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網路行銷 - 結合商業銀行的功能談談對商業銀行發展趨勢

結合商業銀行的功能談談對商業銀行發展趨勢

壹、成效卓著的二十年改革

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金融自由化、電子化和信息化的影響,全球商業銀行的經營方式和競爭格局壹直處於迅速的發展變革之中。與之不同的是,中國商業銀行組織體系的形成、市場化競爭的興起、經營管理方式和競爭格局的演變,則主要是由漸進的經濟金融體制改革所推動的。

80年代以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為金融業的發展註入了強大的生機與活力。從重建金融體系、實現金融宏觀調控到全面展開金融部門的市場化改革,中國的金融改革走過了壹條不平凡的發展之路。伴隨著整體金融體制改革發展的步伐,中國商業銀行業從無到有,不斷壯大和規範,演繹著生機勃勃的改革篇章。

其壹,組建“專業銀行”,標誌著中國商業銀行體系雛形的出現。八十年代初期,人民銀行“壹統天下”、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不分彼此”的格局被打破,形成了由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四大行組成的專業銀行體系,這是中國商業銀行體系的最初形態。

其二,商業銀行概念誕生,四大專業銀行逐步改造成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初期,中國沒有“商業銀行”這壹概念。八十年代中後期,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對銀行業和金融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銀行運作中存在不少弊端也逐漸暴露,中國開始考慮建立體制較新、業務較全、範圍較廣、功能較多的銀行,從而出現“綜合性銀行”的提法和“銀行企業化” 口號。而真正形成商業銀行的概念,把商業銀行作為壹種分類標準、作為壹種體制選擇、作為壹個行業來對待是在90年代初期。大約從1994年前後開始,在中國的銀行體系中不再有“專業銀行”這壹類別,在中國的銀行體系中起絕對支撐作用的工、農、中、建被改造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

其三,設立壹批新型商業銀行,豐富和完善商業銀行體系。1987年國家重新恢復交通銀行,以及招商銀行等壹批新興商業銀行隨即產生,到目前為止,已先後設立了10家新型的全國性商業銀行,包括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信實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福建興業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已剔除合並了的中國投資銀行和被關閉的海南發展銀行),十多年來,這些股份制商業銀行迅速發展壯大,現在這10家銀行的總資產已占全國商業銀行總資產的十分之壹以上。

其四,組建政策性銀行,分離商業性和政策性銀行職能。從1993年開始,我國先後組建了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三家“政策性銀行”,從而實現了在金融體系內,商業性金融與政策性金融職能的分離,掃除了工農中建四大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方向改革的最大障礙。 其五,突破了地方不能辦銀行的限制,全國各地大中城市分兩步組建了近百家地方性商業銀行。從1995年開始,我國先後將分散的眾多城市信用社改組、合並成城市合作銀行,繼而在1997年之後全部改稱為“某某市商業銀行”。這些銀行基本上是由地方政府(通過財政渠道)掌握壹部分股權加以控制。另外還有2家住房儲蓄銀行(即煙臺住房儲蓄銀行、蚌埠住房儲蓄銀行)和約4500家城鄉信用社。

其六,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制度。從1993年開始,在交通銀行試點進行資金營運制度的改革,導入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制度,到1995年在各大商業銀行全面推廣該制度,從而按《巴塞爾協議》的要求建立了商業銀行穩健、有效運作的制度規範。

其七,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控制。從1998年1月1日開始,全面取消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控制。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貸款增加量,從必須執行的指令性計劃改為“供參考”的指導性計劃。這既是中央銀行宏觀調控制度與調控方法的重大改革,也是商業銀行按照自主經營、自求平衡、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要求進行新體制運行的必備條件。

其八,初步建立了能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商業銀行風險控制機制。資產質量問題是任何體制下商業銀行改革與發展的重心,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又是我國商業銀行進入90年代以後面臨的迫切任務。從1998年開始,我國改變傳統的信貸資產按時間分類的辦法,改按國際通行的五級分類制。同時,從更謹慎的原則出發,改革了商業銀行呆賬準備金的提取制度。

其九,強化了商業銀行資本金補充制度。工農中建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長期低於8%,這是中國銀行業既要快速又要穩健發展面臨的壹個大難題。1998年8月中旬,國家財政部定向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補充四大銀行的資本金,使其資本充足率達到國際通行的標準。其他商業銀行也都通過投資者增加註資、定期擴股增資等辦法來解決其資本充足率問題。

第十,積極推進商業銀行上市步伐。自1991年深圳發展銀行上市以來,銀行上市壹直受到嚴格限制,直至1999年末,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成為政策解凍後的第壹家上市商業銀行。2000年,中國人民銀行明確表示支持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和股票的發行上市,至於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可以進行國家控股的改造,具備條件的也可以上市。自此,中國商業銀行業掀起了壹股上市的浪潮。繼中國民生銀行掛牌之後,招商、交通、光大、華夏、中信實業和福建興業等新興商業銀行都在積極作上市準備工作。 綜上所述,經過二十年的改革發展,我國在建立中央銀行制度的同時,通過“存量改革”和“增量導入”兩條途徑,打破了“大壹統”的銀行組織體系,實現了中國銀行業由壟斷走向競爭、由單壹走向多元、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功能狹窄走向健全完善的轉變,建立起了以中國人民銀行為中央銀行,以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為主體,以股份制商業銀行為生長點,中資和外資商業銀行並存發展的統壹開放、有序競爭的銀行組織體系。我國銀行業正向著規範化的商業銀行的國際標準靠攏,銀行業的綜合實力和競爭能力得到不斷提高。最有力的證據是,在英國《銀行家》雜誌的“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行榜中,按照國際銀行壹級資本規模標準,我國商業銀行不僅在數量上呈逐年增多之勢,而且在排名位次上也不斷提升。2000年度,我國已有9家銀行(即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和廈門國際銀行)進入世界1000家大銀行之列,較前壹年增加了2家。位次排序除了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略有下降外,其他七家均有壹定幅度的上升,其中招商銀行上升了78位,名列第222位。這些數據說明,中國商業銀行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

中國銀行業二十年的改革發展,不僅增進了我國銀行業的經營效率,而且較好地適應了宏觀經濟體制改革,滿足了國家經濟發展對銀行業的要求,為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隨著商業銀行的服務面不斷擴大、服務手段不斷增加、服務效率不斷提高,全社會所需要的金融服務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由於商業銀行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商業銀行之間的業務競爭以及由業務競爭所派生出來的機構競爭、工具競爭、手段競爭、客戶競爭、人才競爭等已愈演愈烈,其積極結果之壹便是服務範圍的擴大和業務運作效率的提高。

同時,中國商業銀行的體制變革對整個國家的金融體制改革產生了深刻影響,促成了中國金融體制向現代金融制度轉型。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所進行的銀行法人治理結構改革探索帶來了中國商業銀行產權制度的變革和內部經營管理體制與內控機制的重大變化,從而引起中國銀行體制乃至整個金融體制的變革,並積極促進整個經濟體制向市場化方向轉型。

二、需要進壹步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在看到中國商業銀行改革與發展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商業銀行在改革與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壹些困難和問題,在向現代金融制度邁進和縮小與國外發展比較健全的商業銀行體制之間的差距過程中,還有不少障礙要消除,還有不少瓶頸要疏通。 第壹,商業銀行之間發展不均衡,銀行業市場結構呈現比較明顯的壟斷特征,市場競爭還不太充分。在我國目前的商業銀行體系中,盡管有100多家中資銀行,但能躋身於世界1000家大銀行的只有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極少數股份制商業銀行,其他商業銀行無論是資本規模還是資產規模都普遍弱小。顯然,這種非均衡的銀行體系結構不利於我國銀行業整體競爭力的提高。就我國進入世界1000家大銀行的銀行數量而言,不僅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地區和國家無法相比,而且不能與東南亞壹些發展中國家相比,甚至比我國的香港和臺灣還少。商業銀行之間發展不均衡,使我國銀行業市場上的壟斷壹直難以動搖,盡管近年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成長使得高度壟斷的格局有所改觀,但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在資產方面仍占據國內銀行業市場90%左右的份額,存款和貸款壹直在70%以上。這說明,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具有比較明顯的壟斷特征,市場競爭不夠充分。

第二,銀行業的國際競爭力不足,商業銀行的綜合實力和競爭能力相對較弱。從1000家大銀行排名看,我國銀行業在稅前利潤、利潤增長率、資本收益率、資產收益率等反映經營效益的指標排名中都屬於相對較低水平。在國內需求不足仍未明顯緩解、金融開放步伐加快、商業銀行的國內外同業競爭加劇的情況下,中國銀行業的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正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中國的銀行業亟需更深刻的變革。

第三,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目前仍處於傳統金融業務階段,未能完全實現向現代金融業務的轉變。在世界銀行業綜合化經營趨勢不斷強化的助推下,目前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已經實現了從傳統金融業務向融存款、貸款、投資、證券、保險業務壹體化發展的現代金融業務的轉移。與之相比,基於歷史原因和體制約束,我國銀行業從傳統金融業務向現代金融業務的轉變可能還需要壹段較長的時間,這有可能進壹步拉大我國銀行業與世界銀行業的發展距離,不利於我國銀行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當然,在商業銀行發展前沿——網上銀行發展方面,我國銀行業與世界銀行業的差距不太大。招商銀行的網上銀行不僅在國內保持技術領先地位,某些方面即使在國際銀行業也處於領先水平。但需要註意的是,如果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範圍不能實現戰略擴展,那麽我國的網上銀行發展可能只會在低層次水平上徘徊。

總體而言,與發達國家的銀行業比較,我國銀行業整體上呈現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大而不強”,股份制商業銀行“不強不大”的發展格局,並存在著許多抑制我國銀行業綜合競爭能力提高的問題。面對世界銀行業的巨大變革並基於我國即將加入WTO這壹客觀現實,迅速縮小與世界銀行業發展的差距,加快中國銀行業全面融入國際金融社會的步伐,是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改革與發展的重心。

三、發展趨勢展望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和金融自由化國際浪潮的推動下,銀行業正朝著以金融品牌為主導、以全面服務為內涵、以互聯網絡為依托、以物理網絡為基礎的綜合化、全球化、電子化、集團化、虛擬化的全能服務機構的方向發展。同時也面臨著現代信息技術、客戶需求多樣化、金融風險控制、管理效率、人力資源等多方面的挑戰。中國正在向世界敞開開放的大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最後關口已經在望,中國的商業銀行必須放眼全球,認清未來發展趨勢,為進壹步深化改革、謀求更大發展而整理思路:

第壹、 重組我國商業銀行體系,實現商業銀行的均衡發展。

重組我國商業銀行體系,實現我國銀行業的均衡發展,是矯正我國商業銀行體系的非均衡結構態勢,造就更多國際化大銀行,提高我國銀行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制度轉軌的宏觀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體系重組的基點應定位於金融改革、金融發展和金融開放“三位壹體”基礎上的金融制度變遷,其根本目標是構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金融資源配置結構和配置機制,實現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保持金融穩定和良性發展。從我國經濟金融發展的現實及未來趨勢看,商業銀行體系的重組必須實行“改革主體,發展兩翼”戰略。“改革主體”是指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解決發展的體制約束和產權主體缺位問題。同時,要在系統內進行機構撤並重組,實現減員增效。“發展兩翼”是指大力發展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地方合作金融機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發展不僅取決於其自身的戰略選擇和既定目標下的努力程度,而且從根本上有賴於政府的政策支持。目前,股份制商業銀行發展的現實途徑是通過上市和資本運作,實現低成本規模迅速擴張。 第二,推動我國商業銀行體系的購並重組,提高我國銀行業的禦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目前我國銀行業呈現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大而不強”,股份制商業銀行“不強不大”的發展格局,不利於從整體上提高我國銀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國際銀行業並購浪潮啟示我們:提高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的現實而有效的途徑是在商業銀行體系內引入購並重組機制。根據國際經驗,銀行並購的指的是市場化的“效率性”購並,而不是命令式的“行政性”購並。我國銀行業實施“效率性”銀行購並重組應在政策上把握住以下幾個方面:其壹,近期應側重於股份制商業銀行之間的購並重組,以國內市場為主,購並對象主要是其所要涉足地區的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或信托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應在國際市場上尋找購並對象,進行購並活動。其二,銀行業的購並重組不能就銀行購並自身而進行購並,要根據世界銀行業綜合化全能經營這壹發展趨勢,積極探索銀行的集團化發展道路。其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正確定位政府在銀行購並重組中的功能角色。其四,健全法律法規,確保銀行購並重組在法制基礎有序進行。 第三,正確把握我國“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政策內涵和國際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的發展大勢,根據經濟金融發展的要求,逐步放松以至解除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的分業經營限制。

出於分散銀行經營風險、規範銀行銀行運作的初衷,我國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但面對世界銀行業的綜合化發展的潮流,以及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的平等競爭的要求,這壹制度已經顯露出其不適應性。盡管政策界已承認我國實行的“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制度是壹種過渡性的體制原則,但至盡尚難看到廢除這壹原則的“時間表”。我們必須以發展的觀點來實施“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制度,不能為分業而分業,現在實行的分業,必須為向將來的全能經營創造條件。在最終解除分業限制之間的過渡期間,可以試行混業經營、分業管理的方式,成立以大銀行為主體的金融集團控股公司。各金融控股集團公司通過設立子公司的方式在銀行、證券、保險和資產管理領域開展分業經營,並對其下屬金融性子公司實施統壹管理。 第四,建立健全商業銀行資本供給機制,多渠道籌集商業銀行資本金,在實現資本結構合理化基礎上確保商業銀行的資本有穩定廣泛的供給,不斷增強商業銀行的風險抵禦能力。 商業銀行資本供給機制包括外部供給機制和內部供給機制。內部供給機制的核心是關於留存收益的諸多安排。外部供給機制的核心內容是關於普通股和優先證券發行的諸多安排。考慮到我國目前的經濟環境、政策條件以及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內部供給機制的作用是有限的。現實有效的途徑是發揮外部供給機制的作用,目前較為可性的方式途徑可考慮:壹是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進壹步完善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擴股增資機制,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商業銀行上市;二是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行優先股;三是擴大商業銀行發行金融債券的規模。 第五,加快銀行電子化建設,加速推進網上銀行發展。

隨著網絡經濟的到來和互聯網的普及,傳統銀行賴以生存的基礎已經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面對網絡經濟引發的銀行業的激烈競爭和動蕩,網絡經濟時代的銀行家應該具有更加敏銳的目光和超前的思維,必須徹底改變管理理念、經營方式和組織結構以及戰略導向,以適應電子商務的需求、推動網絡經濟的發展。在業務體系上,銀行業必須積極創新,完善服務方式,豐富服務品種,提供“金融超市”式的服務。面對資本性和技術性“脫媒”的壓力,銀行業必須重新構造業務體系,要以網絡為業務發展平臺,以銀行業務為核心,構築輻射保險、證券、基金等金融服務領域的“金融超市”,為“E-客戶”提供“壹站式”的全方位服務。在經營方式上,銀行業應該把傳統營銷渠道和網絡營銷渠道緊密結合起來,走 “多渠道並存”的道路。壹方面,金融產品日趨多樣化和個性化,銀行銷售人員與客戶之間面對面式的互動交流必不可少,而擅長於高效率、大批量地處理標準化業務的網絡銀行也將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另壹方面,發展“多渠道”營銷方式,不僅可以利用網絡化新服務手段維護原有客戶資源,還有助於提高網絡銀行的發展起點。在經營理念上,銀行業必須實現由“產品中心主義”向“客戶中心主義”的轉變。傳統商業銀行經營理念的核心是“以量勝出”和“產品驅動”,而在網絡經濟條件下,隨著客戶對銀行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需求和期望越來越高,迫使商業銀行必須從客戶需求出發,充分體現“以質勝出”和“客戶驅動”,為客戶提供“量身度造”的個性化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在戰略導向上,銀行業必須整合與其他金融機構的關系,爭取成為網絡經濟的金融門戶。網絡經濟對金融服務業提出了整合和協同的要求,各類金融機構將以建立金融門戶的形式***享資源、提升效率。網上金融門戶是多家金融機構網上服務的結合,與各類金融機構交易系統之間存在直接連接。其建立和經營是各類金融服務機構間關系從沖突到協同的過程,對於中國金融業向綜合化、全能化轉型具有特別的意義。

最後,正視加入WTO以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加強與外資銀行的競爭與合作,發展新型的夥伴關系。

加入WTO意味著中國商業銀行業的進壹步開放,外資銀行的大舉進入乃大勢所趨,國內商業銀行將迎來全面競爭時代。在大力改革經營體制的同時,國內銀行必須在技術、人才、服務、產品創新、市場拓展等方面迎頭趕上,逐步縮小與國際銀行業的差距,在競爭中壯大規模、擴展勢力。在戰略上重視外資銀行,並積極了解、學習其先進經驗,加強彼此間的合作,也是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我國銀行業與外資銀行之間既有競爭,還有相當多的相互補充、相互合作的機會,我們既可以與其展開股權形式的合作,設立中外合資銀行,也可以開展業務上的合作,諸如參與銀團貸款、項目貸款、債券投資等。

  • 上一篇:甘肅廣電網絡轉正難嗎?
  • 下一篇:西部數碼的公司簡介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