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遊戲盒子 - 為什麽學生不喜歡上學?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為什麽學生不喜歡上學?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為什麽學生不喜歡上學?》壹書,是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是壹本深受學生和教師歡迎的教育心理學著作。他用認知心理學的原理,詳細分析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註意的壹些問題。書中每壹章都運用了壹個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如“事實性的知識先於技能”“記憶是思考的殘留物”“我們在已知的環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兒童在學習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學技能可以通過練習而提高”等等。

《為什麽學生不喜歡上學?》是壹本關於認知心理學的普及讀物,也是壹本教育心理學的入門書籍。書中的許多觀點新穎而深刻。如開篇伊始關於大腦的作用的分析,作者認為,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於使妳避免思考。雖然人類生來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們不是天生的傑出思想者,除非認知環境符合壹定的要求,否則我們會盡可能地避免思考。作者指出,學生是否喜歡學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校能否持續地讓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愉悅感。

◎人生來就有好奇心,但我們不是天生傑出的思想者;除非認知環境符合壹定的要求,否則我們會盡可能地避免思考。

思考的3個特性:?緩慢的;?費力的;?不可靠的。

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於使妳避免思考,因為它並不擅長於此。

大腦讓妳免於思考的兩種方式:

?最重要的功能(比如視覺和行動)不需要思考;

?傾向於用記憶(經驗)而不是思考指引行動。

解決問題會帶來愉悅感。

·在壹個要解決的問題上毫無進展會使人感到沮喪;

·只是知道答案也不會有很大的愉悅感。

問題的困難程度:過於簡單與非常困難的問題都不會帶來愉悅感。只有問題的難度適中、我們認為自己可以解決時,我們才會喜歡思考。

思考成功的關鍵因素:?環境中的信息;?長期記憶中的事實;?長期記憶中的步驟;?工作記憶空間的大小。

思考發生在工作記憶當中,最大的瓶頸在於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我們可以通過組塊和練習為它擴容。組塊使得原本分散的內容形成壹個有意義的單元;練習使得原本需要費力思考的過程自動化(習慣)。它們能為工作記憶擴容,是因為有意義的單元在工作記憶當中只占用壹個位置,而分散的內容會占用多個位置。

組塊和練習後的內容可以存放於長期記憶,會以整體的形式調取和放入工作記憶。

□? 對課堂的啟示

為什麽學生不喜歡上學?從認知學的角度看,其中壹個重要的原因是,學校能否持續地讓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愉悅感。

?確保問題能夠得到解決

?意識到學生的認知能力限制

?解釋待解決的問題

?重新考慮何時提出問題

?接受並應對學生間的差異

?改變速度

?堅持記日記

◎事實性知識要先於技能。

事實比想象力更重要。因為它是順利的閱讀理解、想象力、創造力、邏輯思考能力的基礎。

教師最關心的環節——推理和解決問題這樣的批判性思維,恰恰與長期記憶中的事實性知識密不可分。

工作記憶的空間大小並不是由字母的多寡決定,而是由有意義的片段決定的。

合並(組塊):將環境中分散的信息片段拼在壹起的現象。

事實性知識是組塊得以實現的前提。組塊是為工作記憶擴容的方法之壹。

背景知識對於閱讀理解起重要作用的四種方式:

?提供詞匯材料;

?填補邏輯空白;

?合並要點,壓縮工作記憶空間;

?為模棱兩可的信息提供解釋。

背景知識有助於幫助我們理解意義,而我們對於有意義的事情記得更牢。

背景知識有助於我們將未知與已知聯系起來,成為回憶的線索,而線索是回憶的關鍵。

知識具有馬太效應:背景知識越多,學習相關知識就越容易。事實性知識的學習開始得越早越好。

事實性知識可以通過書籍、雜誌、報紙來獲得,而非電視節目、電腦遊戲和學生喜歡的網絡內容(如社交網站、音樂網站等)。

新接觸的事實性知識最好與已有知識有關聯,以至於學生能理解它的意義。僅僅列出事實清單的益處不大。

我們必須讓學生學習背景知識。

?灌輸哪些知識

?知識體系在先,批判性思考在後

?具有淺顯知識比沒有知識強

?加強閱讀

?偶然獲得知識

?盡早開始

?知識要有意義

◎學生思考什麽就會記住什麽。記憶是思考的殘留物。

遺忘的4種原因:

?信息從未進入過工作記憶;

?不能從長期記憶中找回信息;

?長期記憶中的信息完全被遺忘;

?信息在工作記憶中停留,但未能進入長期記憶。

含有情感的事情可以記得更好,但是情感對學習不是必要條件。重復也可以加深記憶,過程會比較枯燥。

教師的目標永遠應該是讓學生思考意義,思考事物準確的意義。

好教師的兩個特征:

?和善:可以和學生建立感情上的聯系;

?條理:使教案中的要點環環相扣,讓學生能夠理解從而記住。

故事的“4C原則”:

?因果關系(Causality);?沖突(Conflict);?多樣性(Complications):次要目標;?角色(Character)。

故事結構的優勢:

?故事建立在眾人皆知的結構之上,從而容易理解角色的行動;

?故事是有趣的;

?故事容易記憶。

壹堂75分鐘的課需要花10到15分鐘的時間建立目標,引出要點。

在給出答案之前,先把問題說清楚很重要。因為答案本身沒什麽意思,只有知道了問題,它才會變得有意思。

□ 無意義的情況

對於機械記憶內容,采取助記術幫助記憶:?首字母縮寫法;?首字母聯想法;?聯想法;?唱歌法;?字鉤法;?位置記憶法。

要想教得好,妳需要確定這堂課會讓學生真正思考什麽,而不是妳希望他們會思考什麽。

?從學生會思考什麽的角度重新審視教案

?慎用強奪註意力

?慎用探索性學習

?讓作業帶著學生思考

?大膽使用助記術

?圍繞沖突備課

◎大腦不喜歡抽象的事物,而傾向於選擇具體的事物。我們利用已知的事物理解新的事物,大多數知識是具象的。

類比的益處:通過聯系已知的事物幫助我們理解新的事物。

理解的本質就是記憶。理解新的概念其實是讓正確的已有概念進入工作記憶,並加以重新組合。

即使學生在課堂上“懂了”,理解也存在兩個問題:?表面理解;?不能活用。

三類知識:

?機械知識:對內容沒有壹點認識,只會逐字死記;

?表面知識:對內容有部分認識,但存在局限性;

?深層知識:不僅了解每壹部分,也能看到全景,知識之間連接更為充分,能夠遷移運用。

想要獲得深層知識,需要理解:抽象的概念 + 實際的例子 + 它們之間的聯系,這比獲得表面知識更難。

知識遷移:將已有的知識應用在新的問題上。

·大腦慣常的理解方式: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理解,導致我們難以辨認問題的深層結構;

·理想的理解方式:理解問題的各部分是如何聯系在壹起的,分清主次。

總是要將深層知識的理解作為目標,但要認識到應讓表層知識先行。

?幫助學生理解,提供實例,讓學生進行比較

?明說暗說深層知識

?對深層知識抱有切實期望

◎沒有充分的練習,妳不可能精通任何腦力活。

練習的3種原因:?獲得能力;?提高能力;?維持能力。

擺脫工作記憶的有限空間的方法:

?第壹,通過合並使事實占用的空間變小;

?第二,通過壓縮我們將信息帶入工作記憶的過程。

自動化過程的特征:

?費時短;

?在有環境提示的情況下無法避免;

?對於自動化過程的組成毫不自知。

·好處:壓縮思維過程所占用的工作記憶容量,騰出更多的工作記憶空間;

·壞處:慣性思維。

防止遺忘的方法——持續練習。

分散練習優於集中練習:分散練習的長期效果更好,每次練習的時間更少,枯燥程度更低。

哪些事情需要練習?練習那些自動化之後,效益能達到最大值的技能的基礎。

改善遷移:重復做很多某壹類型的題目,使妳更容易辨識壹個具有相同深層結構的新問題。

練習的5個優點:?掌握基本的技能;?達到精通;?讓思考過程變得省力,這樣才能學得更多;?讓記憶更持久;?增加知識遷移的幾率。

?該練習什麽

?分散練習時間

?在進階環境中練習

◎學習早期的認知力和晚期的截然不同。

專家的特征:

?豐富的背景知識:能在記憶中快速準確地獲取信息;

?抽象思考的能力(深層結構庫):遷移能力、第六感、細節分辨、“優雅地犯錯”;

?大量自動化的技能與知識:解決問題時工作記憶空間能有與自己對話提問的富余;

?持續工作的能力:腦力衰竭的閾值高;

?持續不斷的長久練習。

初學者不可能像專家壹樣思考,僅僅模仿動作是徒勞的。專家最初也經歷了初學者的階段,練習是通向專家的唯壹途徑。

“十年規則”的效應:壹個人不花上十年時間,是不能在任何領域(物理、象棋、高爾夫或者數學)成為專家的。

專家的思考方式和學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學生理解但不能創新知識

?專家做的壹些事情學生也能做,但它們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沒有太大幫助

?照葫蘆畫瓢沒有用

◎兒童在思考和學習方面,相似點比不同點更多。

認知風格:思考的偏好。風格反映了我們傾向於思考與學習的方式(無好壞之分)。

認知能力:特定的思考能力或者取得的成功。能力反映了我們所知道的和能做的級別(有高低差別)。

表1 認知風格的差別對比

認知風格理論成立需要滿足的3個要素:

?它應該使壹個人的風格始終如壹;

?它應該體現不同風格的人思考學習的方式也不同;

?它應該顯示不同風格的人平均起來在能力上沒有差異。

“用符合偏好的學習風格來學習能提升學習效果”是沒有依據的。

學生在大多數情況下需要記住的是事情的意義,而不是它們的聲音或外形。

表2 加德納的8項智能

學生在不同學科上的表現有差異,背景知識和學生能力的差異是主要原因。

能力之間是無法互換的,雖然之間不是完全隔離,但它們之間相距甚遠,以至於無法取長補短。

教師基於和每個學生相處的經驗有區別地對待學生,留心觀察哪些方法可以奏效。實踐優先於理論。

?思考內容,而不是學生

?改變吸引註意力

?每個孩子都值得妳關註

?不要擔心——節省妳的開支吧

◎成長型思維模式孩子智能上的差異可以通過持久地努力來改變。

綜合智能(general intelligence):簡稱“g”,是所有類型智能的基礎。

□ 什麽使人聰明

影響智能的因素:基因&環境。

基因和環境相互作用:基因的差異讓人們在環境中尋找不同的體驗,正是這些體驗間的差異導致了長期認知結果上的差別。

孩子對待自身智能的評估分為幾個方面:

?目前的能力做某件事的成功率;

?對於自身能力的自信;

?對於不同類型的任務擁有不同級別的能力。

表揚孩子的兩種方式:

?針對能力——“妳壹定很聰明”——智能是壹成不變的;

?針對努力——“妳壹定很用功”——智能是可變的。

讓學生相信智能可以提高,努力是值得的,自己擁有智能的決定權。這是提高智能的第壹步。

教學生正確面對失敗:失敗並不可怕,失敗代表妳會學到事情。只有永無作為的人才不會犯錯誤。

表揚孩子的方式能影響他對待智能的態度。應當表揚過程、努力、堅持不懈的精神和認真負責的態度,而非表揚能力和結果。避免不真誠的贊揚。

表達對學生的信心:不要表揚他們低於標準的表現,這傳達出妳對他的期望很低。更好的方法是——表揚他在其中做出的努力,並提出更高的期望。

為了幫助後進生不掉隊,我們首先要確保他們相信自己能夠進步,然後我們要讓他們相信為此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

?贊揚努力,而非能力;贊揚過程,而非結果

?告訴他們壹分耕耘壹分收獲

?坦然接受失敗

?學習技能不是天生的

?跟上隊伍是“長期”目標

?讓學生知道妳對他們有信心

◎教學,和其他任何復雜的認知技能壹樣,必須通過練習得以提高。

提升教學技能的最佳方法就是練習教學。

練習指的是:?有意識地提高;?尋求內行人的反饋意見;?為了提高完成目標任務的水平,完成壹些非目標任務。

?第壹步:找到壹個(或兩個)願意與妳合作的教師做搭檔

?第二步:給課堂錄像,自己觀看

?第三步:和搭檔壹起看其他教師的錄像

?第四步:和妳的搭檔觀看、點評彼此的錄像

?第五步:用到班級裏,跟蹤觀察

想要將練習堅持下來,需要為練習預留出時間,花更多時間在教學上。

記住,不要壹味追求速度。妳需要設定先後順序,決定哪些是最重要的,眼光放在具體的、可實現的步驟上,壹步壹步地實現目標

?記教學日誌

?和其他教師討論

?觀察學生的真實狀態。

表3 本書討論的9項原理、所需的知識以及各項原理的重要應用

全書的重點是兩個:?廣泛且深厚的背景知識;?不斷地練習,是學習與成長的兩個關鍵因素。

作者面對的是教師這個群體,所以采取了解答教師們常感疑惑的幾個問題,串起各個概念與知識點。以下為各章概要:

1.?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大腦不是設計來思考的,而是設計為避免思考。多數時候,我們是根據經驗、記憶來做解決問題或做決定。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完全避免思考,我們也追求可以自行解決問題,因為這會讓我們感到愉悅。前提是這個問題不是那麽難以解決,並且在我們決定要解決它之前,能稍微看到成功的曙光。

思考這也解釋了為何我們要把壹個項目/想法/問題細分成壹系列的步驟,這樣每壹個步驟都不至於太難,都有成功解決的希望;以此來引導大腦解決壹個又壹個的問題,逐步向目標推進。

2.? How Can I Teach Students the Skills They Need When Standardized Tests Require Only Facts?

事實性知識必須先於技巧。

1)知識是閱讀並理解的基礎。知識幫助分塊記憶,從而節省了大腦的內存,讓大腦有更多的空間運轉。

2)背景知識是認知技巧的必要前提。背景知識是分析、綜合、批判能力的支撐。

思考溫故知新;新是在故的基礎上疊加的;要想高產出,必須有更高的輸入;何為有效的輸入?是那些可以作為知識擴展與批判思考的基石的知識。

3.? Why Do Students Remember Everything That’s on Television and Forget Everything I Say?

嘗試把學習材料與學生的興趣點結合不是壹個好的方法,事實是,它很少奏效。內容幾乎從來都不是留住學生註意力的決定性因素。壹個好的方法是,教會學生意義。因為人的大腦更傾向於記住自己的感受(意義),而非具體的事物。

思考壹個比較好的呈現意義的教學方法是,把知識融會在故事裏呈現。

4.? Why Is It So Hard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bstract Ideas?

我們每學習壹個新的事物,都是在我們已掌握的知識的基礎上;而我們掌握的大部分知識,都是跟具體事物相關的知識。

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從長期記憶中找出相類似的知識,放入大腦內存中進行重組,形成對新知識的理解。

從來帶來了兩個疑問:

1)為何學到的大部分知識都是淺薄的?

答:源於有限的背景知識,從而限制了理解;

2)為何知識難以轉化,已掌握的知識為何難以應用到新的場景或問題?

答:①背景知識決定了我們如何解讀與解釋新的知識,而這又進壹步地限定了我們如何進壹步解讀與理解;②背景知識關註的多是表層的結構,沒有對深沈結構的理解作為支撐,知識難以轉化;③現實的問題總是多個知識點與多個維度的交織,從而加深了參考已有解決方案做出新的解決方案的難度。

5.? Is Drilling Worth It?

練習,練習,再練習。

1)練習把動作轉變成自動模式,從而節省了大腦的內存,把空間讓出來給更深層次的大腦活動;

2)練習加深了對基礎技巧/知識的掌握,而它們是高壹層次的技巧/知識的基礎;

3)練習幫助提升知識的轉化,因為練習幫助構建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

6.? What’s the Secret to Getting Students to Think like Real Scientists, Mathematicians, and Historians?

專家是如何煉成的?他們基於功能性地把知識分類(而非基於相關性);他們抽象地思考。

更具體壹點:他們具有寬廣的背景知識;他們把大部分的思考過程轉變成自動模式。寬廣的背景知識讓他們可以從錯誤中看出線索;把思考過程轉變為自動模式節省了大腦內存,從而留出空間做更高層次的思考。

7.? How Should I Adjust My Teaching for Different Types of learners?

大腦學習(認知)的三個維度:視覺? / 聽覺 / 運動知覺。

可惜的是,研究顯示,針對視覺與聽覺的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並沒有提升,因為對視覺或聽覺更敏銳的學生,容易記住的是表象本身(聲音與呈現),而不是意義的實體;即這些學生會比其他學生更快記住壹幅地圖,或者壹首歌的旋律,但在掌握知識的意義上並不優於其他學生。

學生擅長於通過哪壹種認知維度學習並不是區分學習能力的因素,背景知識才是。因為背景知識是認知行為(分析、綜合、批判)的基礎。

8.? How Can I Help Slow Learners?

首先,判別智力並非只有數學與閱讀兩個維度;邏輯,音樂,體育等都是。學生在智力上各有不同,但智力可以通過持久的努力獲得提高。

最後,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做個總結:

·要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稱贊他的能力;

·告訴他們,努力終會獲得回報;

·把失敗看做學習與成長的基石;

·教會他們學習的技巧;

·進步是壹個長期的過程;

·要對他們要有信心。

教育是將歷代累積起來的智慧傳遞給孩子,我們充滿熱情地相信它的重要性,因為我們知道它可以讓每個孩子擁有更好的生活,這也是讓我們所有人受益的壹件事。

教育使人更聰明,聰明的人可以使教育更美好。

  • 上一篇:[急]這首歌曲的名字(有局部歌詞)
  • 下一篇:幽靈2手遊怎麽玩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