宇宙飛行器以與小行星相同的速度和方向與它“並肩而行”,當兩者達到相對靜止的時候,用機械臂去“推壹下”,改變其運行軌道。

還有人提議在小行星上安置“巨型火箭驅動器”,改變其軌道;或者在太空中放置壹個巨大的聚光鏡,反射太陽光將小行星氣化。

這些奇思妙想,雖然有些還只是概念性的方案,但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人類應該能想出辦法,避免地球遭遇滅頂之災。

背景鏈接

頑皮小行星令科學家頭疼不已

“托裏諾撞擊危險等級”是天文學界用以評估“天外來客”撞擊地球概率的標準,***分10個等級。大多數“淘氣”的小行星的危險等級只有8級或9級,概率僅為萬分之幾,但這樣的概率已足以令科學家們頭疼不已,必須通過反復的觀測、計算來確定或排除其“親吻”地球的可能性。

2002年7月,俄羅斯天文學家宣稱,壹顆小行星將於2019年2月與地球相撞,撞地概率大到1/9000,不過,沒過幾天,科學家們就徹底排除了它的撞地可能。

2003年9月,美國天文學家發出警告,壹顆直徑1公裏,質量高達26億噸的小行星正朝地球的方向飛來,它的撞地概率大約為1/900,000。經科學家進壹步測算,最終排除了它撞地的可能性。

小行星真會撞擊地球嗎?

小行星真會撞擊地球嗎?

從人造衛星所拍攝的地球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壹種奇特的環形巨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直徑為1250米的環形巨坑——“巴林傑隕石坑”。壹直以來,有人推測這個坑穴是由壹顆隕石碰撞的結果。20世紀初,壹位美國工程師巴林傑在坑周圍進行了大量艱苦的勘探,鉆探深度達400米,卻始終未能找到推測中的那顆隕石的蹤影。為了紀念他,美國隕石學會把這個坑命名為“巴林傑隕石坑”。

“巴林傑隕石坑”為什麽沒有隕石殘留痕跡呢?眾所周知,流星穿過大氣層時可以完全燃盡,但是,大型隕石的主要成分是矽、鐵類元素,壹旦落地它就逐漸冷卻,不會繼續焚燒,很難想象壹個已砸出上千平方米巨坑的隕石會氣化消失。按邏輯分析,隕石的質量與隕石坑的直徑、深度應有壹定比例關系,真正由隕石撞擊形成的坑中都能找到各種隕石,這壹點已有大量事實驗證。如1967年吉林隕石雨後,在壹個直徑僅6米的坑中就找到壹塊1770公斤的石隕石。

探尋這種環形巨坑的來歷要從地球的演變說起,由於地球內部熱核反應而不斷產生能量積聚,當地殼承受不住壓力時,便會發生熔巖噴發活動。巖漿冷卻凝固時,由於混合在巖漿中的水和蒸汽的支撐作用,巖層中會形成空洞(就像燒制玻璃時殘留的空氣泡)。部分空洞因距地表很淺,經過漫長年代,空洞中的水和蒸汽會沿著巖層縫隙流失散發掉,失去內部壓力支撐的洞頂坍塌便形成凹陷環形坑。因為這種坑是熔洞塌陷形成,所以內壁陡立,甚至呈口小底大的甕形。像我國湖北省神農架地區七溪坪的巨坑,坑口直徑約410米,而坑底直徑約530米,坑口上方還有熔洞塌陷時留下的兩塊條石懸空架在坑沿上。

至於“巴林傑隕石坑”四周略高的坑唇,是由於這類熔洞坍塌前是向地面鼓湧的圓丘,坑唇是圓丘塌陷後殘留的邊緣部分。現在美國西部還有許多這種地下是熔洞的地面圓丘。這種巨坑和熔洞是壹種地質構造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它的形成原因與天體內部地質演變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其它行星上同樣存在。所以,巴林傑在此找不到隕石也在情理之中。

宇宙中天體相撞是經常和普遍的,但是有條件的。在地球周圍的小行星不計其數,如果與其中任何壹顆較大的相撞都會帶來災難。但是,天體相撞的前提是兩個天體必須有非常大的質量差距,才能使天體之間的吸引力與離心力失去平衡而發生相撞。雖然目前人類還沒有計算出天體相撞的質量差距的準確數值,但地球可以吸引的只能是地球質量幾萬億億分之壹或更小的天體。因此,在理論上沒有質量相對較大天體撞擊地球的可能性,現實中也從未發生過。地球上已發現的最大隕石是在非洲納米比亞的壹塊60噸重鐵隕石。就是1994年引人註目的彗木相撞,也只是在木星濃密大氣層上留下壹塊暗斑而已,對木星並沒有實質性影響。

在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那些頻頻光顧的“天外來客”過去沒有今後也不會給地球帶來任何重大破壞,杞人憂天大可不必。

作者:建壹

摘自《自然物質的變化——揭示生命、地球、宇宙奧秘》壹書

《小行星會撞擊地球嗎》

[建壹] 於 2006-06-01 13:43:04上貼

--------------------------------------------------------------------------------

《小行星會撞擊地球嗎》

地球遭到小行星撞擊,轉瞬間人類文明毀於壹旦的荒誕故事,曾是許多科幻作品中的常見內容。1994年的“彗木相撞”天文奇觀和反復出現的流星雨使人們產生了壹些憂慮,“小行星撞擊地球”似乎成了非常現實與嚴峻的問題。對來自外太空天體威脅的這種擔憂,除了上述現象外,還有壹個重要因素,就是地球表面那些大大小小的“隕石坑”。

在這類“隕石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壹個直徑約1240米,平均深度達180米的半球形大坑——“巴林傑隕石坑”。許多科學家認為這個巨坑是壹顆龐大的鐵隕石轟然撞擊造成的隕石坑。20世紀初,美國壹位采礦工程師巴林傑對這個環形巨坑產生了強烈興趣,於是他動用了巨大的財力在巨坑中進行鉆探,可是除了壹層層破碎的巖屑外並沒有找到那顆似乎已躲藏的不見蹤影的神秘鐵隕石,最後巴林傑的努力只好以失敗告終。巴林傑的開采雖未成功,但在科學研究上無疑是有意義的,為了表彰他的功績,美國隕石學會把這個坑命名為“巴林傑隕石坑”。

“巴林傑隕石坑”為什麽沒有隕石的殘留痕跡呢?我們知道,大氣層是地球堅厚的“防彈衣”,絕大部分小型隕石沒有到達地球表面時就在空氣中因摩擦產生的高溫而燃燒殆盡,耀眼的流星就是它們生命的殘跡。大型隕石(主要成分是矽、鐵類元素)可以穿過大氣層從天而降,但落地後就逐漸冷卻,不再繼續燃燒。通常隕石的質量與隕石坑直徑、深度有壹定比例關系,壹般真正由隕石撞擊形成的坑中都能找到各種隕石,這壹點已有大量事實驗證。如1976年的吉林隕石雨,在壹個直徑僅6米的隕石坑中就找到壹塊重1770公斤的石隕石。很難想象壹個已經砸出幾百平方米巨坑的鐵隕石會焚毀消失的無影無蹤,可以斷定“巴林傑隕石坑”並不是隕石撞擊坑。

探究“巴林傑隕石坑”的成因,要從地殼的變動說起。當地殼承受不住地球內部核反應不斷產生的能量積聚起的壓力時,便會形成熔巖噴發活動。地球白堊紀末期大爆發後,地表形成了數不盡的高山峽谷和大量熔巖洞穴。熔洞是在熔巖噴湧時,表層巖漿首先凝固形成外殼,大量水蒸氣被封閉在巖層殼中,由於包裹在巖漿中的水蒸氣的支撐作用,在凝固後的巖層中形成的空洞(像燒制玻璃時殘留在制品中的空氣泡)。熔巖洞穴有位於地表崇山峻嶺之中,也有隱藏在地下曲折幽深。像我國西南部山奇水秀、景色如畫的山巒群峰中,逢山必洞,無山不洞。人們漫步在熔巖建造的地下迷宮中,不禁會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壹些地表巖層是石灰巖、砂巖的區域,部分距地表很淺的地下熔巖空洞,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溶洞中的水和蒸汽沿著巖層中的縫隙流失散發掉後,失去了內部壓力支撐的洞頂坍塌,便形成了各種地表凹陷坑。“巴林傑隕石坑”所處地層正是質地較疏松的石灰巖、砂巖構造,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這個巨坑別有壹番天地。

人們註意到,“巴林傑隕石坑”四周組成石壁的厚厚的石灰巖層和砂巖層被壹種可怕的力量所折斷,並且向外翻轉,坑底壹些巖石有遭受猛烈沖擊而產生的碎裂痕跡,石壁、石垣以及坑的底部堆滿了石粒,這些都顯示了巖石崩塌的特征。因為這種熔洞塌陷前的洞頂是向地面鼓湧的圓丘,洞頂塌陷後殘留的圓丘邊緣部分就形成了那條圍繞坑邊高達30米的環形坑唇。

因為這類巨坑是熔巖空洞塌陷形成,所以大多內壁陡立,甚至有些呈口小底大的甕形。像我國湖北神農架七曜峰七溪坪的“凹陷巨坑”,坑口直徑約410米,而坑底直徑約500米。坑口西沿有壹塊長約5米的稱為“鷹嘴石”的石條(應是熔洞塌陷時留下懸架於坑口上方),從石條往下眺望坑底,千年古木壹片蔥蘢,間歇噴泉清澈見底。還有廣西樂業的連綿群山中的世界第壹大“天坑”群,狀如壹個個巨大漏鬥的“天坑”,密集排列在方圓20多公裏的範圍內,坑中有洞,洞坑相連,向人類展示了熔巖劇烈活動的神奇造化。

這種巨坑與地下熔巖空洞是同類地質構造的兩種不同的形態,它的形成與地殼內熔巖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和隕石撞擊無關。不僅在地球上,而且在其它後期行星上也同樣存在。用望遠鏡觀看月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密密麻麻的周圍高山環抱,內部是窪地的環形山,環形山雖然構造不盡壹致,但基本上都具有類似火山口的同心圓構造特點,和“巴林傑隕石坑”壹模壹樣那種像碗壹樣緩慢凹陷下去的底部平坦的環形坑更不在少數。此類極為尋常的行星形態(如水星、金星等等以及那些小行星上麻子臉般的凹陷坑),與地球上的火山口、環形坑都是源於同樣的成因。

當行星經歷了早期階段不斷的外殼大爆發之後。由於外殼變厚,內部壓力減小,噴發程度趨弱,熔巖已不足以堆成高聳的圓錐火山峰,於是後期階段行星上的低矮環形山、環形坑便星羅棋布了。當然,行星上的環形坑並非都是經過熔洞塌陷形成。而多數是熔巖噴發時,噴發中心區域直接陷落形成的凹陷坑,由於內部壓力、巖層厚薄、巖漿成分的不盡相同,環形坑的形狀各有千秋。

宇宙中天體相撞是經常和普遍的,夜空中的流星就是證明(地球上每年墜落的隕石達上萬顆)。在地球周圍往來穿梭的小行星不計其數,但是,天體運行是有規律可循的,並非隨心所欲。天體相撞的前提是,兩個天體必須有非常大的質量差距和較近的距離,才能造成天體之間的吸引力與離心力失去平衡而相撞。如果地球與小行星質量相差不大,因各自磁場的相互排斥作用可以保持相對的間隔距離,即使與地球軌道交叉運行也不會相撞。

目前人類還沒能計算出天體相撞的質量差距的準確比例數值。地球上迄今找到的最大隕石是60噸重的非洲納米比亞的“霍巴”隕石。由此推算,像地球這樣大的天體能夠吸引的應該是相當於地球60萬億億噸重量的1萬億億分之壹或更小的天體。所以,理論上沒有相對較大質量天體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在現實中也從未發生過因隕石撞擊地球造成嚴重災害的事例。

1994年7月,引人註目的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以每秒60公裏的速度向木星飛馳而去,有21顆彗核接二連三地落在木星上,壯麗的“彗木相撞”產生的火球直徑達10公裏。但這麽巨大的爆炸也僅在木星濃密大氣層頂端形成壹個持續時間不長的暗黑色塵埃雲團,對木星的構造和運行沒有產生任何實質性影響。木星質量是地球的317.89倍,地球的能量和引力與巨大的木星無法相提並論,木星能吸引的物體質量遠遠大於地球所能吸引的物體質量,撞擊地球和撞擊木星的物體質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可以墜落在木星上的物體並不等於會墜落在地球上。

亙古以來,對地球構成直接威脅的不是來自天外的“太空巖石”,而是時時刻刻頻繁發生的因地殼變動引起的摧毀城市、吞噬生命的火山爆發和地震災害。小行星撞擊會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主觀預測言過其實,也沒有客觀事實依據。

建壹

摘自《自然物質的變化——揭示生命、地球、宇宙奧秘》壹書

北京圖書大廈網上書店有售

  • 上一篇:100懸賞,希望能教我壹步壹步慢慢裝上。
  • 下一篇:單槍匹馬的解釋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