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網路行銷 - 道德的內涵是什麽?

道德的內涵是什麽?

倫理學是研究道德的科學。壹個相對完整的倫理體系壹般應該包括規範道德和理論倫理(道德哲學)兩部分。前者要解決的問題是:人該怎麽辦?後者是人們這麽做的原因。壹般來說,道德信仰體現在壹定的習俗中,幾乎每個人都會說幾個道德諺語。從現實生活中梳理出來並不難,問題在於這些諺語和信仰的基礎。因此,後者是主要的研究對象。人們不僅要知道人類的行為如何符合道德,還要知道道德如何成為道德。

具體的道德規範是多種多樣的,這些規範可以作為判斷壹個人行為的準則;但是,如果要判斷為什麽已知的道德規範是確定的,就不能以道德本身為標準,而要尋找道德之外的繩索,也就是道德的目的。

約翰·穆勒的功利主義認為,功利主義是道德的目的,人的本性是追求幸福,避免痛苦。穆勒認為這是壹個公理,也是壹個經驗事實。他說:“只有當人們真正看到這個東西時,才能證明它是可見的,只有當人們聽到這個聲音時,才能證明它是可聞的。同樣,我認為只有當人們真正想要這個東西的時候,才能證明這個東西是可取的。”也就是說,幸福是人們的最終目標,因為人們實際上是以幸福為目標的。關於對幸福的渴望,穆勒說:“它不是極樂和狂喜的生活,而是痛苦更少和暫時的生活,幸福越來越多種多樣,主動的幸福比被動的生活更占優勢,在整個生活中有壹些極樂的時刻。”人們追求的幸福本質上是精神上的。所以,穆勒反駁了指責者,說如果幸福論是豬的主義,那就不是功利主義把人降低到豬的水平,而是那些抨擊者把人等同於豬,因為在他們看來,人除了享受豬的幸福之外,似乎沒有別的幸福。

穆勒認為道德是必要的,因為它是追求幸福的工具。公平的外在標準是效用。人們認為不公平的行為往往是人們的自由和權利受到侵犯,或者財產受到侵犯,或者人們得不到他們應得的東西,或者人們得到他們不應得的東西而違背諾言。公平行為正好相反:重視他人的自由和財務權利,得到自己的壹份,信守承諾等等。此外,道德是必要的,因為人們需要互相幫助,建立友誼和訂立合同。社會生活的關系決定了壹定道德的建立在於保證這種關系。只有不害人,才能* * *在壹起生活。

那麽,既然大家都追求幸福,道德的普遍約束力從何而來?這有賴於利益的理性平衡和人類以往的壹切經驗。——這就是穆勒所謂的“聯想原理”。“人類通過經驗知道各種行為的趨勢;人生的壹切利益,壹切道德法則,都是基於這種體驗。”通過基於經驗的理性平衡,我們可以知道獲得功能的最佳途徑,而這個最佳途徑就是道德途徑。道德,說到底,無非是對最佳行為方式的認識和規定。我不說謊,因為我的理智告訴我,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比說謊要有益得多;我不偷,因為我知道偷了會受到懲罰,我也有自己的財產要保護;我反對壹些個人侵犯公共財產,因為我明白公益也有我的壹份。總之,目的論讓我知道自己應該追求什麽,理性讓我知道如何追求,這就引出了道德。

把功利主義理解為利己主義是錯誤的。功利主義的道德原則是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穆勒說:“功利主義認為,不規範行為的幸福不是行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與這種行為相關的所有人的幸福。”比如功能主義,要求行動者把自己的幸福嚴格等同於他人的幸福,像壹個不相幹的善良的旁觀者。從拿撒勒的耶穌黃金律,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功能倫理學的精神。期待別人如何對待妳,就如何對待別人;愛妳的鄰居就像愛妳自己壹樣。做到了這兩點,也就是功能主義的道德性在理論上是完整的。“根據聯想原理,外在事物與人性的某種欲望之間存在著真實的聯系。穆勒認為,這個自然基礎就是人類的社會感情。”人是天生的社會性動物”,人的社會性深入到人的情感中,就形成了人的社會性。這是利他主義的心理學基礎。

人們需要合作。雙方合作,就會為他們的共同目標產生公共利益。* * *相同目標的形成使得“自己的目的和別人的目的變得相同;至少目前他們覺得別人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壹切社會聯系的加強,社會的健康發展,讓每個人都覺得照顧別人的福利對自己更有利。這種強化和發展也使得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感情和他人的福利融為壹體,或者至少自己的感情對他人的利益越來越重要。他後來覺得自己是壹個天生重視別人的人。”社會產生合作,合作產生* * *共同利益,進而產生* * *共同追求目標。這是利他主義的社會基礎。這樣,利己和利他就統壹了。

因此,穆勒主張盡可能保證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和諧。他說,為了使人們把最大限度的幸福作為自己的實踐道德,“功利主義有兩個指示:第壹,法律和社會組織應該使個人的幸福或利益盡可能與所有的利益相協調。”其次,教育和輿論對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我們要利用這種影響,把他自己的幸福和人們心中的壹切幸福緊密地聯系在壹起。特別是各種應該照顧壹切幸福的積極和消極的行為,應該和他自己的幸福有關。"

那麽,如何貫徹道德規範和道德原則呢?穆勒認為,道德習慣的形成有兩種方式:第壹種是利用外在的制裁,在痛苦和快樂與道德之間建立壹種倫理關聯,使遵循道德成為壹種習慣。第二,廣泛的社會生活和共同的利益把人們聯系在壹起。久而久之,在個人身上培養出壹種社會感覺,就是自己有自己的分量,別人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

功利主義是邊沁創立的,穆勒發展了它,成為壹個體系。雖然功利主義作為壹個學派早已不復存在,但其思想影響深遠,極具參考價值。尤其在約翰·穆勒的書中,功利主義倫理學發揮得淋漓盡致,其犀利的論戰風格和完整的理論體系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道德觀念:

道德觀念反映了社會道德現象的壹般和本質特征;道德概念的掌握對道德理解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校應該重視年輕壹代的道德觀念教育。

在我國青少年和兒童的心目中,對道德和不道德的理解,就其所反映的內容而言,是非常相似的。這是因為在我們的社會風尚和學校教育的壹貫影響下,我國的學生有著相同的道德傾向。對297名中小學生關於什麽是不道德和不道德行為的間接調查表明,我國幼兒對道德和不道德行為的理解不如高年級學生詳細,前者的範圍也不如後者廣泛,但他們所陳述的道德和不道德行為的內容卻十分相似。兒童心目中93%的道德行為都屬於三類:助人為樂、服務大眾、誠信為本。70%的不道德行為分為三類:傷害他人、損害公共利益和不誠實。大多涉及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道德問題。

道德觀念的掌握是在個體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完成的。心理學對兒童是非、善惡概念的研究表明,兒童的是非、善惡概念首先必須是具體的、特殊的。孩子對是非善惡意義的理解,與他父母的禁止和允許有關。“好”是指那些得到表揚、贊同和允許的事,“壞”是指那些帶來懲罰、申斥或不再被愛的事。到了九歲,壹般的孩子會根據自己的直接的個人關系去想象對錯。比如打翻食物,打人罵人,離家出走等。都是這個年齡的孩子自己能列舉出來的不好的事情或者不道德的行為。這些顯然是家長和老師頻繁禁止的結果。大約九歲以後,道德的概念就變得更籠統了。他們可以舉出自己偷竊、打架之類的過錯,不限於打人、罵人、拿別人孩子玩具之類的具體事情。直到青年後期,他們才意識到虛偽、自私等更壹般、更抽象的東西。

有人研究了中小學生對抽象道德概念的理解,發現不同年齡段學生對勇氣、責任、友誼等抽象道德概念的壹些認知特點。研究人員指出,從兒童對道德概念的定義來看,總的發展趨勢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大多只能指出概念內涵的特殊和具體方面,而小學高年級和中學的學生則能概括概念內涵的各種因素,指出概念的本質方面。從兒童對故事主角道德品質的判斷來看,小學低年級的兒童是從行為的後果和外在現象來理解道德觀念的,而青少年和年輕人則逐漸傾向於從主角的心理狀態和內在動機的內心世界來理解道德觀念。

學生在道德認識上往往存在許多錯誤或混亂的概念。比如,有的同學把尊師誤認為“奉承”、“奉承”;向老師反映壹個同學的錯誤行為叫“背叛朋友”,對這種錯誤行為保持沈默叫“忠誠”;把違反紀律視為“英雄行為”;等壹下。產生這些錯誤觀念或混亂觀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可能是因為不良環境的影響,有些可能是因為教育上的不足,但有些也可能是因為沒有正確把握道德觀念或將道德知識轉化為個人的行動指南。教師應該努力糾正壹些錯誤的概念或混淆的概念。

道德的概念是從特定道德情境中的某些* * *相同因素中抽象出來的。壹般來說,有明確壹致的道德規範,在言行大體壹致的環境中,更容易形成孩子的道德觀念。另壹方面,如果孩子生活在另壹種情境中,比如母親說對,父親說錯,今天說好,明天說壞,如果家庭和學校支持完全相反的道德標準,或者壹個人說的和做的是矛盾的,那麽在這樣的情境中無疑很難讓孩子有明確的道德觀念。

學生要完成這種道德概念的抽象,並使自己掌握的道德概念成為行動的指南,必須具備壹定的道德經驗、道德知識和道德行動實踐。此外,壹定的成熟和智慧也是必要的。這樣,他們就會有能力從各種道德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道德原則,並將抽象的道德原則轉移到其他具體的道德情境中去。

  • 上一篇:巢湖學院有什麽優勢?
  • 下一篇:什麽公司的銷售人最賺錢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