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遊戲攻略 - 《長亭送別》曲辭賞析《西廂記》

《長亭送別》曲辭賞析《西廂記》

《西廂記》是我國文學史和戲曲史上的壹部傑作,它誕生於盛產戲曲的元代,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禮教的思想性和精湛優美的藝術性贏得了古往今來無數讀者的喜愛。作品裏描寫的崔張愛情故事簡直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而作品的藝術風格,尤其是它那璀燦優美的語言藝術,更令歷代各階層人土,包括自視甚高的歷代文人墨客都為之扼腕贊嘆不已。正是由於這部作品的出現,作者王實甫當之無愧地成為我國古代壹位傑出的語言藝術大師。這位來自社會平民階層的人士與當時另壹位戲曲大師關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並將它們完美地融合在壹起,創造了文采璀燦的元曲詞匯,成為我國戲曲史上所謂“文采派”的最傑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戲曲評論家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稱《西廂記》:“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本文擬就《西廂記》裏所體現出來的這種語言藝術,試為論述二三,管窺之見,淺陋在所難免。

壹、《西廂記》語言藝術的豐富性

大凡讀過《西廂記》的人都覺得這部劇作的語言文字很美,讓人有壹種感覺,就好像走進壹座迷人的語言藝術寶庫,覺得異彩紛呈,目不暇給,如珠似玉,嘆為觀止。這部劇作包涵著多種不同風格的藝術語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跡地融合為壹體,渾然天成。所以,研究《西廂記》的語言藝術,我們首先應當註意到它語言藝術的豐富性。

劇作中有雄渾豪放的曲辭: “[油葫蘆]九曲風濤何處顯?……這河帶齊梁分秦晉隘幽燕。雪浪拍長空,天際秋雲卷;竹索纜浮橋,水上蒼龍偃;東西潰九州,南北串百川。歸舟緊不緊如何見?卻便似彎箭乍離弦。”①(第壹本第壹折)

這裏把九曲黃河寫得何等氣勢磅礴,壹瀉千裏。劇作中也有綺麗流暢的小詞:“[中呂][粉蝶兒]風靜簾閑,

透紗窗麝蘭香散,啟朱扉搖響雙環。繹臺高,金荷小,銀鎮猶燦。比及將暖帳輕彈,先揭起這梅紅羅軟簾偷看。”(第三本第二折)

這裏洋溢著美好幽深的詩壹殷的氣氛。

但劇中寫惠明和尚的唱詞卻是另壹種慷慨激昂的“金剛怒目”式,請看劇本第二本《楔子》:

[正官][端正好]不念《法華經》,不禮《梁皇仟》,風了僧伽帽,袒下我這偏衫。殺人心逗起英雄膽,兩只手將烏龍尾鋼椽昝。

[收尾]恁與我助威風擂幾聲鼓,仗佛力吶壹聲喊。繡旗下遙見英雄俺,我教那半萬賊兵唬破膽。

這是高亢激越,擲地有聲的英雄誓詞。

劇本中也不乏幽默解頤的話辭,請看《拷紅》壹折(第四本第二折)中壹段唱:

[鬼三臺]夜坐時停了針繡,***姐姐閑窮究,說張生哥哥病久,咱兩個背著夫人向書房問候。

(夫人雲)問候呵,他說甚麽?

(紅雲)他說來,道‘老夫人事已休,將恩變為仇,著小生半途喜變作憂’。他道‘紅娘妳且先行,教小姐權時落後’。

(夫人雲)他是個女孩兒家,著她落後怎麽?

(紅唱) [禿廝兒]我則道神針法灸,誰承望燕侶鶯儔。他兩個經今月余則是壹處宿,何須妳壹壹問緣由?

這壹段的曲白是十分精彩的,尤其是紅娘十分俏皮的“供詞”,逼真地表現了紅娘的絕頂聰明和老夫人的無奈,具有很好的喜劇效果。

上面所舉數例可使我們對《西廂記》語言藝術的豐富性略見壹斑。《西廂記》在對環境氣氛的描寫和對人物性格性情的刻劃方面則使我們對其語言藝術的豐富性有更進壹步的了解。劇作對環境氣氛的描寫是為襯托人物活動服務的,劇本為壹部崔張愛情詩劇,劇作者描摹環境,突出詩情畫意,結合人物活動,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稱生花妙筆。劇中展開情節沖突的環境為僧舍普救寺,作者用詩壹般的語言,將普救寺理想化地寫成壹個“幽雅清爽”,饒有詩意的勝境,請看:“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雲漢”。“寂寂僧房人不到,滿階苔襯落花紅”。在這裏,經常佛殿上陰森肅穆的氣氛,羅列森嚴的羅漢菩薩、燒香的婆子俗客,以及念經的和尚,壹概略而木寫,而只寫了相近青霄的琉璃殿、幽靜的僧房以及青色的苔、紅色的落花,使男女主人公在這樣充滿詩意的環境中展開壹段千古稱頌的風流佳話。下面再看第三本第二折寫鶯鶯的閨房是“風靜簾閑,透紗窗麝蘭香散,啟朱 扉搖響雙環。絳臺高,金荷小,銀釘猶燦”。這裏通過描繪鶯鶯的閨房,創造了壹種幽深閑靜,香氣彌漫的美好氛圍,這與茸茸舉止嫻靜、深沈含蓄而又感情豐富的性格是相吻合的。即使在劇中個別情節有悲苦性質的場面裏,作者的描寫依然籠罩著詩般的氣氛。比如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其語言是借助古典詩詞描寫離愁別緒的特有表現手法來加以渲染的,是以那種詩意的淺淺哀愁和無奈的色調來表現主人公離別時的悲苦的。

在刻劃人物性格感情方面,作者善於駕馭語言的天才得到古今讀者又壹首肯。如果我們仔細讀壹讀劇中有關描寫人物的語言,便會感到人物的至情至性(或典型性格)無不壹壹凸現,令人有其聲如其口出以至呼之欲出的感覺。從語言的角度來說,戲劇不同於小說或其他文藝形式,後者常常采用第三人稱來敘述故事,但戲劇則必須通過劇中各種人物不同的聲口說話,以性格化的語言來刻劃人物,《西廂記》在這方面堪稱典範。

請看第二本第壹折,孫飛虎兵圍普救寺,欲擄獲鶯鶯做壓寨夫人,眾人慌作壹團計無所出。鶯鶯則提出著名的“五便三計”:第壹計獻身於賊,第二計獻屍於賊,老夫人皆認為不可,於是有第三計:“不揀何人,建立功勛、殺退賊軍,掃蕩妖氛,例陪家門,情願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老夫人認為此計較可,雖然不是門當戶對,也強陷於賊中。此時,好壹個張生,在眾目註視下出場了:“(末鼓掌上雲)我有退兵之策,何不問我!”這壹句“何不問我!”有力地表現了張秀才的才智膽識,使人感到這位癡情的書生並不是無能的懦夫,而是臨危不懼的勇士。由此,張生在眾僧人和鶯鶯、紅娘的心中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應當說,在《西廂記》中,這種即景生情而又貼合人物個性的語言是很多的。請再看第三本《楔子》的開頭——

鶯鶯: “自那夜聽琴後,聞說張生有病,我如今著紅娘去書院裏,看他說甚麽?”(喚紅娘)

紅娘:“姐姐喚我,不知有甚事,須索走壹遭。”

鶯鶯:“這般身子不快啊,妳怎麽不來看我?”

紅娘:“妳想張……”

鶯鶯:“張甚麽?”

紅娘:“我張著姐姐哩。”

這數句對白不外是 鶯鶯打發紅娘去探望張生,但人物語言聲口,見性見情。 鶯鶯身子不快、實有心病,她卻先責怪紅娘不來看望自己,紅娘對小姐的心病了如指掌,因此快人快語,語剛出口,又覺得過於直率,怕小姐難以下臺,壹句話只說了半句就頓住:“妳想張……” 鶯鶯對“張”字當然敏感,立即追問,紅娘急切間改口:“我張(望)著姐姐哩。”足見紅娘聰明狡黠,善於應對。這段對白固然表現了 鶯鶯紅娘間親密的主仆關系。但鶯鶯說的話自是鶯鶯身份,話語閃爍不定,不易捉摸。紅娘雖是下人,卻機警有謀,惹人喜愛。《西廂記》中這樣精彩的性格化的語言對白是不勝枚舉的。通過語言對白刻劃人物性格,是《西廂記》語言藝術的壹個特點。

《西廂記》語言的豐富性還表現在作品對民間俗語的吸收運用。當然,這也是為刻劃各種人物不同性格服務的。縱觀全劇,劇作者對文化修養高的人物如張生、鶯鶯多用文雅的語言,而對於文化修養較低,性格粗豪或爽朗潑辣的人物,如惠明和尚、紅娘則多用口語俗語。請看第二本《楔子》惠明和尚出場所唱:[滾繡球]非是我貪,不是我敢,知他怎生喚做打參,大踏步直殺出虎窟龍潭。……

[耍孩兒]我從來駁駁劣劣,世不曾忑忑忐忐,打熬成不厭天生敢。我從來斬釘截鐵常居壹,不似怎惹草拈花沒掂三。……

上述曲子中有口語: “打參”、 “駁駁劣劣”、 “忑忑忐忐”、 “天生敢”、“沒拈三”,成語則有“虎窟龍潭”、“斬釘截鐵”、“惹草拈花”等,通過這些口語成語的運用,刻劃了惠明和尚天不怕地不怕的粗豪性格。

又請看劇作第四本第二折《拷紅》有些曲子:“[越調][鬥鵪鶉]則著妳夜去明來,倒有個天長地久;不爭妳握雨攜雲,常使我提心在口。則合帶月披星,誰著妳停眠整宿?老夫人心數多,性情餡,使不著我巧語花言,將沒做有。”

上述曲子中出現好些成語,如:“天長地久”、“提心在口”、“帶月披星”、“巧語花言”;還有當時的民間口語俗語,如:“心數多”、“性情 ”、“將沒做有”等,是從紅娘的口中道出的。這些很好地表現了紅娘熱情潑辣,聰明機敏的性格。這些成語口語俗語在曲辭中的穿插運用,既生動傳神地刻劃了人物性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並且瑯瑯上口,使全劇達到華美與通俗的和諧統壹。《西廂記》作者善於學習並成功地運用民間俗諺口語,是使這部劇作語言豐富多彩膾炙人口的其中壹個因素。

二、《西廂記》語言藝術的文采性

古典戲曲發展到元代,可以說是邁上了壹個高峰,唐詩宋詞元曲,世人皆言,說明元曲與唐詩宋詞壹樣,都是代表壹個朝代的珍品,這與其語言藝術的成就是分不開的。元雜劇分為本色派、文采派兩派。本色派以樸素無華,自然流暢為語言特色;文采派則以詞句華麗、文采璀燦為特點,並十分註意修飾詞語,有很好的修辭技巧。關漢卿是本色派的語言大師,王實甫則為文采派的傑出代表,其代表作《西廂記》堪稱文采派的典範。這部作品在藝術上幾乎是完美無缺的,其文辭之華麗、故事之曲折、文筆之細膩、人物之傳神均屬壹流。“文辭華麗”是《西廂記》語言藝術的特色,這種語言特色是形成劇本“花間美人”風格的重[賺煞]餓眼望將穿,饞口涎空咽,空著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當她臨去秋波那壹轉。休道是小生,便是鐵石人也

意惹人情牽。

“臨去秋波那壹轉”乃曲中之眼,美而傳神。

第三本第二折,又通過紅娘之口正面寫了駕營:

[醉春風]則見他釵蟬玉橫斜,髻偏雲亂挽。日高猶自不明眸,暢好是懶,懶。

t普天樂]晚妝殘,烏雲彩撣,輕勻了粉臉,亂挽起雲鬟。將簡貼兒拈,把妝盒兒按,開折封皮孜孜看,顛來倒去不害心煩。

這折唱詞以秀美的藝術語言刻出鶯鶯外表懶散嫻靜,內心卻對張生病情消息的焦慮和等待以及見到簡帖後的喜悅心情。可見劇本寫人與狀物壹樣,其語言同樣不乏華美秀麗的特色,保持著“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這在寫劇中其他人物,如張生、紅娘、老夫人、惠明和尚等時也隨處可見。倘若沒有語言上這種五彩繽紛的娟麗姿采,“花間美人”就要黯然失色。下面再請看《西廂記》中的幾組名句(詩),我們對“花間美人”的燦然文采就更能領略了。

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第二本第壹折)

四圍山色中,壹鞭殘照裏。(第四本第三折)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第三本第二折)

以上這些絕妙好詞,在《西廂記》裏面俯拾皆是,真是美不勝收。這裏無庸再壹壹例舉。正是這些“詞句警人,余香滿口”的藝術化語言,使《西廂記》處處洋溢著詩情畫意的氣氛,成為壹部百代稱譽的詩劇。

說到詩與詞,若數詞句華美、文采璀燦莫過唐詩宋詞。《西廂記》劇作者的成功之處是吸收了唐詩宋詞的精美語言,使劇作語言更富於文采性。如第壹本第壹折張生的唱詞:“[天下樂]只疑是銀河落九天。”便是化用唐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又如第二本第壹折營茸的唱詞:“[混江龍]……隔花陰人遠天涯近。”則是化用宋女詞人朱淑真詞《生查子》句:“遙想楚雲深,人遠天涯近。”又如第壹本第四折張生唱詞:“[鴛鴦煞]有心爭似無心好,多情卻被無情惱。”這裏化用宋蘇東坡詞《蝶戀花》中句:“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還可以舉出更多這樣的例子。顯然,劇作者

對唐詩宋詞的喜愛,使他不僅樂於在劇作中采用詩詞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而且樂於化用這些詩詞當中的經典名句,使之貼合劇中的人物,感情及環境,從而使這部劇作亦增添了五彩繽紛的璀燦文采。

《西廂記》的文采性在語詞優美、娟麗動人方面確是無與倫比的。另壹方面,這部劇作的文采性,也表現在其包含有豐富的修辭技巧,因而劇作的語言修飾達到美輪美奐的境界。據《中國戲曲通史》(張庚、郭漢城主編)統計,全劇運用的修辭手法達34種之多。這裏只舉出壹種修辭格——“復叠格”中叠字詞的運用,如劇中第四本第四折“[雁兒落]綠依依墻高柳半遮,靜悄悄門掩清秋夜,疏刺刺林梢落葉風,昏慘慘雲際穿窗月。”這裏“綠依依”、“靜悄悄”、“疏刺刺”、“昏慘慘”等叠字詞的運用對加強語言的表現力、增強環境的渲染起了很大的作用。再看劇中第壹本第三折,作者是如何傳神地運用叠字詞來表現張生的動作與心情的:

[越調] [鬥鵪鶉]……側著耳朵兒聽,躡著腳步兒行;悄悄其其,潛潛等等。

[紫花兒序]等待那齊齊整整、裊裊婷婷、姐姐鶯鶯。

“悄悄冥冥”等叠字詞,形象生動,恰到好處地寫出張生對鶯鶯的愛慕及主人公初戀時那種忐忑不安的心情。劇中類似這種精妙的叠字詞還有許多,這類叠字詞的巧妙運用使作品寫影寫情述事皆臻妙境。其他的還有三十余種的修辭技巧就不壹壹例舉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②正是這些有豐富修辭技巧的曲詞,才使人感到《西廂記》這部劇作語言的精美。從這壹角度來看,《西廂記》語言的文采性是作者精雕細刻的結果。必須指出的是,《西廂記》文采璀燦的語言特色,絕不是形式主義的堆砌詞藻,雕琢造作,使人晦澀費解。全劇語言華美秀麗而流暢自然,達到“清水出英蓉,天然去雕飾”③的境界,這是同時代以及其他著名戲曲作者所不能企及的。

還必須指出, 《西廂記》是有著嚴格韻律限制的戲曲作品,要在壹定的規矩內作出切合人物環境戲情又合乎韻律的精美曲辭,絕非易事,比如第壹本第三折中張生唱:“[麽篇]我忽聽、壹聲、猛驚,元來是撲刺刺宿鳥飛騰,顛巍巍花梢弄影,亂紛紛落紅滿徑。”第二本第四折中鶯鶯所唱: “……本宮、始終、不同。又不是《清夜聞鐘》,又不是《黃鶴醉翁》,又不是《泣麟》、《悲鳳》”。六字中三押韻,極不易制作,劇作者填寫得既合韻律,又擬聲寫情,精美絕妙,確非大手筆不可。明朝何良俊所寫的《四友齋叢說》認為“王實甫才情富麗,真詞之雄”,然哉斯言。

三、結語

《西廂記》是中國古典戲曲乃至整個古典文學創作領域的壹部傑作,它深邃的思想內容和精妙的藝術風格使這部作品七百年來壹直雄踞“壹流”的寶座。作品的藝術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品的語言藝術,可以這樣說,運用什麽樣的語言,作品就具有什麽樣的藝術風格。《西廂記》的語言藝術是無與倫比的,它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吸取了這些古典詩詞的精華,又吸收了當時(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語,經過提煉加工,博取眾長,從而形成自身華美秀麗的語言藝術特色。所以《西廂記》的語言藝術既豐富多彩,又極有文采風華,兩者完美結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暢,代表了中國古典戲曲“文采派”語言藝術的最高成就。

①見《中國古典文學叢書》的《西廂記》第7—8頁,王實甫撰,張燕瑾校註,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下文引《西廂記》均見此書。

②[宋]朱烹《觀書有感》詩句,見(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7頁。

③[唐]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災培良宰》詩句,《全唐詩》170卷,第1752頁。

  • 上一篇:天天愛消除刷分輔助工具使用方法 天天愛消除怎麽刷分
  • 下一篇:亙古大帝林焱前世是誰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