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遊戲攻略 - 長江的治理與開發,長江有哪些優勢?(最好答詳細壹點)

長江的治理與開發,長江有哪些優勢?(最好答詳細壹點)

長江流域的開發與整治

1、 上遊地區:

(1)開發任務:水能資源開發

從氣候、地勢、水系特征等方面分析三峽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

氣候:巫峽以上的流域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和高山氣候,有豐富的降水和冰雪融水

地勢:三峽位於我國地勢的第二、三級階梯的交界處,落差大

水系:長江上遊有眾多源遠流長的支流,水系龐大.

(壹)長江三峽和長江三峽地區

1、長江三峽

指長江幹流自重慶奉節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關間193千米的河段.是瞿唐峽、巫峽、西陵峽的合稱.

三峽險灘相間,兩岸懸崖絕壁,江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是世界最大的峽谷之壹.

2、長江三峽地區

指自宜昌至重慶的三峽工程淹沒區及周圍地區.大致以三峽工程淹沒區及周圍移民安置範圍為界線,包括從湖北宜昌到庫區回水未端的重慶市沿岸的20多個縣(市區),即三峽庫區.

長江三峽地區和橫斷山區水能資源都豐富,為什麽目前把長江水能資源開發的最大工程放在長江三峽而不在人口相對稀少的橫斷山區建設?

自然因素:兩區域水能資源都很豐富且都處於山區,河谷狹窄,具備築壩條件.但橫斷山區地質構造更加復雜,地殼活動更為頻繁,而山峽地區地質相對穩定.三峽地區的築壩條件要優於橫斷山區.

社會經濟因素:(1)水電站建設的條件不同:三峽地區背靠大西南腹地,面對經濟比較發達的長江中下遊地區,位於我國的西南和華中兩大區域,西部和中部兩大經濟地帶的結合部,處於我國大陸腹心位置,社會經濟條件及交通運輸條件較好.而橫斷山區處於我國經濟落後的西南地區,建壩的社會經濟條件和交通運輸條件較差(2)電力市場不同:三峽地區建水電站電力市場廣闊,輻射遠.而橫斷山區地處偏僻落後的西南地區,電力市場狹小.(3)水電站的綜合效益不同:橫斷山區建水電站的效益單壹.而三峽地區建水電站具有巨大的綜合效益.

(二)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的綜合效益

1、三峽工程建設的正反效應

三峽工程的綜合效應

(1)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

三峽工程建設的首要目標:防 洪

(2)三峽工程的發電效益

長江三峽水電站是目前世界在建的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是目前世界已建成的最大水電站)

三峽水電的建設對我國東部沿海城市環境質量的改善有何積極作用?

減少東部城市對煤炭、石油等礦物能源的消耗,從而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的排放、避免出現酸雨等汙染危害,同時也減少了廢渣的排放.

(3)三峽工程的航運效益

宜賓到重慶的川江航運,流經高山峽谷地段,落差大、水流急、險灘多,通航能力低.三峽工程建成後,該河段水位上升,險灘淹沒,水流趨緩,航道加深加寬,萬噸級輪船可從上海直達重慶.因此三峽水庫建成後,航運條件得到根本改善的是其上遊的川江段.

1、三峽的交通位置:扼守長江上遊河道,是西南地區聯系華中和華東的重要通道;焦柳線穿越此地.是聯系南北的重要站點;有重要的河港.也是公路的交會處.是貨物的重要集散地.

2、長江三峽的成因:地殼上升,河流下切

3、三峽工程選址原因:從水文方面看,該地位於三峽出口處,水量大,水流急;從地質方面看,該地是由花崗巖體構成,且地震烈度小;從工程方面看,該地河面較窄,便於施工.

4、三峽工程是世界矚目的工程:工程規模最大、淹沒面積最大、移民安排難度最大、效益最大.

5、目前,三峽建設中的熱點問題:生態、文物保護、泥沙淤積、投資與融資 .

效益 作用過程 受益地區

防洪 三峽水庫可以調節洪峰、攔蓄洪水 中下遊地區

發電 三峽水電站建成後將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電站,將緩解輸電地區能源緊缺狀況 華中、華東地區

航運 三峽水庫可加深、加寬上遊航道,使水流趨緩,改善長江的航運條件,促進東西部的物資流通 上遊

供水

養殖 三峽工程的興建對中下遊城市供水和農業灌溉、南水北調中線調水、庫區水產養殖 中下遊地區

庫區等

旅遊 沿途名勝古跡有白帝城、巫山十二峰、三遊洞、昭君故裏等 全流域

(2)生態環境建設:

生態環境問題 成因 危害 措施

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形復雜,坡度大 破壞了上遊地區的生態環境;導致長江中下遊泥沙淤積,河床擡高 ,洪水威脅加大 加強長江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的建設;實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護政策.對現有森林實行保護性的經營和開發

水土流失 自然災害

人類對植被的破壞

背景知識:崩塌、滑坡、泥石流

崩塌:是指陡坡上大塊的巖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自然地質現象.可因多裂隙的巖體經強烈的物理分化、雨水滲入或地震而造成的.規模巨大的崩塌叫“山崩”.往往毀壞建築物,堵塞河道或交通路線.

滑坡:是指不穩定邊坡的巖體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壹定滑動面(或滑動帶)整體向下滑動的自然地質現象.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及人為的不合理工程活動對邊坡巖、土體穩定性的破壞經常是滑坡發生的主要原因.

泥石流:是指飽含大量泥沙、石塊的突發性洪流,主要見於山地高原地區.在地形陡峻、地表多松散碎屑沈積處,遇特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流出時,極易形成.暴發時,山鳴地動,水與泥沙、石塊等聚為壹體,沿陡坡洶湧滾流而下.歷時短暫,但來勢兇猛,往往淹沒農田,堵塞河道,毀壞路基橋涵等建築物,造成嚴重災害.

(1)三峽工程建設的影響:

正面效應(有利影響) 負面效應(不利影響)

發生區域 主要在中下遊 主要在庫區

具體影響 ①有效減輕洪水對中下遊地區生態與環境的破壞,改善生存環境②有利於中下遊地區血吸蟲病的防治③減輕洞庭湖的萎縮和泥沙淤積④增加中下遊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質⑤調節局地氣候⑥減輕環境汙染和酸雨危害等 ①水庫蓄水淹沒土地和耕地②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環境汙染③可能誘發地震,增加滑坡等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④影響三峽自然景觀⑤影響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種的生存環境⑥庫區和庫尾泥沙淤積加重⑦滋生蚊蟲,影響健康等

生態環境問題 成因 危害 對策

不可逆轉的生態環境問題 不可逆轉的,但仍可以采取措施加以補救或挽回部分損失的生態環境問題 淹沒耕地 水庫蓄水,水位上升,淹沒線下耕地受淹 耕地減少,加劇人多地少的矛盾 合理開發現有土地資源,發展大農業,解決耕地不足

淹沒文物古跡 水庫蓄水,水位上升,淹沒線下文物古跡受淹 文物古跡受損 對被淹文物古跡實施搬遷、防護

影響珍稀水生生物 三峽大壩的阻隔作用,阻隔了中華鱘的洄遊產卵路線,影響白鰭豚的棲息環境 影響珍稀物種和生物多樣性 ①采用人工繁殖投放措施②在大壩下遊江段形成新的繁殖場所③在部分江段建立白鰭豚自然保護區

可逆轉的生態環境問題 影響較大但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減輕其不利影響的 水土流失和庫區、人地矛盾問題 農村移民開發、城市遷建處理不當 河流含沙量加大,加劇水庫及中下遊湖區淤積;破壞庫區生態環境 ①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大農業生產②改造中低產坡地、“三跑地”,開發高標準水平梯田③政策、資金上給予傾斜,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

泥沙問題 水庫蓄水後水流條件發生巨大變化,導致庫區和庫尾回水區泥沙淤積 影響水庫使用壽命;威脅重慶港通航(即礙航問題) ①采用“蓄清排渾”的水庫運行方式,使來沙和輸沙總體趨於平衡②港口整治、航道疏浚

影響較小且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危害發生或把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的 水庫誘發地震問題 影響大壩安全 ①三峽壩址及庫區為難得的弱震區②工程設計在抗震方面留有余地

影響珍稀陸生生物 ①移植②人工培育③建立植物園和保護區

圖4-1-9三峽淹沒區、移民安置範圍及城鎮遷建規劃

三峽庫區淹沒區呈線狀分布的特點有別於壹般水庫淹沒區的片狀分布,使得庫區移民具有相對分散的特點,且淹沒區涉及的356個鄉鎮中幾乎沒有壹個被全淹,這有利於移民在本縣甚至本鄉就近後靠安置,避免了水庫移民大量外遷、遠遷所造成的種種困難和後遺癥.三峽移民搬遷大多可以就地後靠,就近安置,這是三峽移民的壹大特色.

三峽移民的方針:開發性移民

就近後靠安置的優缺點:

優點:不離本鄉本土,移民容易接受,且避免了移民大量外遷、遠遷所造成的困難和後遺癥.缺點:容易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過大的壓力,如過度開墾坡地、破壞植被、加劇水土流失等.

圖4-1-10長江上遊防護林

為了改變長江中上遊地區森林植被大量減少、水土流失面積大量增加的局面,國家決定建設長江中上遊防護林體系,計劃從1989年起,用30-40年時間,在本地區11個省的200個縣植樹造林,增加森林面積2000萬公頃,使水土流失面積下降40個百分點以上,達到改善生態環境,全面治理長江流域的目的.

圖4-1-11長江三峽地區的茶園

土壤呈弱酸性、排水條件較好的坡地是茶樹種植的良好條件.在長江三峽地區的低坡地上種植茶樹,既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又能保持水土,取得巨大的生態效益.

2、中遊地區:

(1)資源優勢及開發措施:

資源優勢 分布地區 影響和意義

平原面積廣大,土地肥沃 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 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肉類和水產品生產基地

礦產資源豐富 大冶的鐵礦、銅礦,大余的鎢礦,

水口山的鉛鋅礦,冷水江的銻礦 形成了以冶金、機械、建材等為主的工業體系,是我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

(2)中遊地區的洪水及整治

造成洪災的原因是:

①自然原因(決定性因素)

a.地勢低平,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排水不暢;

b.降水多集中在春夏兩季,洪水使平原湖區積水而無法排入長江.

②人為原因(加劇作用)

a.過度砍伐森林,陡坡開荒,地表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加劇;

b.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調節洪峰的功能消弱.

治理洪災措施:

a.嚴禁沿湖圍墾,退耕還湖,疏浚湖泊,增強湖泊對洪水的調蓄容量;

b.搞好分洪工程.繼續加強和完善荊江分洪工程;

c.以水土保持為中心,營造防護林,綜合開發和治理山區;

d.修建水利工程,發揮水利樞紐的攔洪治沙功能.

背景知識:長江中遊洪水的來源

宜昌以上的幹支流,南面的洞庭湖、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是長江中下遊洪水的三個主要來源.三股洪水出現的時間受雨帶推移的影響.

時 間 雨帶位置 洪水來源

壹般年份各路洪水來洪時間錯開 5月 長江南岸支流 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漲水,匯入長江

6月 長江幹流和北岸支流 長江幹流、漢江漲水

異常年份洪水同時來臨 雨帶徘徊於長江南北兩岸 長江南北兩岸洪水和幹流洪水同時襲來

閱讀圖4-1-14 長江荊江段(湖北枝城至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磯)

(1)防洪的重點河段 原因:河道特別彎曲,有“九曲回腸”之稱,水流不暢,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高出兩岸河堤,形成懸河.壹旦發生洪水,堤防崩潰直接威脅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農業、工業、城市、交通要道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2)荊江治理措施: 修建荊江分洪工程;進行幾處裁彎取直工程;加固荊江大堤,對防洪、航運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思考:黃河形成地上懸河的原因?

由於下遊河道變寬,水流變緩,導致泥沙大量沈積,使河床逐漸擡高,兩岸河堤逐漸加高,形成懸河.

閱讀圖4-1-15日益萎縮的洞庭湖

長江水系的湖泊面積縮小的原因:圍湖造田;泥沙沈積,湖床擡高;工農業用水量增多,使湖水減少等.

湖泊面積縮小的影響:調蓄洪峰能力下降,加劇長江洪災.

3、下遊地區

(1)開發任務:農村經濟和綜合性工業的發展

開發條件 經濟發展概況 表現

地形 以平原為主

農業基礎好 魚米之鄉

水資源 豐富,河湖密布 絲綢之鄉

氣候 溫暖濕潤 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高

人口 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地理位置優越 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輕紡、機電、化纖等工業在全國占有突出地位

鋼鐵、石化、轎車及輕工業很重要

水陸交通便利 微電子與電子信息、精細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已具有壹定基礎

(2)下遊地區的整治

環境問題 水體和大氣的質量普遍下降

整治重點 綜合治理環境汙染

措施 調整並優化產業結構(治理環境汙染的核心),促進技術進步並創新,逐步淘汰或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及第三產業

加強環境保護,通過推廣各種環保技術、加大執法力度等途徑,對環境汙染加以控制

思考:長江下遊地區發展工農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

(1)長江下遊地區發展農業的條件:

自然條件:氣候溫暖濕潤;平原廣闊;河湖密集;土壤肥沃 自然條件優越

社會經濟條件: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開發歷史悠久,農業經驗豐富

(2)長江下遊地區發展工業的條件:

有利條件: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經濟實力雄厚,技術先進,協作條件好

不利條件:資源缺乏,尤其是能源不足.

打開知識窗:浦東開發

打開知識窗:太湖水環境問題:

問題:太湖水汙染嚴重,太湖水體的富營養化正在加劇

水質下降的原因:太湖地區城市化和經濟發展迅速,大量汙染物排入湖中

歸納總結:(P87“活動”)

發展優勢 開發重點 問題 整治措施

上遊 地勢懸殊,河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 水能資源的開發 地形復雜,自然災害頻繁;不合理的開發導致植被破壞,引發水土流失 加強長江防護林和水源防護林建設;實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護政策

中遊 平原面積廣大,土地肥沃,礦產資源豐富 商品糧、棉、油、肉類和水產品生產基地;我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 洪災嚴重 嚴禁沿湖圍墾,退耕還湖,疏浚湖泊;繼續加強和完善荊江分洪工程

下遊 平原為主,氣候溫暖濕潤,水資源豐富,人口密集 魚米之鄉和絲綢之鄉 水體和大氣質量普遍下降,特別是以太湖為代表的水汙染相當嚴重 綜合治理環境汙染;調整並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環境保護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 上一篇:四川女司機駕特斯拉失控連撞多車,是否造成人員傷亡?
  • 下一篇:這是歷史上最恐怖的壹個謎語,曾被命名為惡魔的西裝據說看過之後不回帖的,將會在4天之內走厄運....(只是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