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遊戲玩法 - 楊修在三國中具體是怎麽死的?

楊修在三國中具體是怎麽死的?

《楊修之死》

[編輯本段]

作者:羅貫中

操屯兵日久,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適庖官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沈吟間,夏侯敦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操隨口曰:“雞肋!雞肋!”敦傳令眾官,都稱“雞肋”。

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敦。敦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曰:“公何收拾行裝?”修曰:“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夏侯敦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裝。於是寨中諸將,無不準備歸計。

當夜曹操心亂,不能穩睡,遂手提鋼斧,繞寨私行。只見夏侯敦寨內軍士,各準備行裝。操大驚,急回帳召敦問其故。敦曰:“主簿楊德祖先知大王欲歸之意。”操喚楊修問之,修以雞肋之意對。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刀斧手推出斬之,將首級號令於轅門外。

…………

操第三子曹植,愛修之才,常邀修談論,終夜不息。……

操欲試曹丕、曹植之才幹。壹日,令各出鄴城門;卻密使人分付門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門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聞之,問於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當者,競斬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門,門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誰敢阻當!”立斬之。於是曹操以植為能。後有人告操曰:“此乃楊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嘗為曹植作答教十余條。但操有問,植即依條答之。操每以軍國之事問植,植對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後曹丕暗買植左右,偷答教來告操。操見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時已有殺修之心。今乃借惑亂軍心之罪殺之。修死年三十四歲。

羅貫中在寫楊修之死時好像也在竭力的告訴我們,楊修之死是因為曹操“忌才”。用書上的原話來說:“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然後,通過六個小故事來印證了他的觀點。壹是曹操在花園的門上寫壹個“活”字,是曹操為了賣弄壹下自己的才幹,而楊修這家夥不給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鏡不可——曹操“忌之”。二是遠方的客人送酥壹盒給曹操,被楊修壹人壹口與眾分吃了,用我們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賣弄小聰明——曹操“惡之”。三是曹操本想以夢中殺來警戒大家,楊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曹操“愈惡之”。四是楊修告曹丕密請朝歌長吳質入內府商議,反被吳質用計陷害,曹操認為楊修是陷害曹丕——曹操“愈惡之”。五是曹操本想試壹試曹丕、曹植的才幹,可楊修偏要教曹植怎麽做怎麽做,結果被曹操知道了,壞了曹操的好事——曹操“大怒”。六是楊修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曹操“大怒”。這六件事,壹步壹步的逼迫曹操最後以“雞肋”事件“惑亂軍心”為借口殺死了楊修,也成了楊修之所以被曹操的壹個客觀的原因。大家都知道,羅貫中在《三國演義》有明顯的尊劉貶曹之傾向,作者本意就是要貶曹操,這也難怪,在這段文字中也竭盡誇張之能事,貶斥曹操。之所以大家也認為曹操是“忌楊修之才”就是從這裏來的。

要真正的找出楊修被殺的原因,關鍵還得註意理解羅貫中說的這句話:“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曹操“忌”的是什麽呢?曹操“忌”的是楊修不給他面子。關於面子,這是中國人的傳統中最關心和重視的東西,所謂的“人有臉,樹有皮”。楊修多次不給他的主子曹操面子,讓曹操忌恨他,這是做奴才的壹大忌諱。奴才是幫主人咬人的“狗”,怎麽能反過來咬主人,不給主人面子呢?

楊修是個人才,屬古代知識分子中的精英類人物,其地位和職業與蔣介石身邊的陳布雷相似。其人才思敏捷,聰穎過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曠,得到曹操賞識器重,委以“總知外內”的主薄,成為丞相曹操身邊的壹位高級幕僚謀士,理應算得上壹位重臣。在發生了闊門、壹盒酥、曹操夢中殺人、吳質等事件後,曹操對楊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忌之戒備之,直到後來楊修又暗中插手廢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極度不滿和嫉恨。《三國誌》中是這樣記載曹操如何處置楊修的:“太祖既慮始終有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曹操在漢中戰事中,隨便找了個借口罪名,誅殺楊修後,又厚葬之,賞與許多物品,以示慰藉其親屬。曹操這位白臉奸雄,對殺人後又為其送葬的手段,向來運用的十分老道嫻熟,讓外人看不出半絲假公濟私、公報私仇的痕跡,給局外人留下殺得在理,曹操又不得忍痛不殺之的印象。曹操此番秀做得實在高明,雖然頗似貓哭老鼠,但此招比孔明揮淚斬馬謖還要陰上十倍。楊修之死的詳細細節,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寫的最為詳實生動,雖然是演義化了的小說,同樣讓人看不出曹操謀殺楊修的蛛絲馬跡,而是秉公處置“雞肋事件”,嚴肅軍紀,按律斬了楊修,做得即天衣無縫,又除掉了心中壹大隱患,解除了百年之後的後顧之憂。在曹操眼中,為了日後曹家社稷江山與千秋大業的穩固,殺壹個楊修何足掛齒?其實,在曹操與楊修兩人的關系上,最為直觀集中地體現展示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統治者與知識分子間的關系本質,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對待知識分子,具有極重的疑懼心態,為維持其統治體系的運轉,而又不得不加以利用的矛盾狀態。有人曾形象地把這層關系,比喻為皮與毛的關系,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在骨子裏,封建統治者是鄙視家族外的知識分子這壹群體的,他們把自己當成皮,將知識分子當成毛,只要保證皮的完好存在,拔掉幾根毛即使脫掉壹層毛,都無所謂,還會自然地不斷萌生出新毛來的。於是在中國大地上,便上演了秦始皇焚書坑儒、二桃殺三士、朱元璋計殺群臣……等壹幕幕充滿血腥的歷史悲劇。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這些依附在皇權這層牛皮上的毛,自然是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由此便演繹出層出不窮的個人奮鬥的人生悲劇來,歷史長河驚濤海量無情地吞嗜了屈原、杜甫、陸遊、韓愈、李斯……等無數文人精英們的雄心壯誌,壯哉,悲哉!

楊修,做為封建時代的壹名謀士幕僚,堪稱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群體中的典型人物。若對其客觀地評價,該君才華學識是出眾超群的,在揣磨、分析、判斷、預見丞相曹操心理活動方面,也是相當準確迅速敏捷的,並具有壹定的前瞻性。楊修也正是因為這種先期預見的準確,才為此掉了腦袋,反丟了自己的卿卿性命。曹操殺楊修,當數古代知識分子遭受迫害打擊,最為典型的惡性冤案,楊修到了陰間仍會耿耿於懷,其冤魂不會輕易散去。

楊修之死的原由探考

楊修因為家學淵源而人又聰慧,所以當時頗有令名。(註:時常見有人將《世說新語》中“楊修九歲,甚聰慧。孔君平詣其父,不在。楊修時為君平設。有果楊梅,君平以示修:此實君家果。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也。”壹則中的楊修誤為此楊修,實則非也,《啟顏錄》之記載明言此楊修為“晉楊修”,而孔君平也是晉人,事頗明,是以兩個楊修非是壹人),建安中舉孝廉,除郎中,又任丞相府主簿。《三國誌》雲“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後來於建安二十四年秋被曹操處死(楊修墓現在華山腳下的河灣村附近,今僅存墓碑壹通,立於村西南魏長城遺址上),楊修死後約三個月曹操亦亡故。

按照《三國演義》小說的說法,楊修死是因為“恃才放曠”,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征漢中的時候為曹操借口“雞肋”壹事被殺。其實不然,歷史上的楊修並沒有死於漢中,而且楊修的死更多的是由於政治上的原因,並不是僅僅因為他所擁有的才華。

首先,我們來說說楊修死於何處以及曹操有沒有在漢中因為“雞肋”壹事而殺他的問題。所謂“雞肋”壹事的確有,事見於《三國誌》和《後漢書》《楊震傳》中的楊彪、楊修附錄,意同而言詞稍異,《後漢書》中的全文如下:“修字德祖,好學,有俊才,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漢中,欲因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為功,護軍不知進止何依。操於是出教,唯曰:“雞肋”而已。外曹莫能曉,修獨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乃令外白稍嚴,操於此回師。修之幾決,多有此類。修又嘗出行,籌操有問外事,乃逆為答記,敕守舍兒:“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狀,於此忌修。且以袁術之甥,慮為後患,遂因事殺之。修所著賦、頌、碑、贊、詩、哀辭、表、記、書凡十五篇”,文中並沒有說曹操因為“雞肋”壹事而殺楊修,尤其是後面有“修之幾決,多有此類”壹句,說明這件事只是舉個例而已,說楊修的死,也只說“因事殺之”,則這個事可以很多“事”,不見得就是“雞肋”壹事。又按《三國誌》《曹植傳》中裴註雲:“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修死後百余日而太祖薨”,則明確地說楊修是死於建安二十四年秋,再查《三國誌》《武帝紀》得知曹操於建安二十四年的活動如下:“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夏侯淵與劉備戰於陽平,為備所殺。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備因險拒守。夏五月,引軍還長安。秋七月,以夫人卞氏為王後。遣於禁助曹仁擊關羽。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使徐晃救之。九月,相國鍾繇坐西曹掾魏諷反免。冬十月,軍還洛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王自洛陽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圍解。王軍摩陂。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按此處記載,曹操在三月進軍漢中,“夏五月”已經回長安,八、九月間自洛陽南下救曹仁至摩陂時關羽已破,於是在冬十月回軍洛陽,此後未再復至漢中。楊修既然是死於二十四年秋,而他死後百余日而曹操亡故,按曹操死於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因此楊修應該大約死於曹操救曹仁期間的二十四年九月中,不超過“冬十月”。所以楊修不當是為坐“雞肋”壹事而死於漢中。又因為在楊修死後,曹操曾經給楊彪寫過壹封信表示哀悼:“操自與足下同海內大義,足下不遺,以賢子見輔。比中國雖靖,方外未夷,今軍征事大,百姓騷擾。吾制鐘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我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謂其能改,遂轉寬舒。復即宥貸,將延足下尊門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謹贈足下錦裘二領,八節銀角桃杖壹枝,青氈床褥三具,官絹五百匹,錢六十萬,畫輪四望通幰七香車壹乘,青牛孛牛二頭,八百裏驊騮馬壹匹,赤戎金裝鞍轡十副,鈴苞壹具,驅使二人,並遺足下貴室錯彩羅縠裘壹領。織成驊壹量,有心青衣二人,長奉左右。所奉雖薄,以表吾意。足下便當慨然承納,不致往返。”書中有“今軍征事大,百姓騷擾。吾制鐘鼓之音,主簿宜守”壹句,表明楊修是死於軍事,因此我們可以肯定楊修是死於曹操征關羽的“軍摩陂”軍中。

楊修死因分析

[編輯本段]

楊修死的罪名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但是他的死因比較復雜,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政治上的兩大因素。

壹,楊修犯了古代皇室權利之爭中的大忌,參與了奪嫡之爭。

二,楊彪、楊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觀念與曹魏政權的利益有沖突,楊彪夫人是袁術的女兒,楊修是袁術的外甥,而政治觀念楊彪和楊修又都與孔融及禰衡等清議復古派是壹路,所以又因此見忌。

楊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時,應該說還是比較為曹操所信任的,《三國誌》《曹植傳》雲:“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又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觀這兩段,說明兩個問題,壹,楊修才華出眾,所以才會為曹操任以“總知外內”的主薄壹職,而且“事皆稱意”,這樣來說,曹操在這個時候應該是對他比較看重而且是信任的,不然,不會把這個職位交給他。二,由“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壹句可見,當時連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結他,而其中的“並”“爭”二字,又說明有很多人在巴結他,非是太子壹人,可以想見他當時地位之重要。反過來說,這個又可以證明楊修這個時候應該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關系比較密切,不然無由出現“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的情況。

在當時,曹操對曹丕和曹植兩人由誰來做太子繼承魏王壹事是頗為猶豫的。

曹植字子建,才華橫溢,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雖然曹丕文亦可觀,但是就文學才華來說,偏長於書劄,於詩賦上的造詣比之乃弟曹植還是頗有距離的,所以作為本身就文采極好的三國時期集軍事家、政治家、詩人等諸多名號集於壹身的曹操,也許開始在心裏更傾向於曹植壹點。因為曹操此人身上本來就頗具詩人狂放不羈的氣質,裴松之註引《曹瞞傳》曰:“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被服輕綃,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細物,時或冠帢帽以見賓客。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肴膳皆沾汙巾幘,其輕易如此”,而曹植頗有乃父之風,《曹植傳》說他“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又說他自小就善於作文,“年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柰何倩人?”時鄴銅爵臺新城,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所以曹操對他“特見寵愛”。本傳記載“(曹)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也就是說,好幾次曹植就差點做了太子,這其中作為曹植智囊集團中堅的丁儀、丁廙、楊修等人起了不小的作用,只是丁儀、丁廙兄弟與曹丕本就有私怨,事件的起因是因為曹操有感於丁儀父親勸自己迎漢獻帝的功德,便想把女兒嫁給丁儀,結果曹丕勸阻說丁儀的眼睛不好而事止,因此丁儀沒有娶到魏公主,所以丁氏兄弟便懷恨在心開始大力支持曹植奪嫡(1)。楊修作為曹操身邊的親信,當然必定是曹植和曹丕的爭奪對象了。曹植做為壹個名聞天下的才子,或許更對楊修的胃口,而曹植這個時候“特見寵愛”又兼主動示好,楊修遂順水推舟加入曹植壹方參與了這次殘酷的奪嫡之爭(2)。

但是,曹植和曹丕雖然在文學才華上是曹植占優,在政治和軍事才能上應該說曹丕要勝壹籌。而且兩人身邊智囊集團的構成也不壹樣,曹丕的智囊是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晉書》雲這四人在曹丕身邊號稱為四友,這四人中,司馬懿、陳群的政治才能以及謀略應該說公認是漢魏謀士和大臣中的上上之選,吳質心計深沈,文才也佳,朱鑠事無記載,不過他的官位是中領軍,相當於現在的政委壹職,應該也不會是個好相與的角色。而曹植的智囊清壹色的是文士,沒有什麽政治和軍事經驗,遠不如司馬懿、陳群、吳質之流的老謀深算,這樣在鬥爭中自然就差了壹截。《三國誌》《曹植傳》裴註中就有號稱“有才策”的楊修和當時僅是朝歌長的吳質在鬥智中敗下陣去的記載,而且因此直接導致了曹操對曹植為人的懷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與丁儀兄弟,皆欲以植為嗣。太子患之,以車載廢簏,內朝歌長吳質與謀。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驗。太子懼,告質,質曰:“何患?明日復以簏受絹車內以惑之,修必復重白,重白必推,而無驗,則彼受罪矣。”世子從之,修果白,而無人,太祖由是疑焉”,兵法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吳質可謂知己知彼矣,楊修空負才名,可惜不及吳質的老謀深算,所思所行被其料中,因而反被暗算了壹把,還連帶了主子曹植受疑,真是有苦說不出。其余如解曹操在新建的園門中加“活”字為嫌闊,曹操寫“壹合酥”解為壹人壹口酥,解蔡邕題邯鄲淳撰的曹娥碑“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為“絕妙好辤(辭)”等等(3),都只能說明楊修的聰慧,然而只能說是小聰明,說過點甚至可以說只是猜文字謎的工夫好,並沒有見他與丁氏兄弟在政治和軍事上有什麽建樹可言。此後,曹丕因為曹植的文采極好,自己實在不是他對手,心裏頗為著急,以至“悵然自失”,吳質又壹次逆轉了形勢,致使曹操再次對曹植有了看法:“魏王嘗出征,世子及臨菑侯植並送路側。植稱述功德,發言有章,左右屬目,王亦悅焉。世子悵然自失,吳質耳曰:“王當行,流涕可也。”及辭,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鹹歔欷,於是皆以植辭多華,而誠心不及也”(4),吳質可謂善解人意也,這個工夫比之楊修的解字謎工夫要實用多了。

曹丕於是就這樣在四友的策劃下,於奪嫡的爭鬥中逐漸占了上風。同時他又適時地展開了公關攻勢,塑造自己的形象,“文帝禦之以術,矯情自飾,(曹操)宮人左右,並為之說”(5),同時拉攏曹操手下的謀士重臣賈詡等人,再加上曹植身上詩人的狂放風格經常發作,“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6),曹植開始逐漸失寵。這個時候又出了壹件大事,就是曹植在魏國的都城鄴城奔馳於弛道中。弛道,是曹操做為魏王的專用道路,曹植這樣做,可以說已經以魏王自居了,所以曹操大怒,結果是“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7)。曹丕最後做太子其中起最重要作用便是曹操謀士賈詡的壹句話,《三國誌》《賈詡》傳說:“是時,文帝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詡曰:“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文帝從之,深自砥礪。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曹操雖然有詩人氣質,但首先是個政治家,賈詡讓他看到了那個時代在立嗣問題上廢長立幼的利弊和前車之鑒,對於他來說,他死後維持政權的安定和長久才是第壹位的,其他所有壹切都可以讓路,包括自己個人的好惡。而郭嘉、荀彧等人對他的長處評價中就有“善斷”壹說,所以他馬上做出了決斷,於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為魏太子。 楊修在曹植失寵後,曾經有意疏遠曹植,但是因為曹植畢竟是曹操的兒子,所以不敢過於明顯,還是保持了壹定的來往密度。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他是比較缺乏政治上的應變能力的。

然而曹操在處理完了立嗣的問題後,馬上從政治角度出發,考慮到了曹植和曹丕爭嗣的後果不能小看,因為兩人周圍都有壹群謀士,而曹操是深知謀士力量的,所以終於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軍中將楊修估計是隨便按了個什麽罪名就斬首了。《三國誌》是這樣說的:“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這裏,首先說了“終始之變”,再加上楊修“有才策”,又是“袁氏之甥”,所以殺了他。可見楊修除了因為參與了奪嫡的原因被殺以外,還有的原因就是“有才策”和“袁氏之甥”。

不過單是有才策,是不會被曹操殺頭的。曹操手下,謀士能臣猶如過江之鯉不可勝數,奇變橫生的賈詡,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膽有謀的程昱等等,這些人軍事和政治上的能力遠過於楊修,卻沒有壹個因為有才而遭曹操忌殺的。單是“袁氏之甥”也不會被殺,象龐德在馬超手下就已經具勇名,他的親哥哥又在劉備手下為官,曹操壹樣用他和曹仁壹起對付關羽(9)可見就算有才又是袁術外甥,也不至於被殺。這第二個原因,其實是因為楊修和曹操等人的政治觀點不同,所以才遭忌。

楊修的父親楊彪,是個正統的儒學家,曹操則是個不拘小節的改革派。在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都許昌的時候,楊彪是尚書令,也就是相當於丞相的角色,就已經對曹操有所看法。“建安元年,從東都許。時天子新遷,大會公卿,兗州刺史曹操上殿,見彪色不悅,恐於此圖之,未得宴設,托疾如廁,因出還營”,又“(建安)四年,復拜太常,十年免。十壹年,諸以恩澤為侯者皆奪封。彪見漢祚將終,遂稱腳攣不復行,積十年”(10),案《三國誌》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禦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曹操為魏公,二十壹年夏五月才進為魏王,而此雲“(建安)十壹年……彪見漢祚將終,遂稱腳攣不復行,積十年”,則可見並不僅僅因為是楊彪因為“見漢祚將終”才這樣的。其中原因是就是因為建安元年的時候,曹操覲見天子而“彪色不悅”。所以曹操緊接著就以興平二年袁術僭號天子的事情株連楊彪,理由是楊彪夫人是袁術的女兒,意圖除去這個政敵。這個時候,另壹個與曹操在政治上始終是對立,又與楊彪交好的大臣孔融聽說了,連朝服也來不及穿就來曹操處說:“楊公四世清德,海內所瞻。《周書》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況以袁氏歸罪楊公。《易》稱‘積善余慶’,徒欺人耳。”曹操辯解道:“此國家之意。”孔融當即說:“假使成王殺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又繼續要挾曹操“今橫殺無辜,則海內觀聽,誰不解體!孔融魯國男子,明日便當拂衣而去,不復朝矣。”曹操這個時候在朝中的根基還沒有穩,羽翼尚未豐滿,還要借助孔融等名士來收買人心,於是不得已“遂理出彪”。但孔融此人,也是壹個長於清談的狂放之士,幾次在曹操推行新令的時候和曹操過不去。又冷嘲熱諷。當時因為戰亂頻起,天又災荒,民不聊生,所以曹操下令禁酒以節糧,孔融就去書諷刺曹操說:“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堯不飲千鍾,無以成其聖。且桀紂以色亡國,今令不禁婚姻也”,禦史大夫郗慮知道這個事情後,便“免融官”,那知道他“雖居家失勢,而賓客日滿其門”,還“常嘆曰:“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曹操破袁紹後,曹丕娶紹子袁熙的夫人甄氏為妻,他又調侃道:“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因為孔融博學,還以為是書傳所記,就問孔融出處,孔融就說:“以今度之,想其當然耳”(11),所以孔融終於被曹操找個借口殺了。和他最相得的禰衡,也因為看不起曹操,被放逐到劉表那裏,結果也不討劉表喜歡,被劉表部將黃祖壹刀殺了。禰衡在評論許昌眾人的時候,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也就是說只看得起這二人,其他人不足道。而孔融推崇劉備更過於曹操,他們對曹操以及曹魏的重臣如荀彧、陳群、司馬懿等是很看不起的(12),因此可以說處處與曹魏政權作對,可惜又沒有政治和軍事上可以對抗的能力和實力,因此只好在口頭上占些便宜,最終被曹操壹個個地斬除了。所以楊修死的第二個原因,是他隸屬於曹操對立面的政治陣營的壹員,並非是僅僅因為有才與是袁術的外甥才死的。

  • 上一篇:穿越火線體驗服cf點怎麽獲得
  • 下一篇:拍拍貸這個網站可信嗎?我有點閑錢想放貸,另外想利用息差賺壹點小錢,不知我這種行為是不是違法呢?謝了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