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遊戲攻略 - 張愛玲在美國為何如此淒涼?

張愛玲在美國為何如此淒涼?

(旅美隨感之五)張愛玲1966年在美國的照片我們這壹代人,比較熟悉的現代女作家是冰心、丁玲等,對張愛玲卻知之甚少。這次來美國,從社區圖書館借了幾本張愛玲的書,看罷這些書,給自己提出這樣壹個問題,這樣壹個目前在中國知名度很高的女作家,為何在美國活得如此淒涼?張愛玲在1952年時由上海去香港,1955年她35歲時,只身前往美國。後來遇到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壹個比她整整大29歲的忠實的***產主義信徒、左派作家賴雅。兩人於1956年結婚,賴雅於1967年去世。晚年的張愛玲壹直離群索居,與世隔絕。她於1995年中秋節秋死於美國洛杉磯的公寓,7天後才被人發現。當時,屋裏沒有家具,沒有床,她就躺在地板上,身上蓋著壹條薄薄的毯子。壹個曾經無限風光的生命,卻以壹種最淒涼的方式雕零了。張愛玲出身於貴族之家,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父親是壹個封建遺少,性格乖戾暴虐,抽鴉片,娶姨太太,母親是曾經出洋留學的新式女子,父母長期不和,終於離異。後來父親續娶,張愛玲與父親、繼母關系更為緊張。有壹次,張愛玲擅自到生母家住了幾天,回來竟遭到繼母的責打,然而繼母誣陷張愛玲打她,父親發瘋似的毒打張愛玲。然後父親把張愛玲關在壹間空屋裏好幾個月,由巡警看管,後來得了嚴重痢疾,父親也不給她請醫生,不給買藥,壹直病了半年,差點死去。,海明威說回答說是“不幸的童年”。張愛玲不幸的童年,讓她過早領悟了人性深處的陰暗、自私、虛偽和冷漠,從而塑造了他的作品中如《金鎖記》中曹七巧那樣的畸形、病態的主人公。然而,張愛玲在出走牢籠之後,在她與社會的沖撞中,又使得她不由的留戀起昔日的張公館。眼看著自己高貴的家族在急劇變化的社會中瓦解頹敗,張愛玲便有壹種失去精神家園的孤獨感和自憐感,懷舊與頹廢的情調,深深地烙在她心靈深處。由此可見,在壹個作家成年後,仍不能逐漸超越早年不幸所造成的人格缺陷,那麽,這就是這位作家終身的不幸了。張愛玲來到美國後,雖然也接觸了西方文化,也有了可讓她重新認識世界的機會和條件,但畢竟美國不是上海和香港,還有壹段讓她難以跨越的距離。她來美國以後寫出的的作品,再也無法超越她在上海時作品,其原因無疑是她仍將自己封鎖在這種沒落貴族的被拋棄感中。她的精神世界,仍被她筆下所創造的各種扭曲的悲劇女姓性格所包圍。終其壹生,她再也沒有走出這個死循環,從而註定了她在美國最後的悲劇。張愛玲在她19歲時寫的《天才夢》中曾說過:“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壹天不能克服這種咬嚙性的小煩惱,生命是壹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張愛玲在洛杉磯的最後23年裏,這些“虱子”就壹起襲來,從而嚴重地損壞了她的心理健康。她對人越發冷淡,生活日益封閉,甚至拋棄了對母親和弟弟的親情。其實,她就是以這種方式,來擺脫內心的空虛與枯寂。雖然,她以壹雙早熟的慧眼,洞徹了人性的弱點和世間的荒誕,並以生花妙筆展示出來,但她卻沒有足夠的光芒能夠穿透黑暗,來驅散她心靈中的“虱子”。當她在枯寂荒涼的公寓中度過壹個又壹個漫長的白天黑夜,怎不讓人想起那位“壹步步走入沒有光的所在”的曹七巧?實際上,她最後的死因,也許並不是致命的病,也許經過救治就可以活下去,但就是這些她“虱子”最終還是把她推向死亡,給世人留下壹片蒼涼!近年來,通過《紅玫瑰和白玫瑰》和《色戒》等電影,在大陸壹次又壹次掀起張愛玲熱。我們承認,中國的現代文學,由於張愛玲的存在,其色彩將更加斑斕,但如果像她的前夫胡蘭成那樣,把張愛玲拔高到魯迅的高度,甚至認為張愛玲的成就超過了魯迅,那麽,許多讀者是不會同意的。雖然魯迅與張愛玲都有不幸的童年,都擅長暴露人性的弱點,但魯迅的小說,是新時代來臨前的吶喊,而張愛玲的小說,卻是歷史車輪下的呻吟,這是完全不能同日而語的啊!(本文已發表在《新天地》2012年第3期上)

  • 上一篇:庫洛米美樂蒂安靜書制作方法
  • 下一篇:宇宙的顏色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