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遊戲玩法 - 誠信的解釋是什麽?

誠信的解釋是什麽?

誠信

真誠;真誠之心。

《禮記·祭統》:“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北齊書·堯雄傳》:“ 雄 雖武將,而性質寬厚,治民頗有誠信。”《新唐書·曹華傳》:“ 華 雖出戎伍,而動必由禮,愛重士大夫,不以貴倨人,至廝豎必待以誠信,人以為難。” 宋 葉適 《太府少卿李公墓誌銘》:“故參知政事吳興 李公 ,以誠信質直事 孝宗 。” 郭沫若 《蘇聯紀行·六月三十日》:“壹位大領袖倒不在乎每宴壹次客,壹定要來壹套大演說的。誠信已孚,思想已移諸實踐,不說話比說話還要偉大。”

什麽是“誠”?

“誠”,是儒家為人之道的思想,我們立身處世,當以誠信為本。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肯定“誠”是壹種真實不欺的美德。要求人們修德做事,必須效法天道,做到真實可信。說真話,做實事,反對虛偽。

什麽是“信”?

《說文解字》認為“人言為信”,程頤認為:“以實之謂信。”可見,“信”不僅要求人們說話誠實可靠,切忌大話、空話、假話,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誠實可靠。而“信”的基本內涵也是信守諾言、言行壹致、誠實不欺。

“誠”主要是從天道而言,“信”主要是從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誠”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誠信,這是做人的道理、規律。二者在哲學上雖有區別,但從道德角度看,“誠”與“信”則是同義等值的概念,故許慎在《說文解字》雲:“誠,信也。”“信,誠也。”基本涵義都是誠實無欺,信守諾言,言行相符,表裏如壹,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在壹般意義上,“誠”即誠實誠懇,主要指主體真誠的內在道德品質;“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體“內誠”的外化。“誠”更多地指“內誠於心”,“信”則側重於“外信於人”。“誠”與“信”壹組合,就形成了壹個內外兼備,具有豐富內涵的詞匯,其基本含義是指誠實無欺,講求信用。千百年來,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範和道德修養,在基本字義的基礎上形成了其獨具特色並具有豐富內涵的誠信觀。

“誠”與“信”作為倫理規範和道德標準,在起初是分開使用的。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義是指遵守承諾,言行壹致,真實可信。最先將“誠”與“信”連在壹起使用的是在《逸周書》中:“成年不嘗,信誠匡助,以輔殖財。”“父子之間觀其孝慈,兄弟之間觀其友和,君臣之間觀其忠愚,鄉黨之間觀其信誠。”這裏的“信誠”實際上表達的是“誠信”的意思。就是說,從壹般意義上,誠信是指誠實不欺,講求信用,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真誠相待。

誠信是壹個道德範疇,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信、行必果,壹言九鼎,壹諾千金。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誠,信也”,“信,誠也”。可見,誠信的本義就是要誠實、誠懇、守信、有信,反對隱瞞欺詐、反對偽劣假冒、反對弄虛作假。

 1.中國傳統道德觀中的誠信

誠信無欺,講求信用,構成為人處事的根本道德標準。

2.西方的誠信觀念

誠信觀念發源於古希臘,興起於古羅馬,體現於商品經濟活動中,是契約的基礎。

3.誠信的前提

在不損害他人和集體利益劣假冒、反對弄虛作假。

1.中國傳統道德觀中的誠信?

誠信無欺,講求信用,構成為人處事的根本道德標準。

2.西方的誠信觀念

誠信觀念發源於古希臘,興起於古羅馬,體現於商品經濟活動中,是契約的基礎。

3.誠信的前提

 在不損害他人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誠信也是要看情況的!

誠信作用

誠信是壹種人人必備的優良品格,壹個人講誠信,就代表了他是壹個講文明的人。講誠信的人,處處受歡迎;不講誠信的人,人們會忽視他的存在;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講誠信。誠信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事之本。

立人之本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認為人若不講信用,在社會上就無立足之地,什麽事情也做不成。

齊家之道

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說:「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間以誠相待,誠實守信,就能和睦相處,達到“家和萬事興”的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誠信、互不信任,家庭便會逐漸四分五裂。

交友之基

只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達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無私幫助的目的。否則,朋友之間充滿虛偽、欺騙,就絕不會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為政之法

《左傳》雲:「信,國之寶也。」指出誠信是治國的根本法寶。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寧肯「去兵」、「去食」,也要堅持保留「民信」。因為孔子認為「民無信不立」,如果人民不信任統治者,國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腳。因此,統治者必須「取信於民」,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驅民在信誠,壹言為重百金輕」。

經商之魂

在現代社會,商人在簽訂合約時,都會期望對方信守合約。誠信更是各種商業活動的最佳競爭手段,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是企業家的壹張真正的「金質名片」。

心靈良藥

古語雲:「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誠無偽,才可使內心無愧,坦然寧靜,給人帶來最大的精神快樂,是人們安慰心靈的良藥。人若不講誠信,就會造成社會秩序混亂,彼此無信任感,後患無窮。正如《呂氏春秋·貴信》篇所說,如果君臣不講信用,則百姓誹謗朝廷、國家不得安寧;做官不講信用,則少不怕長,貴賤相輕;賞罰無信,則人民輕易犯法,難以施令;交友不講信用,則互相怨恨,不能相親;百工無信,則手工產品質量粗糙,以次充好,丹漆染色也不正。可見失信對社會的危害何等大啊!

綜觀而言,誠信對於自我修養、齊家、交友、營商以至為政,都是壹種不可缺少的美德,可見誠信在人類社會中是非常重要的。

思想淵源

從傳統走向現代[3]

誠,是先秦儒家提出的壹個重要的倫理學和哲學概念,以後成為中國倫理思想史的重要範疇。直到孔子時期,“誠”還未形成為理論概念。孟子時不但已經形成為理論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他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在這裏,誠不但是天道本體的最高範疇,也是做人的規律和訣竅。荀子發揮了“誠”的思想,指出它為“政事之本”。他說;“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在《禮記·中庸》裏,“誠”成為禮的核心範疇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至誠如神,有了誠篤的品德和態度,就可以貫通多種仁義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夠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贊天地只化育而與天地參,達到“天人合壹”的境界。《大學》把“誠意”作為八條目之壹,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誠”成為聖賢們體察天意,修身養性和治國平天下的重要環節。宋代周敦頤進壹步認為“誠”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把包括誠實在內的“誠”看作仁、義、禮、智、信這“五常”的基礎和各種善行的開端。程頤更為直截了當地說:“吾未見不誠而能為善也”其見解入木三分。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批判地繼承了“誠”這個範疇,肯定誠實是社會公德中的壹個重要規範。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誠實之主要的道德要求逐漸明晰為:忠誠、正直、老實。忠誠的主旨是對祖國、對人民、對正義事業的忠誠。當然,這種忠誠不是盲目和狹隘的“愚忠”,而是認同於崇高的理想,為實現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努力奮鬥,從而表現出樂於奉獻,勇於犧牲的精神。正直,是指為人正派,處事公正坦率。老實,則特指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

信,也是中國倫理思想史的範疇。“信”的含義與“誠”、“實”相近。從字形上分析,信字從人從言,原指祭祀時對上天和先祖所說的誠實無欺之語。隋國大夫季梁說:“忠於民而信於神”,“祝史正辭,信也。”後來,由於私有經濟和私有觀念的發展,原有的純樸的社會被逐漸破壞。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得不訂立誓約。但誓約和諾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懾力量維持。春秋時期,經儒家的提倡,“信”始擺脫宗教色彩,成為純粹的道德規範。孔子認為,“信”是“仁”的體現,他要求人們“敬事而信”。他說:“信則人任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將“信”作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則,強調“朋友信之”,“朋友有信”。而歷代當權者大都將“信”作為維護秩序的重要工具。《左傳·文公4年》中說:“棄信而壞其主,在國必亂,在家必亡。”《呂氏春秋·貴信》對社會生活中的信與不信之後果,作了淋漓盡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會不寧。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則離散憂怨,不能相親。百工不信,則器械苦偽,丹漆不貞。夫可與為始,可與為終,可與尊通,可與卑窮者,其唯信乎!”漢代董仲舒將“信”與仁、義、禮、智並列為“五常”,視為最基本的社會行為規範。並對“信”作了較詳盡的論述:“竭遇寫情,不飾其過,所以為信也”。他認為“信”要求誠實,表裏如壹,言行壹致。朱熹提出“仁包五常”,把“信”看作是“仁”的作用和表現,主要是交友之道。他說:“以實之謂信”,其說與孔子、孟子基本相同。在儒家那裏,誠與信往往是作為壹個概念來使用的。“信,誠也”,“誠”與“信”的意思十分接近。

由此看來,傳統倫理將誠信作為人的壹種基本品質,認為誠實是取信於人的良策,是處己立身,成就事業的基石。總之,是壹種個人生活的準則。

經典論述

中國歷代儒家經典中,對誠信之道的論述頗多,現摘其重要者加以闡述。

「無信人之言,人實不信。」(《詩經·鄭風·揚之水》)

無誠信品德的人說的話,人是不應當相信的。所以,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須做誠實之人。

「君子之言,信而有規,故怨遠於其身;小人之言,僭而無征,故怨咎及之。」(左丘明《左傳·昭公八年》)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論語·學而》)

·君子之言,誠實而有證據,所以怨恨遠於其身;小人之言,越分妄言,又無根據,所以遭致怨禍。要求人說話要誠實、要有根據,切忌無實事根據的胡言亂語。

「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論語·學而》)

·孔子教導學生時,提倡「文」(即為《詩》、《書》、《禮》、《樂》等典籍),「行」、「忠」、「信」並重,希望學生能做到博學多聞(文)、敦品勵行(行)、盡忠職守(忠)、誠實不欺(信),把智育與德育結合起來,才能做壹名德才兼備的人。

「儒有不寶金石,而忠信以為寶。」(戴聖編《禮記·儒行》)

·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為寶,而以「忠信」為寶。可見,儒者是把「忠信」作為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的法寶。

「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大治,桀紂棄義背信而天下大亂。故為人上者,必將慎禮義、務忠信然後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荀子《

荀子·強國》)

·古代聖王禹、湯,循義講信而天下大治;暴君桀、紂,棄義背信而天下大亂。所以,作為國君壹定要慎禮義、講忠信,然後才能治國。這是「君人者之大本也」。由此證明誠信是治國之本。

「或問信,曰:『不食其言』。」(揚雄《法言·重黎》)

·所謂信實,就是指不違背和忘記自己的諾言,壹定要信守承諾,說到做到,言行壹致。

「信者,誠也,專壹不移也。」(班固《白虎通義·性情·論五性六情》)

·從壹定意義上,信就是誠,誠就是信,二者是相通的,基本內涵都是真實無欺。無論說話還是做事,都是誠實可信的。

「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頤《周子全書·通書·誠下》)

·誠是五常(仁、義、禮、智、信)的基礎,亦是人的各種善行的根源。可見,「誠」在儒家道德體系中是何等的重要。

「信者,無偽而已。」(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壹》)

·所謂「信」,就是無「偽」的意思。既不說假話,亦不做假事;既不自欺,亦不欺人。壹切言行皆以誠實為本,排除壹切虛偽、虛假。

「夫信者,人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

·「誠信」是人的法寶,因為「國保於民,民保於信」。君無信用不能使民,失去民心則不能守國。所以古代聖王不欺四海,五霸不欺四鄰。善治國者,不欺其民;善齊家者,不欺其親。可見,信在治國齊家中是何等重要。

「誠則是人,偽則是禽獸。」(黃宗羲《孟子師說·卷七》)

·誠信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之壹,只有人具有誠信美德,而禽獸則是不講誠信的。如果人只求物質私欲而不講誠信,就是壹種喪失人性的禽獸行為。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壹章》)

·誠信之言不華美,華美之言不信實,因為誠信之言是質樸無華的。

孔子:「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論語·學而》)

·強調人講信用要符合「義」,只有符合「義」的話才能實行。

孟子:「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

·肯定「誠」是天的運行規律,追求誠信之道才是做人的道理。

荀子:「恥不信,不恥不見信。」(《荀子·非十二子》)

·恥於自己不能有「信」德,而不恥於不被別人信任。

劉安:「人先信而後求能。」(《淮南子·說林訓》)

·應當先看他是否講信用,然後再論及他的能力如何,說明「信」重於「能」。

諸葛亮:「勿持功能而失信。」(《出師表》)

·不要仗持有功勞、有才能就失信於人。

王通:「推之以誠,則不言而信。」(《中說·周公》)

·只要能夠推心置腹,以誠相待,不用言說也會相互信任。

程頤:「誠則信矣,信則誠矣。」(《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

·誠實就會有信譽,講信譽就是誠實,可見「誠」與「信」是相通的。

朱熹:「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四書章句集註·中庸章句》)

·誠信就是真實而無虛假。

曹端:「壹誠足以消萬偽。」(《明儒學案》卷四十四《語錄》)

·壹個誠實的行為足以消解千萬種虛偽。

有關故事

1、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著壹起去,壹邊走,壹邊哭。媽媽對他說:“妳回去,等我回來以後,殺豬給妳吃。”妻子從市場回來了,曾子要捉豬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不過是跟小孩子說著玩的。”曾子說:“決不可以跟小孩子說著玩。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妳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於是曾子把豬給殺了。

2、郭沫若與芭蕉花

郭沫若小時候很淘氣,但是很孝順。有壹次,他的媽媽得了壹種“暈病”,郭沫若聽說芭蕉花可以治這種病。這種花賣得很貴,並且難得壹開,於是他就和哥哥壹起跑到壹座花園內找這種花,恰好那座花園裏的芭蕉開了壹朵大黃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來送給了媽媽。媽媽雖然知道郭沫若這樣做是孝順她,可是兒子的行為很讓她傷心。從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別人的東西了。

3.汽車維修店

壹個顧客走進壹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運輸公司的汽車司機。“在我的帳單上多寫點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後,有妳壹份好處。”他對店主說。但店主拒絕了這樣的要求。顧客糾纏說:“我的生意不算小,會常來的,妳肯定能賺很多錢!”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顧客氣急敗壞的嚷道:“誰都會這麽幹的,我看妳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個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談這種生意去。這時,顧客露出微笑,並滿懷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的老板。我壹直在尋找壹個固定的、信得過的維修店,我今後常來!”

面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為其所惑,雖平淡如行雲,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壹種山高海深。這是壹種閃光的品格——誠信。

4.小珊迪的故事

18世紀英國的壹位有錢的紳士,壹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壹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小男孩兒攔住了。“先生,請您買壹包火柴吧”,小男孩兒說道。“我不買”。紳士回答說。說著紳士躲開男孩兒繼續走,“先生,請您買壹包吧,我今天還什麽東西也沒有吃呢”小男孩兒追上來說。紳士看到躲不開男孩兒,便說:“可是我沒有零錢呀”,“先生,妳先拿上火柴,我去給妳換零錢”。說完男孩兒拿著紳士給的壹個英鎊快步跑走了,紳士等了很久,男孩兒仍然沒有回來,紳士無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紳士正在自己的辦公室工作,仆人說來了壹個男孩兒要求面見紳士。於是男孩兒被叫了進來,這個男孩兒比賣火柴的男孩兒矮了壹些,穿的更破爛。“先生,對不起了,我的哥哥讓我給您把零錢送來了”“妳的哥哥呢?”紳士道。“我的哥哥在換完零錢回來找妳的路上被馬車撞成重傷了,在家躺著呢”,紳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兒的誠信所感動。“走!我們去看妳的哥哥!”去了男孩兒的家壹看,家裏只有兩個男孩的繼母在招呼受到重傷的男孩兒。壹見紳士,男孩連忙說:“對不起,我沒有給您按時把零錢送回去,失信了!”紳士卻被男孩的誠信深深打動了。當他了解到兩個男孩兒的親父母都雙亡時,毅然決定把他們生活所需要的壹切都承擔起來。

5.司馬穰直

戰國時期齊國的大軍事家司馬穰苴是壹個信守軍規的軍事將領。有壹次國君的親信莊賈視察軍隊,不按規定的時間到達軍營,司馬穰苴依軍令要將莊賈斬首。國君派人為莊賈求情,這個人未經允許就將馬車駛入營門。司馬穰苴就殺了此人的仆人和駕車的馬,以示懲戒。這種不畏權貴、信守軍令的作風,使司馬穰苴樹立了威信。打仗的時候,士兵們個個奮勇殺敵,最終打敗了敵人。

6.趙氏孤兒

有壹出古戲叫《趙氏孤兒》,演的是壹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其中就有兩個人以生命為代價信守諾言的情節。春秋時候,趙國有個忠臣趙奢,遭到奸臣屠岸賈的誣陷,被殺了。臨刑前,趙奢對他的兩個門客程嬰和杵臼說:“我死後,妳們壹定想辦法保住我的兒子,日後讓他為我報仇,除掉屠岸賈這壹幫禍國殃民的壞蛋。”兩人鄭重地答應了。

趙奢被害後,他們兩人就歷盡千辛萬苦去實踐自己的諾言。趙奢的妻子是趙王的女兒,帶著兒子住在王宮裏。他們估計趙奢的妻子不會被害,但趙奢的兒子有可能保不住,就設法把他從宮裏偷出來。當時這孩子只有半歲。程嬰也有個半歲的兒子,就把他放在程嬰家壹塊養。但是,很快屠岸賈發現孩子不在宮中,就到處搜查,查了個把月,沒有查到。這家夥惱羞成怒,壹定要斬草除根,命令全國搜查;若查不出來,就把全國三3個月以上、1歲以下的孩子全部殺光。

程嬰、杵臼看到這種情況,於心不忍,就商量出壹個既要保住全國的孩子,又要保全趙氏孤兒的辦法,拿程嬰的兒子冒充趙氏孤兒,獻出去。由誰來獻呢?獻孩子的要受到正直之士的譴責,保藏孩子的則肯定活不了。最後杵白說:“讓我去死吧。我年紀大些,今後撫養的任務很重,時間也長,再說妳能文能武,留下來也比我有用些。”於是杵 臼把程嬰的兒子藏在自己家裏,而程嬰去“告密”,並帶人到杵臼家裏去搜,果然搜出個孩子,當著程嬰的面就摔死了。

大家想想,雖然是瞞哄了屠岸賈,但眼看著自己的親生兒子被摔死,心裏有多難受!而且這種難受還不能有任何表現,要裝出極力討好屠岸賈的樣子來。當時屠岸賈要賞程嬰壹筆錢並給他官做。程嬰說:“您多賞點錢,我不做官,我出賣了朋友,人家會罵我,不如多拿點錢遠遠離開京城,找個地方隱居起來。”屠岸賈誤認為程嬰是跟自己壹樣的勢利之徒,沒有多想就同意了,給了壹大筆錢。程嬰帶著錢和趙氏孤兒藏在深山裏。壹躲19年,不僅把趙氏孤兒培養成人了,而且調教得能文能武。程嬰這才告訴這孤兒19年來的事情經過,趙氏孤兒最後終於在程嬰的幫助下,報了仇,把屠岸賈壹夥全殺了,把趙奢的案子也翻了。程嬰和杵臼真可謂“壹諾千金”,是古代講信用的典型。

7.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是目前所知西方最先提出誠信觀點的人。

傳說蘇格拉底的父親是雅典城中的壹個石匠,家裏非常貧窮,而非常懂事的蘇格拉底也經常幫著父親幹壹些鐵匠活。

有壹年冬天,雪下得非常大,壹天,蘇格拉底要出門去給別人家送打好的鐵器。媽媽看雪下

得那麽大,兒子的腳下又沒有穿鞋子,於是不讓蘇格拉底去。

“孩子,雪太大了,別人在這種天氣也用不上它,等到雪融了的時候再去吧!”

“不行,我壹定要去,我跟爸爸答應今天給人家送去的。”

蘇格拉底頂著大雪,光著腳丫把打好的鐵器送到了那個需要鐵器的人家裏。

他把父親打好的鐵器送到客戶的手裏時,那些接到鐵器的人們總會拿了好吃的來招待他。但是他們很快發現蘇格拉底對美酒佳肴並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看書。後來家裏有藏書的人們都願意把書借給蘇格拉底看,就這樣,蘇格拉底逐漸地認識了許多字,讀了許多書。

現狀反映

1、失信面面觀

在現今世界各地,失信的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信用危機,影響經濟發展,擾亂生活秩序。例如,在中國大陸,有些政府官員欺上瞞下,貪汙情況嚴重。在商業交易中,假冒偽劣商品屢禁不止,中國約有35% 的企業被假冒偽劣產品侵權,此類產品的產值年均高達13,000億元。商家對顧客態度冷漠敷衍、虛假廣告、毀合約、作假帳的現象相當普遍。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在香港,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也發生過不少驚人的貪汙案件,如“葛柏案”、“律政高官受賄案”、“圓洲角短樁醜聞”,至於街頭行騙、盜竊、信用卡賴帳等現象俯拾皆是。

2、失信的原因

現代社會急功近利,物欲橫流,現代人雖利用科技創造了物質財富,但自己反被物質財富所奴役。現代人每天營營役役,為的是賺多點錢,以提高生活水平和物質享受,但道德價值觀念卻開始失落。在物質主義、功利主義和享樂思想的沖擊下,現代人普遍認為見利忘義、投機取巧比中國傳統美德如誠信、刻苦、勤奮更為重要,社會崇尚金錢、權力,以此作為衡量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反觀人類的精神世界、生命價值、崇高理想、道德情操則被逐漸遺忘。

當現代人意識到自己可以積極爭取權利和利益時,卻錯誤地認為自由就是無規定和不受約束地為所欲為,因此人們往往為了壹己私利而不擇手段,損人利己,將道德規範、承諾信譽、合約法律置之度外,作出種種自私行為。例如中國大陸的經濟開始急促發展

由於信用制度、市場規則尚未健全,於是壹些見利忘義的人就會鉆制度、法律不完備、執法不嚴的空子,不講信用,形成現今種種「見利忘信」的現象。

  • 上一篇:主線任務選哪個 dnf心靈的選擇任務攻
  • 下一篇:iphone遊戲鐵甲鋼拳可以聯機嗎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