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手遊助手 - 運動類app有哪些變現途徑及如何轉型

運動類app有哪些變現途徑及如何轉型

雖然,運動健身類APP同手遊、社交壹樣與我們息息相關,但工具的屬性太強,產品延展性太弱,以至於自身造血變現能力不夠強,導致“全民健身”看似美好,但儼然已經“不是”壹門好生意。

不過,自身的轉型和跨界或許能給這些運動類APP提供壹種新的思考。

運動類APP的三個變現途徑

1、傷不起的廣告

流量變現很天然,但天然流量卻不好變現。互聯網的三個變現手段:遊戲、廣告、電商,無壹都是流量變現的“順其自然”,其中,尤以廣告變現最為“振奮人心”,似乎APP用戶達到百萬後,廣告主自然要來投妳的開屏頁、首頁banner圖、feed流。

但除非廣告主有點“傻”,不然這只能是APP創業者(區別於硬件、技術創業者)的壹廂情願。畢竟,廣告投放是雙方BD主導的壹門技術活,除了甲方日益縮水的預算,被投放的乙方越來越要為廣告所帶來的新增和轉化買單,而中長尾產品的用戶存量實在有限,百萬日活以下幾乎註定了轉化的乏力。

反觀運動健身APP,全民屬性以及GPS+軌跡記錄成為標配,APP內的廣告+基於位置的場景廣告成為產品初期比較可觀的利潤來源。

其中,就官方公布的消息來看,2015年剛拿完B輪融資的“悅動圈”與“有樂通”就簽了壹個字面上號稱1個億的廣告合同,2016 年更是高調宣布自身廣告業務的應收款已經累計超過 1 億元,均是來自品牌廣告和線上賽事(真是1+1=2的邏輯)。

同期,虎撲體育(旗下有虎撲跑步APP)去年廣告營收是1.21億,不過虎撲跑步APP所占比例應該不大。

廣告營收“形勢大好”。在好看的紙面數據下,運動類APP也極力拓展自己的市場部門和商務部門。但在今年10月悅動圈陷入“違約事件”,被質疑數據造假後,金主都表示很“緊張”。

實際上,依賴流量(用戶數、日活、月活)去接駁廣告變現的“致富之路”,必然會出現這個問題,隨著廣告效果匯總的虛高,廣告主也必然遵守心理上的黑洞效應,要百萬曝光,必然會要千萬曝光,而產品真實的數據和沈澱的用戶信任根本趕不上金主想要的“逃逸速度”。

因而,廣告變現頗有七傷拳的味道,拿用戶的信任來提升現值,卻消耗了未來的終值。

2、Premium模式(產品付費)

這在國外很常見,國外的 Runkeeper(被今年2月被Asics收購)、Runtastic都采用了產品付費這壹盈利方式,雖然略有差異,卻不盡相同。Runkeeper是采用的月付費(9.9美元/月),而 Runtastic是推出 Pro 版 App(打包72人民幣),壹次購買,原因是因為 Runkeeper 的高級功能要依賴他們的服務器,而Runtastic能提供較為準確的運動數據。

就國內的而言,雖然“內容付費”的時代已經到來,但在運動健身領域似乎並沒有大的廠商敢於向用戶收費,它們更願意在APP內開發壹個商城,然後賣鞋、賣獎牌,試圖通過電商讓用戶為自己的財報買單。

其實,就像內容付費的市場需要培養壹樣,運動健身APP的對健身數據收費也需要培養,Nike +雖然沒有什麽商業化的運作,但15年耐克公司光通過Nike+(擁有全球最大的慢跑俱樂部,會員達到300萬)的收入就近21億美元,通過沈積的用戶跑步大數據而研發的飛線(Flywire)技術、緩沖技術以及Nike+全能鞋類技術,讓耐克從鞋廠慢慢向壹個數據、技術廠商轉變。

而國內的運動APP則始終缺乏技術自信,也不相信運動大數據能驅動產品走向新的生機。

以運動衣上的“夜光材料”為例,Nike+綜合的是用戶上傳的夜跑數據,因而在跑步服上加入夜光材料,國內的運動類APP則是——耐克出夜光跑衣了,我們要策劃夜光跑。

如此,可見壹斑。

3、去向電商的新紅海

電商絕對是紅海,這個沒什麽好質疑的。運動類APP做自己的電商的底層邏輯是品類取勝,他們的思路是——妳喜歡跑步=妳喜歡在我APP裏買裝備,或“妳喜歡跑步=妳需要智能硬件”以及“妳喜歡跑步=妳需要私教”。

直觀來看,這麽分析其實沒什麽問題,但卻忽視了極其重要的壹點,那就是跑步的本質是什麽?

跑步的本質是購物嗎?跑步的本質是社交嗎?都不是。

跑步的本質是壹種情感,跑步所流露的人類的壹個重要的情感狀態是,那種完全沈浸在行動中的情感,社會學家米哈裏·齊克森米哈裏將這種情感狀態稱作心流(Flow)。

在心流狀態中,人們會忽略時間和外部環境,與正在做的事情融為壹體。跑步這個情感,他的難度適當,隨時可以進行,又能提供足夠的挑戰,讓我們持續沈浸其中,跑完壹小段又不會太困難,不會讓我們產生沮喪和焦慮。跑步是壹個心流的完美場景。

所以,跑步這壹心流情感有5個特征,從這5個特征出發,與電商所想實現的購物狀態相去甚遠,他們是:熱衷、專註、目標清楚、立即的回饋以及主控感。

會去購買運動裝備的跑友大部分是熱衷跑步的用戶,因此他們去跑步就突破了第壹個心流的象限“熱衷”,跑步的沈浸感帶給跑友專註壹致的情感狀態,這種情感無論是跑步前還是跑步後都是排他的,而在心流的第三個象限跑友明顯清楚自己的目標(絕對不是購物),並能通過身體狀態得到立即的反饋和對這項活動的主控感。

因此,運動類APP做電商的思路都是基於心流的第壹象限出發,這實際上是把“熱衷跑步”和“會去購物”作了邏輯上的偷換——在產品設計上自欺欺人。

這就導致了運動的品類電商還沒開啟就壹定不那麽可取。相比購物,我們去跑步更多地是去享受這種心流的情感,忘卻時間和焦慮,但時間和購買時限下的焦慮卻又是購物所強調的,這在心理上又為用戶平添了壹種習得性障礙,越是讓他們去購物,他們的沮喪感會越強。

轉型與跨界

其實2016年末運動類APP普遍過得不好,所以,轉型與跨界,轉型應該放在首位。

壹方面,運動類APP不應當只是APP創業公司,其實他們的本質應該和今日頭條、壹點資訊壹樣是壹種技術驅動的公司,至少今日頭條和壹點資訊總是以技術公司自持,而從不在公開場合說自己是內容公司、媒體公司。只是兩者,在技術驅動類型上有所區別,頭條和壹點依托的是算法和內容產出,而運動類APP未來應當依托的不應是市場和商務,而是對運動數據的挖掘,以及根據大數據帶動上遊產業(運動品牌廠商、硬件廠商)的能力。

在互聯網風起雲湧的下半場,拼技術實力儼然已經成為戰場上的“刺刀”。

另壹方面,除了傳統的廣告、電商,跨界融合也將成為運動類APP提振的關鍵,尤其是在體育產業即將起步的背景下,“體育+旅遊”,不應當只是有政府驅動,更應該延伸出“跑步+旅遊”、“騎行+旅遊”、“瑜伽+旅遊”、“賽事+旅遊”等新的行業融合模式。

在今年9月初,攜程旅行網發布的《體育主題旅遊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通過攜程旅遊預訂體育旅遊線路的人數環比增長400%。同時,國家體育總局今年也出臺了《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到:“十三五”時期,體育消費方式將從實物型消費向參與型和觀賞型消費擴展。”

而旅遊天然存在兩個問題——淡季和重復率低,體育正好彌補了這壹不足。

類似,2016年湖南省山地戶外健身休閑大會、2016年中國水上摩托精英賽等都為當地旅遊淡季帶來了可觀的營收,也為之後以運動旅遊為目的提升了旅行的重復率。

當然,還有線下馬拉松壹體打包遊和國外聯賽的觀賽遊,也都是能給國內運動類APP帶來的新的思考。

最後,高凈值人群帶來高變現能力,運動類APP如何把控這部分熱愛運動和旅遊的高凈值人群,或許才是破局的關鍵吧。

  • 上一篇:如何提高聖鬥士星矢手遊的戰鬥力?
  • 下一篇:北方區域賽回顧當QQ飛車遊遇上故宮,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