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遊戲盒子 - 黃佩雲無悔的壹生

黃佩雲無悔的壹生

88歲的趙鑫老人,膝蓋上攤開著幾本厚厚的精裝相冊,是她為老伴黃佩雲精心制作的生日卡——其實生活紀念冊可能更準確——而這些精心挑選的照片,按照時間和事件的順序,貼在Da 16翻開的小冊子內頁。每張照片都記錄了壹段時間,這些凝固的畫面串聯起來,就形成了主角的個人歷史。

《黃培雲院士口述傳記》作者閻正以此為訪談起點,追溯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粉末冶金奠基人黃培雲豐富而厚重的人生歷程,希望發現壹個人、壹門學科、壹個時代之間的聯系與邏輯。

趙鑫老人的聲音又高又亮,指著壹張照片能聊很久。94歲的黃培雲先生坐在對面的沙發上,耳朵不好使了,但從他那遙遠的眼神中,很明顯他沈浸在對過去的回憶中。

“我壹生參與完成了兩件大事,壹件是努力建校,壹件是粉末冶金學科建設。”我曾經是壹個四處奔波的少年,參加過聞壹多教授帶領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徒步團,通過清華耿氏留學選拔考試去美國讀博士...對於不遠萬裏、見多識廣的黃佩雲來說,回國受聘擔任武漢大學礦冶系主任,參與創建中南礦冶學院(中南大學前身),探索我國粉末冶金學科建設,為國家培養急需人才,是他人生中的重要篇章。

“回來很多人說我傻,我習慣了,不在乎。嘴巴長在別人身上,讓別人說去吧。我不認為這是愚蠢的。”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麽在國家困難,人民貧困的時候選擇回國。對於別人的評論,黃佩雲的回答自有他的固執。趙欣娜記得,學校慶祝黃佩雲70大壽的時候,“佩雲說我從來不後悔回來”。

傍晚花開,親切溫暖。從黃先生講述的人生故事中,感受到了豐富的教育和豐富的閱歷所帶來的優雅。作為黃培雲院士90多年後,我們能夠從還原的歷史細節中,探究壹個難忘的事件,發現壹個人、壹門學科、壹個時代之間的關系和邏輯。“西山蒼蒼,東海茫茫,我們的學校莊嚴肅穆,屹立在中央……”2008年4月27日,是清華大學97歲生日,壹群白發蒼蒼的老人重聚校園,深情地唱起了清華的老校歌。他們是畢業70年的十級校友,年齡最小的91歲。再見了,黃佩雲的思緒回到了30年代的清華校園,在這裏他學到了太多。

黃佩雲以1934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這是清華大學由預科改為大學後的第十個班,所以被稱為第十個班。

“教學方針是通才教育,各個系更註重基礎,各有側重。我記得很清楚,清華第壹節課是數學課,老師是鄭。”物理的吳,化學的張,語文的俞平伯,英語的吳...對於這些教授基礎課的知名教授,黃佩雲如數家珍。"老師們都把在清華教基礎課視為莫大的榮譽."後來,黃佩雲得知鄭在數學界很有名氣,是的老師和嶽父。“鄭先生是壹位文理兼備的學者。他在業余時間研究清史,寫了許多詩。所以他也要求學生要有廣泛的基礎。”黃佩雲至今還記得他的壹句話:“壹個狹窄的根基很難成為壹個又高又尖的東西,不穩就容易倒下。把基礎打得很寬很紮實,妳的知識才能走下去。”

第壹堂數學課對黃佩雲的影響很大。

黃佩雲學生時代的記憶印證了清華“清新、活潑、民主、進步”的校風。

惡作劇,運動,流汗,每個時代的青春都是那麽充滿活力和樂趣。黃佩雲躲過了清華新生入學時必須經歷的壹個叫做“拋”的傳統儀式,但他對“鬥牛”印象深刻。“鬥牛”是清華學生發明的壹種籃球玩法,即他們願意加入哪壹方就加入哪壹方。如果他們覺得這壹方不好,可以聯合另壹方反擊原方,人數不限。這種免費遊戲成了清華的黃昏景象。壹天的課結束,同學們都跑到體育館盡情揮汗如雨,場面十分熱鬧。

清華以重視體育而聞名。黃佩雲讀書的時候,體育部主任是馬月涵老師,對學生要求很嚴格。當時清華有壹套“體能測試合格標準”,比如爬繩、100米跑、跳遠、遊泳等。如果妳有壹項不及格,妳就不能畢業。“當時我們被要求‘穿越’遊泳池,25米。我本來就不喜歡運動,還差點帶著褲帶遊泳。”說起“糗事”,黃佩雲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經歷了“壹二·九”及隨後的“壹二·壹六”運動,黃佩雲深感“耳聽窗外事,專心讀聖賢書”只是夢想,“七七事變”的槍聲打破了校園的寧靜。1937年9月,教育部正式下令,北大、清華、南開聯合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65438年6月+10月,黃佩雲跟隨三所學校1600余名師生來到長沙。

在中美合作剛剛開始,全民抗日熱情高漲的背景下,張治中、陳獨秀、徐特立等名人來我校演講,受到同學們的熱烈歡迎。那個階段,有朱自清、聞壹多、陳寅恪等著名教授的獨特講座,也不時有日軍的轟炸機警報。

武漢失陷後,長沙局勢越來越緊張。1938年2月,教育部決定將學校從長沙遷至昆明。當時國內交通極度不發達,我們只能分三路去昆明。身體條件好的同學在教授的帶領下組成“湘滇黔旅行團”,沿著湘黔公路走進雲南。黃佩雲跟隨在清華讀書的二哥黃佩熙加入徒步團,並被選為領隊。

“早上軍號壹響,我們就卷起被子,吃完飯趕緊往前走。我們穿黃色制服和黑色棉大衣。因為經常下雨,我不得不每天帶壹把傘。午飯要帶飯盒,軍用水壺要防渴。”黃佩雲和其他很多同學都有寫日記的習慣,每天睡覺前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下來。這樣的記錄將這段經歷深深地印在了他們的記憶中,但這本珍貴的日記卻在文革中被抄走了。

1938 2月19從長沙出發,沿公路常德、沅陵、枝江、黃縣進入貴州省,經玉屏、鎮遠、貴陽、安順、鎮寧、普安進入雲南省,經沾益、曲靖,4月28日至昆明,* * * 69天,全程6544。在漫長而艱苦的旅途中,黃佩雲和同伴們把自己比作張騫西域之行、玄奘天竺之行、鄭和下西洋之行,克服了重重困難,磨練了身體和精神。

長沙臨時大學遷至昆明後正式命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長征,不幹了,五代宮;停壹會兒,衡山響水,成了離別。”每次哼起西南聯大校歌裏的這句話,黃佩雲腦海裏就浮現出風雨飄搖中求學的感覺。在他心目中,西南聯大最令人難忘的是他開明寬容的學風。團結師生的,是師生的愛國情懷。回憶起那次難忘的徒步經歷,他說:“它不僅鍛煉了我的身心,更重要的是深入到了腹地,讓我了解了很多人民的實際情況和公共生活的苦難。”

當時同學之間關於是讀書還是去打仗的爭論,也讓黃佩雲思考:作為壹個有血性的人,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像同齡人壹樣參軍保家衛國?教授開導學生,戰爭總會過去,我們的民族戰後還要建設復興。只有國家強大了,我們才不會被打。所以,我們不能停止學習和培養人才。這種觀點讓學生相信,讀書救國已經成為西南聯大人的信念。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西南聯大湧現出了壹大批優秀人才。

1938夏天大學畢業後,黃佩雲留在清華大學金屬研究所擔任助教。1941年通過第五屆清華耿式考試就讀麻省理工學院有色冶金專業。1951110 10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工科院校校長會議,拉開了1952院系調整的序幕。大會決定調整合並湖南大學、武漢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中山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6所高校的地質、礦冶相關學科,成立獨立的中南。學院面向培養有色金屬行業需要的人才,要求1952招生。時任武漢大學礦冶系主任的黃佩雲參與了籌備工作。

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校址選在了湖南長沙。“建學校最難的是沒有人。我們會在長沙的應屆畢業生中找幾個有能力的。”黃佩雲對來自武漢大學的冶金工程師佘思明印象深刻。他負責木工,從零開始學,邊學邊做。他們從學習行話開始。他們很快掌握了哪些木材耐用,哪些木材會生蟲的知識。先估算壹下學校的課桌、椅子、實驗桌需要多少木材,再去買。他們總能買到最好的木材。“那木頭真好。我家裏還有幾把那樣的黑漆木椅。他們很強。”黃佩雲嘆了口氣。趙新娜補充道:“比任何現代家具都好。”

她死命買了電機和鋸片,並自己安裝了鋸木機。不久,壹個木材廠建成了。據說是個木材廠,但實際上除了那把鋸子什麽都沒有。但是學生們用它做了大量的小板凳。

但是,建學校不僅僅是把桌子板凳做好。幾個學校幾百名師生,當時交通不便,從四面八方來到長沙並不容易。

剛開始的時候,沒有學生宿舍,也沒有職工宿舍。從清華大學秘書長任上調任籌建學校的陳新民,提出了“用革命精神、革命方法、艱苦奮鬥、團結奮鬥來建校”的主張。

黃佩雲記得,在改造校舍的過程中,他們買不到瓷磚,就自己動手做了瓷磚。蓋房子需要很多磚,所以他們自己建窯,自己壓胚,自己燒磚。

還有水的問題。學校所在的左家壟地區嚴重缺水,人口眾多,自然條件差,迫使學校必須自己解決用水問題。學校的老師和學生設計並安裝了他們自己的管道...自己建了壹個小型自來水廠。

交通也是個問題。建校時,左家壟周圍只有壹條自行車勉強能通過的羊腸小道,其中壹兩條甚至連自行車都難以通過。學校的師生用鋤頭壹點壹點地平整、開辟道路,使大量的建校材料運往新校區成為可能。

6月如期開學1952 11,教材問題迫在眉睫。六所學校使用的教材內容和範圍差異很大,急需在開學前規定各科的內涵和範圍。

黃佩雲回憶說:“我們把六所學校的教材放在壹起,優中選優,最後決定優先選用武漢大學、湖大和北京理工大學的教材。那時候沒有復印機和掃描儀,所以用蠟紙和油印本。”但沒過多久,這套由幾本大學教材臨時合並而成的教材,按照教育部的規定,與蘇聯教材統壹了。

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師生團結壹心,抱著必勝的信念,如期迎來了中南礦冶學院的開學。1952 165438+10月,在隆重的開學典禮上,被任命為中南礦冶學院首任院長,黃佩雲、顧被任命為副院長。

黃佩雲倡導的“三嚴”作風,自建校以來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認真對待教學,嚴格組織教學過程,嚴格要求學生。“我們壹方面不斷改善教學的物質條件,另壹方面大力培養教師。學院成立時,基礎設施只有2萬多平方米,實驗室、教室、宿舍都非常匱乏。”大約用了三年時間,教學樓和實驗樓相繼建立,實驗室設備不斷補充,教學質量也有所提高。

從1954開始,學院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改組了學院事務會議,調整了教研組,修改了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進行了教學方法的研究。

包括黃佩雲在內的學院領導特別強調科研的重要性,認為科研是促進教師成長的重要因素,是提高教師學術水平、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由於積極利用行政優勢推動教師開展科研,中南礦冶學院師生在參與國家科技攻關時,取得了壹系列研究成果。

從65438到0956,中南礦冶學院培養了第壹批畢業生,他們強大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使他們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談到粉末冶金這個學科,黃培雲感到很親切:“我參與了這個學科的奠基和育人,直接見證了它的發展。”

粉末冶金是壹種制備金屬、非金屬和化合物粉末及其材料的高新技術,可滿足航空、航天、核能、兵器、電子、電氣等高科技領域對各種特殊環境下使用的特殊材料的要求。壹些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但在60年代的中國還是壹片空白。

冶金部把培養生產硬質合金所需人才的任務交給了兩年前剛剛成立的中南礦冶學院,並要求開設粉末冶金專業。

任務分配的時候沒人知道粉末冶金是什麽。時任中南礦冶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的唐南平問誰知道粉末冶金是怎麽回事?黃佩雲說他在麻省理工學過壹個30個小時的粉末冶金選修課,有點概念,但當時並沒有太在意。

唐院長說:“太好了,培養粉末冶金人才的任務就交給妳了。”從此,黃培雲從壹般的有色冶金研究轉向集中研究粉末冶金和粉末材料。“我開始致力於粉末冶金的教學和研究,並在這項事業中度過了余生。”。

“回想起來,那時我們壹無所有。這真的是從零開始。現在還沒有學生,沒有講師,沒有教材,沒有實驗室。我們首先在冶金系設立了粉末冶金教研室。我也是教研室主任。成員是冶金系主任何福喜和助教曹明德。”黃佩雲說。

在第壹個班,有壹個學生叫陸海波。畢業後從助教成長為教授、博士生導師,與黃佩雲壹起工作,壹起參加學術會議。"我們已經壹起工作了半個多世紀。"

60年代初,黃佩雲培養了第壹批粉末冶金專業的研究生。文革期間,研究生培養中斷。從65438到0978,黃佩雲開始招收研究生。上世紀80年代,他培養了該專業的第壹批博士生。在培養專業人才的過程中,他給學生講授過硬質合金、粉末冶金原理等課程。

幾十年來,該專業為我國粉末冶金行業培養了大批人才,其中壹部分成為我國粉末冶金領域的骨幹力量,發揮了學科帶頭人的作用。

黃培雲帶領的粉末冶金專業除了培養人才,還接受國防部門下達的任務。即使在“文革”期間,新材料實驗室的研究工作也從未停止過。

多年來,從新材料研究室到後來的粉末冶金研究所,研究所的同事們完成了上百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為我國原子彈、導彈、衛星、雷達的研制做出了巨大貢獻。

文革後,黃佩雲與學生合作,拓展研究領域。與蘆海波合作研究粉末壓制和粉末動壓成形的應變行為,與曾、楊守智等人合作研究粉末振動熱壓。

黃培雲創立的粉末壓制理論和燒結理論進入了當代國際材料科學和高技術發展的前沿,獲得了國際粉末冶金界的關註和高度評價。

黃佩雲評價自己“不是壹個主動的人,比較內向”,這讓他在學生眼中常常不茍言笑。但聊完話題,他又變得談笑風生,和藹可親。曾教授是黃老20世紀60年代的研究生。他記得那時候每周三下午,研究生都會照例來黃佩雲的辦公室。在引導和回答問題之後,將討論話題。不定期對國內外科技信息、趨勢、前景、意義進行分析總結。學生可以打斷、質疑和反駁。“遇到不好解釋的問題,黃老師會在門後掛的小黑板上橫著畫畫寫字,總是想說服人。偶爾有人還是不服,他會笑著溫柔地說,我們回去好好想想,下次再說。”

黃佩雲在學生時代牢記老師的教導。當了教授後,他總是鼓勵學生多關註自己專業以外的東西,打好紮實寬廣的基礎。面對越來越多的醫生只關心自己專業的現象,他不禁呼籲,千萬不要把醫生培養成“狹隘的學者”。

黃佩雲無疑是幸運的。在戰時的中國,他在壹個有著中國最著名老師的機構裏學習,無論是精神上還是學術上,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學識淵博、興趣廣泛的著名教授講普通基礎課的氛圍,讓黃佩雲受益匪淺,也深深影響了他後來的教學和科研。

金,黃佩雲的學生,在教師節被評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的中南大學教授,在上世紀70年代與黃佩雲有過壹段戀情。黃佩雲非常支持金的相圖計算,但當金出國兩年回來時,因為壹些困難,他當時情緒低落。“黃院長每次見到他都要我密切註意相圖計算。有壹次,他對我說,妳要抓緊時間。他引用了壹句唐詩:詩人春日裏風景清,綠柳黃半不平。如果妳待在森林裏,那麽妳出門就是壹個看花人。他的意思是學科的發展是壹樣的。真正的春天不是大家看到的春天。當柳樹還在含苞待放的時候,真正勇於探索、有眼光的人會發現,春天來了。花開的時候,到處都是看花的人,追不上。出於科研目的,他們只是放過了創新的機會。”

當時科研條件差,黃佩雲就拿鄭板橋的詩《竹石》來鼓勵年輕人科研要有艱苦奮鬥的精神,要向黃山的松樹學習,要向石頭縫裏長的竹子學習...

“黃院長對研究生的指導還是挺具體的,有些程序是他自己寫的。他也讀過要求學生閱讀的參考文獻。”金展鵬說道。

其實,即使在當今高齡,黃佩雲依然保持著這種求真務實、善良美好的性格。《黃培雲院士口述傳記》的作者閻正每次都去黃老家采訪。“他堅持學習,含糊地拒絕說話,壹談到古典音樂就彈彈手指...正是這些形成了精神上的滲透,穿透了各種煩惱,保護他成為壹個完整的人,從事真正的科學和真正的學術。”“我們這批留美研究生出國前,當時清華理學院院長吳先生反復跟我們說,這些考生都是各個學校最優秀的學生,選的科目都是反復研究的,都是國家需要的。希望妳能早點回來演個角色。所以我從沒想過不回來。我們這群學生後來都回來了。1973年,趙鑫娜父母回國探親。在北京,吳先生對他的老朋友先生和夫人說,“妳們的二女兒和女婿回到中國來是對的。”"

黃佩雲從未懷疑過自己回國決定的正確性。在他看來,這幾乎不需要討論。回國前夕,他的導師海沃德教授問他:“妳考慮過留在美國繼續工作嗎?”他回答:“能回去也沒辦法。我決心要回去。”

1946 65438+2月2日,黃佩雲和趙辛娜登上了壹艘從洛杉磯到上海的船。

受蔡元培先生的影響,武大校長周毓生決定,要辦好壹所大學,首先要有優秀的教師。所以他求賢若渴,廣納賢才,不管是英美派還是德日派,都是招有真才實學的人。他在美國講學期間,非常註意在留學生中選拔人才。黃佩雲是在美國收到武漢大學的聘書的。

黃佩雲先生和夫人於3月到達武漢大學,1947。那時候學校很困難,經費很少。但是羅家山的風景讓他們感受到了家園的美好。

黃佩雲說:“為了減輕工作人員的困難,學校的部分工資用實物代替。什麽樣的事情?現在這壹切聽起來很神奇:鹽,幾美元的鎳幣...為了不貶值,人們發工資,拼命買東西。有壹次因為辛娜懷孕身體不適,我去城裏逛街,別人把好東西都買走了,我只好買了個木櫃。辛娜說,好吧,這個月吃木頭吧。”

“工資的數目越來越大,先是幾百,然後是幾千,幾萬,幾百萬,最多幾個億的工資。後來連金券都貶值了。經常要騎自行車買東西,後面跟著壹大捆鈔票,加起來幾個億才能買到東西。”說起當時的經濟困難,黃佩雲就像在講別人的故事壹樣輕松。他醉心於自己的工作,逐漸在礦冶系建起了實驗室。這在當時很少見,經常有其他學校的人來參觀。慢慢的,武漢大學礦冶系在國內小有名氣。

“佩雲已經87歲了,用英語說‘快90了!’我們在壹起快60年了。2004年,趙辛納在給黃佩雲的生日祝詞中寫下了這段話。

談及他們的相識、相知、相戀,快人快語的趙鑫娜說:“我還記得他對我說的第壹句話是‘別打碎碗’。”

趙欣是中國語言學家趙元任的第二個女兒。趙元任在美國生活後,他的家幾乎成了留美學生的“接待站”。周培源等許多早期赴美留學的學者,都曾是趙政府的座上賓。

在趙的家裏,清華同學會通常很熱鬧。幾十個人在那裏吃飯。飯後,這個表演唱歌,那個表演跳舞。往往吃完飯,壹大堆盤子碗都收拾好了,黃佩雲就自告奮勇去廚房洗碗。“新那來廚房幫忙,我說不用了,差不多了。我們就是這樣認識的。”

那時候,時髦的男同學邀請女同去餐館學吃飯,學跳舞。“但我們的情感是不同的。我們的國家正在被侵略,我們對他們時髦的東西不感興趣。裴昀斯不會跳舞,我也不會,同樣的心情,同樣的興趣,讓趙辛娜和黃佩蕓走到了壹起。而趙元任早就把黃佩雲當成了自己的家人。”裴雲博士交上來的稿子是我父親打的。".

趙元任在7月21,1945日的日記中寫道:辛納發出了約300份結婚通知。和辛娜,佩雲,陳福田夫人壹起去市政廳,市克拉克巴克將主持婚禮...

黃佩雲說:“這是趙家第壹次把女兒嫁出去。嶽父親自操辦婚事,用中文寫了征婚啟事,送到雕版印刷公司印刷。通知上寫著‘保存物資宣傳勝利,不送禮,此乃幸事’。”

想當年,趙元任和楊步偉女士結婚,謝絕壹切禮金,只邀請朋友和證婚人到家裏吃飯,被本報以“新人的新婚”為題報道。他們簡單浪漫的婚禮壹時間成為知識界的美談,引得許多朋友紛紛效仿。“後來我和辛娜結婚了,我們兩個兒子也結婚了,也沒請客。”黃佩雲說。

黃佩雲和趙辛娜結婚50周年去美國探親,也去了他們登記結婚的地方。黃佩雲感慨地說:“這麽多年,我們的感情可以概括為誌同道合,相依為命,相濡以沫到老。”而趙辛納在回憶黃佩雲70大壽的時候,只記得他說過的壹句話,“我從來沒有後悔回來過”,“我感覺我們真的是誌同道合”。

  • 上一篇:大班安全教案洪水來時,往高處走。
  • 下一篇:現在中國最強的職業五子棋選手是誰?放在國際上,實力如何?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