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遊戲盒子 - 棋待詔制度的發展歷程有哪些?

棋待詔制度的發展歷程有哪些?

唐朝天寶年間的壹天清晨,在河套地區的壹個山廟前,有兩個僧人對坐在廟門處下棋,這時從村裏來了壹個小夥子。這個小夥子姓王,他本沒有名字,只是山下的壹個樵夫。小夥子出身非常貧寒,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生病去世了。小夥子從小就很獨立,每日都以砍柴謀生。因為他非常勤勞,砍下的柴草在家中堆積成壹座小山,附近的人們都稱他作“王積薪”。

話說這日,王積薪拿著柴刀本想上山砍柴,正好遇見兩個僧人在山廟前下棋。王積薪便丟下柴刀,在壹旁饒有興趣地觀看二僧下棋。

兩個僧人下了幾盤,他們覺得壹旁的小夥子儀表不俗,而且小夥子對圍棋非常感興趣。兩個僧人便開始教王積薪下圍棋,他們只是簡單地將圍棋的規則告訴王積薪,誰知王積薪非常聰明,壹點就透,他很快就可以和僧人對弈了。

兩個僧人見到王積薪聰明好學,進步非常快,他們很高興,便送給王積薪棋圖和棋書,他們又鼓勵王積薪繼續努力,還說他將來壹定會大有希望。

王積薪回到家中,整日拿著棋圖和棋書勤奮苦學,由於他的刻苦用功,圍棋棋藝進步得非常快,短短幾日間,兩個僧人已經不是他的對手了。

又過了幾個月,王積薪棋藝更進了壹步,他走遍鄉裏縣裏到處去找人下棋,可惜沒有人是他的對手。

山廟裏的兩個僧人聽說這事後非常歡喜,他們找到王積薪,又贈給他馬匹和路費,叫他騎馬到城裏去找高手較量,以便提高自己的圍棋棋藝。

後來,王積薪聽說洛陽李九言府上正在舉行圍棋擂臺賽,在擂臺賽上,大國手馮汪所向無敵,他就決心去同馮汪較量壹番。

王積薪告別兩個僧人,騎著僧人送他的馬,帶了棋盤棋子趕往太原。王積薪沿途休息時也不忘下圍棋,他如果遇到會下圍棋的人,就壹定要拉住那個人與他對弈數局。誰知,王積薪這壹路上竟然沒有遇到對手。

王積薪到了洛陽李九言府上,便馬上要求與馮汪對弈,馮汪答應了,他們便在李九言府中的金谷園內對陣。

王積薪與馮汪連下了9局,開始王積薪不是大國手馮汪的敵手,他先以2比4落後於馮汪。但王積薪悟性非常高,他竟然可以在敗局中接二連三得到感悟,很快提升自己水平,這令馮汪嘖嘖稱奇。

後來王積薪又連勝3局,最終他以5比4戰勝馮汪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過了兩天,王積薪總結了這次與馮汪對弈的經驗,他將這9局棋加以評註,成為了棋史上有名的《金谷園九局圖》。

據說這9局棋下得非常激烈,每壹局都驚險叠起,精彩紛呈。唐代有詩人以“眼病休看九局棋”這樣的詩句形容這9局棋。可想而知,雙方令人眼花繚亂的對弈招數有多麽精彩,多麽復雜。

王積薪戰勝國手馮汪後,名聲大震。中書令燕國公張悅便召王積薪到他家裏當了壹名棋客。後來張悅又推薦他進入翰林院,唐玄宗也認可了王積薪的棋藝,王積薪便做了唐玄宗的棋待詔,被封為九品官。從此,他每日在宮中陪皇帝和親王們下棋。

王積薪是個不斷進取的人,他用空余時間研究棋藝理論,還總結出了自己每壹次對局的經驗。王積薪撰寫了不少棋書,最著名的就是圍棋《十訣》這部書,《十訣》在圍棋書籍中地位極高,甚至被圍棋愛好者奉為金科玉律。

王積薪在當棋待詔之後,他每日仍是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棋藝,最後終於成為了當時棋壇上第壹的大國手。

王積薪的故事被記載在史冊中,雖然他是個棋待詔,只能在宮廷與帝王貴族們對弈,但他刻苦學習圍棋的故事卻廣泛流傳在民間,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圍棋第壹高手。

唐宋時期可以視為圍棋遊藝在歷史上發生的第二次重大變化時期。由於帝王們的喜愛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圍棋得到長足的發展,對弈之風遍及全國。

這時的圍棋,已經不僅在於它的軍事價值,而主要在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和增長智慧。圍棋與彈琴、寫詩、繪畫被人們引為風雅之事,圍棋也成了老少皆宜的遊藝娛樂項目。

在新疆阿斯塔那村的唐墓中出土了《仕女弈棋圖》絹畫,就是當時貴族婦女對弈圍棋情形的形象描繪。

人們在河南安陽隋代貴族張盛的墓穴中發現了瓷質圍棋盤,以及唐代皇帝贈送日本孝武天皇,現藏在日本正倉院的象牙鑲嵌木質的圍棋盤,都已經是縱橫各19道的了。

唐代長安出土的黑白圓形的圍棋棋子,以及宋代楊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圓形棋子等,都反映了這壹時期圍棋的變化和發展。

這些出土文物都說明了,在隋唐兩宋時期,圍棋的棋局已經是以19道線作為主要的圍棋形制了,而圍棋的棋子也已經由過去的方形改為了圓形。

在唐宋兩代,這種圍棋形制上的變化只是壹種表現,除此之外,還有圍棋棋手制度上的改革更為引人註目。

唐代實行了棋待詔制度,這種棋待詔制度是我國圍棋發展史上的壹個新的標誌。所謂的“棋待詔”,是壹些唐代翰林院中專門陪同皇帝下棋的專業棋手。

當時,供奉唐宋內廷的那些棋待詔,他們都是從眾多的棋手中經過嚴格考核後入選的。他們都具有壹流的棋藝,每個人都可以稱為當時的“國手”。

唐代著名的棋待詔,有唐玄宗時的王積薪、唐德宗時的王叔文、唐宣宗時的顧師言及唐信宗時的滑能等。

由於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擴大了圍棋的影響,也提高了棋手的社會地位。這種制度從唐初壹直到南宋整整延續了五百余年,這種制度對我國圍棋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從唐代開始,昌盛的圍棋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漸走出國門。首先是日本,日本遣唐使團將圍棋帶回日本。圍棋很快在日本開始流傳了,日本不但湧現了許多圍棋名手,而且對棋子、棋局的制作改革也非常地考究。

文獻中曾有記載,如848年,日本國王子來唐進貢時所帶的棋盤就是用玉石雕琢而成的,而棋子則是用集真島手談池中的玉子做成的。

除了日本,朝鮮半島上的百濟、高麗、新羅也同大唐有著密切的往來,特別是新羅多次向大唐派遣使者,而其間的圍棋交流更是常見的事。

史書《新唐書·東夷傳》中就記述了唐代圍棋高手楊季鷹與新羅的棋手對弈的情形,說明了當時新羅的圍棋已經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而新羅的圍棋手也具備了壹定的水平。

在唐宋時期,統治者紛紛提倡圍棋,於是圍棋成了貴族子弟的必修課,圍棋在宮廷中數百年來長盛不衰,也逐漸形成了壹種特別的宮廷圍棋文化。

隋唐兩宋時期,圍棋是壹種“陽春白雪”,是高雅雍容的遊戲。唐宋的圍棋是宮廷文人們的專屬遊戲,尋常百姓必須敬而遠之。

儒家學說在我國歷史上占據政治上的主流,但道家的理想歷代以來更吸引著無數人,也成為我國文化中的第二種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

唐宋時期的文人很多崇尚道家的生活方式,他們主張隱世,但這些“隱士”們終究沒有也不可能做到“遁形於人世”。他們只是與喧囂的人世保持壹段距離而已,畢竟他們還時時留戀人生的歡愉。

這種道家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更多地表現在文人與圍棋的關系上,也就是他們把人生看作壹局棋,把富貴、功名當作壹局棋,把弈棋當作壹場遊戲,他們在棋局上把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壹壹遍嘗了。

唐宋時期,傳統文化發展到了鼎盛,圍棋的境界也被人們規定出來了。

古人雲:“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蹤跡。”

這便是要求學棋的人不要只註重表面現象,還要追求圍棋的本質。只有自己的心和力都到了那個境界,心中有道有境界,人才能超出塵世,達到圍棋“禪宗”的最高境界。

唐代人認為,圍棋的根本在於能夠給自己提供壹個修身養性的方法,圍棋並不是爭強好勝的武器,最重要的是提升棋藝的深度。

學棋和下棋之人,切不要在意壹時的勝負,不要在意旁人的指責,不要註重眼前的名利,不要妒忌別人的成功,應該潛心於棋藝的研究之中,只有這樣才能突破自己的境界。

在唐宋時期,因為陶醉於圍棋的巨大魅力,宮廷貴族和文人雅士們普遍都偏愛圍棋,他們始終不肯將圍棋在民間推廣。直到南宋以後,圍棋才開始在民間普及了,這時的圍棋才真正成為了古代雅俗***賞的競技遊戲。

  • 上一篇:那些在大學裏整天打遊戲的人後來怎麽樣了?
  • 下一篇:情侶之間玩的互動遊戲,適合兩人玩的互動遊戲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