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遊戲攻略 - 常空法師開示:羅漢,菩薩和佛,怎樣了生死

常空法師開示:羅漢,菩薩和佛,怎樣了生死

居士問:請師父開示,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斷到什麽程度可以了生死,如何斷?

師父:斷到什麽程度可以了生死?妳們問的問題主要還是概念不清,都沒辦法回答,這是壹個問題。

第二個呢,妳好比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查查資料,現在百度都能直接給妳答案,再叫我開示其實都是浪費時間,知道了吧?這些都是概念性的、知識性的問題,很簡單。

妳們應該問壹些妳們現在修行當中真正的自己認為障礙自己修行的問題,這是最好的,這些問題也很好回答。妳們問的壹些問題都是知識,妳們這樣學成了也是佛教學者,而不能算是修行人,知道了嗎?

“見惑”就是認識上的錯誤,主要分為五種,叫身、邊、邪、禁、見。

“身見”就是把這個肉體當真,修行老是認為我的肉體要健康、要長得高、要長得漂亮、要放光、要動地,這些全屬於身見。講到這裏了,包括我們想著:我要成佛了,我長得漂亮;我要到了極樂世界,長得漂亮;我要到極樂世界還要穿什麽樣的衣服,比如我要穿像觀音菩薩那樣的白色衣服,反正都是這壹類吧。其實這些也都屬於身見。因為人真正的那個心,沒有壹個具體的身形,妳只要執著了身見,又把壹個假的幻象當成妳了,又是認假作真。

這個“身見”本來非常容易斷,認識到了就可以——知道這個身體是幻,是幻化,不是真正的自己,放下就可以。但是妳發現了嗎?咱們現在人學佛,反而都在追求這個身見,落在這個身見裏。

包括現在很多門派,修密宗的,想得“即身成佛”——我的肉體都成佛。啥意思啊?關鍵是,明白“即身成佛”什麽意思嗎?就想到:我的肉體要變成什麽樣子,我怎麽要放光,我怎麽要化成虹光,我怎麽要長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實當妳說出來的時候,這些全都是身見。修凈土到極樂世界,怎麽長得漂亮;行善積德,想著下壹世怎麽長得漂亮,趕緊要供佛菩薩壹朵花,據說供了花,可以長得漂亮。佛陀雖然說是有這麽壹回事,但是這是給凡夫講的。

要想了生死,這個概念去不掉是不可以的,因為這是身見。

“邊見”就是或者落在“常”、或者落在“斷”這兩種見上,這叫邊見。邊見就是:不是般若中道,或者偏左或者偏右,不全面,這就叫邊見。壹種是常見,認為人的生命永遠存在,是常恒不變的,還特指的是人的肉體或人的思想這壹類,講不到自性;還有壹種是斷見,認為人的肉體死了就死了,什麽都沒有了。這是邊見。

“邪見”呢,就好比像壹些外道認為殺人可以升天,像當初央掘摩羅的師父告訴他:央掘摩羅,妳過來,我告訴妳壹個升天的方法,妳要殺了壹千人,把他們的手指頭穿成壹個花鬘戴頭上,妳和他們都能升天。像這個就叫邪見。殺人怎麽能升天呢?妳看像這些,人只要有這種邪見的話,妳怎麽修行呢?方向已經錯了,越修越遠。所以這個“見惑”屬於方向性的問題,這個是不能錯的。

“禁見”,禁就是各種戒律。禁見,特別是外道的那種,妳好比認為像狗壹樣的生活,叫持狗戒,認為持狗戒可以升天。或者還有人持牛戒,像牛壹樣的生活。持狗戒的要吃狗的飯,住狗的屋子,趴在地上睡覺,反正這壹類的。他認為這樣子就可以升天,這都是叫禁見。禁就是“禁戒取”。

還有,學佛,我們知道開始要有戒律,但是戒律僅僅是凈化妳的心靈的,它是個工具,妳的心靈凈化好了之後,把它也要去掉。如果妳執著於這種見,認為我們學佛就是守戒,戒就是佛法,戒也是成就,我成就了,我就天天守這個戒,放不下這個戒。不知道這個戒僅僅是個工具,為了凈化妳的心靈。心靈真凈化了,這個工具也不需要了,沒必要把這個工具拿來再約束自己。如果不明白,光執著於這個戒律的形式,這個就叫“禁戒取見”,因為妳這樣不可能永遠得自在。

還有壹種“見取見”,當然有外道的邪見了,還有佛教的正見。正見,妳把這個“見”存在心裏當成壹種見,妳設了這種見,有了這種標準,妳會和別人比較。然後呢,妳會產生貢高我慢,或者產生自卑,會產生各種的煩惱。所以,“真見無見”。

佛教講的這種智慧,各種“見”也有用,比如“中觀見”,我們現在經常講的“中觀見”,還認為中觀見是最高的佛法這壹類的,既然立了壹個見,它就不是最高的,最高的見,連見都不立。講到這裏,很多人都認為,最高的這個法就是“中觀見”。好,妳只要立了這壹個見,就是壹個標準,這個標準、這個標桿,就把妳釘死在那裏,所以把這個也要放掉。如果認為這個“中觀見”就是最高的壹種修行方法、最高的理論,這種就落在“見見”當中了。

就是妳以佛教的壹種智慧當成壹種認識,把這種認識抓住不放,還會和別人辯論、和別人比較,這樣呢,自己的心永遠不能安穩,所以呢,會影響自己的解脫,這要放掉。

這叫“見惑”,惑就是不明白、迷惑,妳不明白這幾種錯誤,這樣有了這種錯誤之後,妳就道路走偏了,本來想到極樂世界去,妳可能就走到東方去了,東方還不是極樂世界,說不定東方哪個地獄去了,對不對?那就很危險了。這個見惑很好斷,見惑明白了就斷,所以見惑是頓斷。

什麽是“思惑”呢?思惑就是貪嗔癡慢疑。所以見惑是壹種認識,思惑是壹種情緒。見惑這種認識,認清楚了馬上就斷掉——頓斷。而思想、情緒這些,慣性太大了,不好壹下去掉,這個就要慢慢修,這個不是頓斷的,這要慢慢來,要打坐、修行、觀想、練心,慢慢慢慢地,把自己的貪心、嗔恨、愚癡、傲慢、懷疑全部斷掉。

這叫“見思惑”。見思惑斷掉了之後,妳就可以證阿羅漢果。不過見思惑總體來講就是貪嗔癡慢疑,細分還有很多。那麽這五種思惑細分可以分到八萬四千。如果完全斷掉,那當然證到阿羅漢了,有的時候不完全斷掉,可能斷掉了壹部分,那麽就可以分出壹果、二果、三果這些阿羅漢的果位來。那要完全了生死,就是見、思二惑都斷掉,就可以了。所以見思惑斷掉了之後,就可以證到阿羅漢果,像佛陀的那些大阿羅漢弟子壹樣的果位了,非常了不起。

“塵沙惑”,是菩薩的。菩薩在度眾生過程當中,因為眾生無量無邊,每個眾生的情況又不同,妳想度眾生,妳都要明白,都要研究透。這個時候,如果自己不明白的,那都是惑;明白了之後,妳執著於自己的明白,也是惑。所以塵沙惑要分兩方面。反正就是如塵似沙特別多,這是很微細的惑,就像天上的灰塵壹樣壹丁點,就像沙子壹樣非常非常小,但是又很多很多的,這個就是塵沙惑了。也就是在度眾生的過程當中,妳只要有微細的壹點疑惑,微細的壹點煩惱,微細的執著,這個都犯塵沙惑。

特別是每個眾生的情況都不壹樣,法界當中的眾生無量無邊,就像灰塵或者像恒河裏的沙子無量無邊,那麽妳都要明白,要想把它研究透,非常難,是不是?妳要研究不透呢,妳又很疑惑,或者很悲哀,覺得我智慧應該無邊,很多眾生的問題還沒完全搞清,妳就努力追求“我要窮盡壹切眾生的根基”這壹類。那根基無量無邊,根本數不清,那麽妳想把每個眾生的根基、所思所想全部搞明白,那怎麽能搞得清楚、搞得完全、搞得徹底。

在度眾生的過程當中,本來度眾生這壹念是功德,但是妳要窮盡無量無邊眾生的各種根基,那麽也是往外流了;這也是壹種惑,也像灰塵或者沙粒壹樣,把自己的自性給蒙蔽了。所以,度眾生也是壹種惑。

度眾生是壹種功德,這種功德針對什麽來講呢,針對我們凡夫的執著來講的。但是把凡夫的粗重的執著去掉之後,大家註意了沒有,那菩薩想度眾生的這壹念,眾生又無量無邊,又想把無量無邊的眾生度完,但既然是無量無邊,妳就不可能度完。妳看,這是不是壹種惑,是不是壹種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所以,如果認為行菩薩道為修行的根本、為究竟的話,那麽妳會痛苦,因為妳覺得為什麽我想度盡壹切眾生,眾生怎麽那麽多,怎麽能度完呢?妳當然度不完了,因為他是無量嘛。妳想度,他就是有量,用有量來衡量無量,永遠沒有窮盡。

所以塵沙惑也就是想度眾生,想叫壹切眾生解脫,這壹念是種汙染,還不得自在。妳要把這壹念也放下,真正的隨緣,知道壹切眾生也是如夢幻泡影,也不真實,但雖然不真實,我又可以起這種度眾生的妙用,就把塵沙惑斷掉了。也簡單。

什麽是“無明惑”啊?其實無明就是惑,說無明惑這句話不太嚴謹。無明就是惑的意思,就是不明了;惑就是不明了,是迷惑;無明還是迷惑,不明白。壹般來講,這個無明呢,在佛那裏,他講根本無明。

什麽叫根本無明啊?就是壹切無明煩惱產生的最根本那壹點。根本的錯誤在哪裏呢?還是不認識自性,而把外境當真,這是根本無明。我們都把外在的壹個境相當成真實的了,當成自己的身體,當成自己的心了。也就是《楞嚴經》所講,我們眾生有兩重疑惑,壹個是把博取外在少分地水火風為自身相,第二是把六塵緣影當成自己的心相。其實這些都是壹種相,還是外界的幻相,幻相不真實,但是妳把這個不真實外相當成真實了,當成自己的肉體,當成自己的心時,這就是根本無明。那妳就把真正的那個自性忘掉了,就是離性而著了相。

妳現在要把身心兩重妄想去掉了,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妙明真心、真如佛性,那就是破根本無明。因為人的壹切煩惱執著、流浪生死,都是由於著境引起的。著境就把境當成自己,而把真正的自己忘掉,這是我們流浪生死的開始,也是最根本的無明。那麽妳把這個破掉,可以成佛。

那這個無明,妳明白自性之後,就知道外在是虛幻不實,把它放下;自性呢,本來沒有生死,那就可以了生死了。

所以見思惑還屬於分段生死,針對我們凡夫的分段生死講的,而塵沙惑是針對菩薩的變易生死講。什麽叫變易生死呢?就是念頭的變易,把念頭當成自己,把度眾生這壹念當成功德,還是壹個念頭。念頭像不像塵土,像不像沙子啊!非常小,非常細,但是無量無邊,所以這個塵沙惑也屬於變易生死,以念頭當真,但它不是真。

那把根本無明破掉,見到真正的那個真如佛性,這才是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法身慧命。見到本來面目法身慧命之後,妳反而知道,其實自己本來就沒有生死,所以無生死可了。

為什麽已無生死可了?我本來就沒有生死,有生死才可以講了生死嘛,我本來沒生死,怎麽能講了生死呢?所以在佛陀的證境上,反而不講了生死。

阿羅漢講了生死,菩薩講了生死,佛不講了生死,為什麽?因為佛本來沒生死,那佛了生死最簡單,見性即了生死。

為什麽?自性沒生死,那是外在的境相,境相生滅變化是自己的功用,妳看到是生死,在佛陀那裏是功用。所以,佛是沒生死可了的。

菩薩的塵沙惑不管斷多少,妳註意壹個,它與咱們平常講的肉體的生死沒有關系。阿羅漢斷掉的是我們凡夫所講的肉體的這個生死,而菩薩不再修這個了。

菩薩所謂的了生死是了自己以念頭為真這個念——就把念頭當真的念。所以菩薩也了生死,是了自己的那個心念,念念不斷,壹個念頭接壹個念頭,念頭壹會兒生壹會死——念頭起這就叫生,念頭滅這就是死,妳把念頭當真的話,也永遠在生死當中。

所以菩薩所講的了生死,不是我們現在講的這個:我的肉體不到這個世界來,這個生死。肉體不到這個世界來生死,其實阿羅漢就已經完成了這個功德,而菩薩不在這個地方用功了,他是不再受自己念頭生滅變化的困擾,以此為了生死。所以,菩薩是了念頭的這個生死。

還是壹句話,念頭生滅變化,虛幻不實,它不是我。其實慢慢地還要回歸佛的那個智慧,找那個沒有生死的自性。但是菩薩是還在尋找當中,壹旦找到了,他也叫佛。所以真講要了生死,只有佛才可以真正的了生死,真的了生死,反而無生死可了。

這樣講到了這三種了生死,應該講全了吧,怎麽斷也講到了。

阿羅漢要想了生死,就需要斷見思惑。怎麽斷呢?見惑,那五種錯誤認識到就斷了;思惑呢?貪嗔癡慢疑,通過戒定慧修行把它斷掉。好了,斷掉了之後就了生死,阿羅漢了生死是肉體生死輪回的生死,他就可以沒有了。

菩薩呢,他是不受自己念頭生滅變化的幹擾,比如起來惡念了,壹會兒又滅了;善念呢,起來了又滅了,這壹類。像我們凡夫,具有兩種生死,壹種是肉體的分段生死,還有就是我們思想的變易生死,對不對?

菩薩是修心的,註意菩薩修的心,不是佛性,不是見性成佛,而是我們的這個思想心,把我們念頭當中的汙濁的念都去掉,要達到清凈無染。

所以,菩薩學佛是了這個念頭對他的困擾,念頭的生死也對他起困擾,所以要修這個法。那菩薩怎麽了生死啊?嚴格來講,菩薩只要還在行菩薩道,就不能了生死,是在行菩薩道當中,把自己的汙濁的念頭生死了掉了。然後還要明白,自己想度眾生的這個念,也是在生死當中,還要把它了掉,了掉之後其實也要成佛,也要見性——要找壹個不屬於念頭也沒有生死的那壹個真心,不要在這種虛妄的生滅變化的念頭的妄心上用功了,這個時候也了生死。

所以菩薩要想了生死,只能成佛,真要做到這個了變易生死,也要成佛才可以。

從這個概念上來講,菩薩只要還在度眾生,嚴格來講的話,他還在生死當中,還不能叫了生死。但人家菩薩認為,我甘願進入生死輪回。明白嗎?所以菩薩是不講了生死的,因為他覺得:我要進入生死輪回,這個生死輪回是我的壹種妙用,我才可以度眾生。知道了嗎?不過,如果人能發起這種大願力來,不怕生死,妳也可以叫它是壹種了生死吧!他想生就生,想死就死,又得自在了,也可以說是壹種了生死。

我們這麽表達而已,但是像我們真要講究的那種變易生死,完全不受念頭的困擾、變易了,那還是要見性成佛。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菩薩就是成佛的因,而佛是菩薩的果,可以這麽理解。所以菩薩壹直在生死當中,他不講了生死。但是,他以生死為自己的功德、為自己的機用,為了眾生,寧肯輪回生死,不怕生死,這是菩薩了生死的方式。

菩薩怎麽了生死?不畏懼生死。有的菩薩為了度壹個眾生,可能跟隨他無量劫;也有的菩薩可能為了壹個國土的眾生,而輪回多少劫。所以菩薩發心,是最感人的。有的為了壹個眾生,生生世世跟隨他輪回,慢慢教化他,壹直等他解脫,真的很了不起。

那佛呢?在佛那邊認為:哎呀,為了度壹個眾生,生生世世輪回,太可怕了,太累了,不幹。眾生也是虛幻!好,所以反而學佛是最簡單的。

妳成佛是最簡單,知道了嗎?成佛是最簡單的。成佛連度眾生也不再糾結了,連有念無念也不糾結了,連肉體輪回不輪回也不糾結了。為什麽呢?因為這些都是些幻象,與自己無關,真正的自己是那個真心佛性。真心佛性有肉體可以輪回嗎?有念頭可以變易嗎?都沒有,都是像水中的花、水中的痕跡、水上的水紋而已,虛幻不實。

真正的佛法反而是講當下解脫,當下自在。所以在佛這裏就明白,我本來就沒有生死,外在壹切有生死的都與我無關,從此了生死!

  • 上一篇:帝王榮耀裏面52級裝備怎麽買出去
  • 下一篇:明星誌願3亂碼怎麽辦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