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熱門遊戲 - 為了鞏固剛建立的早期國家夏啟采取了哪些措施

為了鞏固剛建立的早期國家夏啟采取了哪些措施

啟,史稱夏啟,生卒年不詳,夏禹子。禹病死後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壹人。在位9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今山西省夏縣西池下村裏)。

舜晚年的時候,禹完成了治水的大業,於是他帶著妻子,到外地出遊去了。他讓禹在他走後接替他的職位。那時有個習慣,老首領讓賢以後,為了讓新首領行使權力,早日樹立威信,使民眾的心逐步轉移到新首領身上,老首領要離開都城,去過普通人的日子。 帝舜雖然讓位了,但人民因為他的政德,仍然惦念他。在 夏啟

他壹百歲的時候,到南方巡遊,突然患病,死在了蒼梧山(今湖南寧遠縣南)噩耗傳來,國中臣民無不悲哀。 大禹聽到此訊,也是悲痛欲絕,親自率領眾大臣,以隆重的禮儀,為舜建造了陵墓,並在蒼梧山修廟祭祖,這就是至今猶存的零陵和舜廟 (今湖南寧遠縣)。 大禹殯葬了虞舜,帶娥皇、女英二妃返都。二妃痛不欲生,當船過湘水時,竟雙雙投江而死。人們不忍說她們死了,而說她們變成了湘水神,因此稱作湘妃。 大禹品德高尚,治水有功,深得萬民的擁護。舜去世後,大禹正式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這就是夏朝的開始。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壹個朝代,大禹是夏朝的第壹個國君。 大禹當上夏朝的國君後,沒有忘記肩負的重任,沒有忘記天下的長治久安,雖然身居高位,卻不貪圖享樂。為了治理天下,他還經常外出巡遊,了解民情。 大禹在巡視期間,看到多數部落首領對他畢恭畢敬,可是也有的部落首領並不把他這個領袖放在眼裏。他便下令各部落把所有的銅貢獻出來,用這些銅鑄成了九個大鼎,象征九州。每個鼎上鑄著各州的地理出產、珍禽異獸,然後將九鼎運至宮中,號稱是鎮國之寶。各部落首領定期向禹王進貢時,都要向九鼎致禮。擁有九鼎的禹王,當然也就成了九州大地的主人。這九個鼎流傳下來也就成了封建國家政權的象征。同時,鑄鼎的故事告訴我們,禹時手工業和冶煉技術已得到了發展。 夏啟

夏禹開始在部落聯盟中擁有無上的權力,九鼎的鑄成,使他有機會把這權力強化和神聖化,使它更加鞏固,以便把各部落統壹在壹起。 禹王晚年有壹次在茅山(今浙江紹興)召集各部落首領,想借商議大事之名再顯示壹下威風,鞏固他對各部落的控制。說來也巧,這次大會剛開始,就給了禹王壹個樹立權威的機會。原來是離茅山不遠的地方有壹個部落,叫防風氏。這防風氏對禹王的權力並不尊重,因此開會時,故意很晚才來。禹王見此情況大怒,下令處死了防風氏。各部落的首領見禹王是這樣威嚴,個個俯首貼耳,唯禹王之命是從。 禹王去世前幾年,想效仿堯舜,找壹個賢能的人來接替自己。最初,人們推舉在帝舜時就掌管刑法的臯陶,但是沒等接任,臯陶就病死了。後來經過商議,又壹致推舉伯益做他的繼承人。 伯益曾經是大禹治水的壹名主要助手,發明過壹種鑿井的新方法。他擅長畜牧和狩獵,曾教會人們用火燒的辦法來驅趕林中的野獸。所以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伯益是僅次於大禹的壹位英雄。 隨著王位的鞏固,夏禹越來越覺得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王權應該由自己的兒子來接管,而不能讓別的什麽人來繼承。可是伯益功勞卓著,威望極高,首領會議上推舉他做自己的繼承人。禹王感到眾怒難犯,只好順水推舟,答應下來。為了這件事,禹王越發煩躁,寢食難安。後來他想到:“自己所以能順利的繼承舜位,壹是當年治水有功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二是舜選定自己做繼承人之後,就讓自己行使治理天下的大權。如果我也效法當年舜的做法,把治理天下的大權讓兒子去執行,而只給伯益壹個繼承人的名義呢?"於是禹王讓啟參與治理國事。過了幾年,他的兒子啟由於把國事處理得很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高了起來,而伯益做為繼承人,卻沒有新的政績,他過去辦的好事,人們也漸漸淡忘了。禹王死後,他的兒子夏啟就真地行使起王權來了。而多數部族的首領,也都表示效忠於啟,他們說:"啟是禹的兒子,我們願意效忠於他。" 伯益看到事情成了這個樣子,大怒。他本是東夷人,他召集東夷部族率軍向啟殺來。而啟早有防備,經過壹場大戰,打敗了伯益的軍隊。夏啟為了慶祝勝利,在鈞臺(今河南禹州)舉行了大規模宴會,公開宣布自己是夏朝第二代國君。從此,父亡子繼的家天下制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賢的公天下制度。 盡管啟打敗了伯益,但許多部族對他改變禪讓傳統的做法表示強烈的反對。有壹個部族首領叫做有扈氏,站出來反對夏啟的做法,要求他按照部落會議的決定,還位於伯益。於是,夏啟就和有扈氏在甘澤地方 (今陜西戶縣壹帶)發生了戰鬥。兩軍對壘,大戰開始前,夏啟激勵將士們說:"我要告訴大家,這個有扈氏對天帝不敬,王命不遵,是上天借我的手來消滅他!因此妳們要服從我的命令,奮力出擊,不可懈怠!"夏啟訓話完畢,六軍兵士就揮舞刀槍,吶喊著沖向有扈氏的隊伍。經過壹場激烈的廝殺,有扈氏被打敗了,有扈部落的成員被罰做奴隸。從此,夏啟的王位終於坐穩了,父死子繼的家天下制度正式開始了。 夏啟實行王位世襲的故事,說明那時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度已經徹底瓦解,天下為公氏族部落會議制度已經轉化,開始出現了國家的雛形,奴隸社會天下為家到來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人類歷史上壹次劃時代的進步。因為在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使人們的生活極其艱苦。到了奴隸社會,農業和手工業有了分工,社會生產力得到很大提高,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得到很大改善,為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條件,所以說這是歷史的向前發展。 夏啟治國

啟,母塗山氏。屈原的《天問》中說,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壹次,偶然與塗山氏相遇於臺桑,旋即分別。懷孕的塗山氏女在傷念中生下啟後就死了。所以,啟生下來就失去了母親,是個苦孩子。禹死後,啟破壞了禪讓制,自行襲位,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壹個朝代-----夏。從此,原始社會宣告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壹個帝王(有的史學家認為禹是第壹個帝王)。他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 啟奪位後,攻殺禹選定的繼承人伯益,開創了世襲的由父傳子的家天下制度。和啟同姓的有扈氏部落(在今陜西省戶縣)不服,啟發兵攻伐,被有扈氏打敗。為了贏得民心,啟便嚴於律已,過著粗茶淡飯的儉樸生活;還尊老愛幼,任用賢能,然後在人民的支持下,他再次出兵攻滅了有扈氏,鞏固了王位。這以後,他又壹反以往的作風,生活變得腐化起來,整日飲酒作樂,歌舞遊獵。傳說他曾創作了名為《九韶》的大型樂舞。 啟的年紀老了,他的"五"個兒子激烈地爭奪著繼承權。小兒子武觀(壹說為幼弟)因為爭得最兇,啟就將他放逐到黃河西岸(今陜西義帶)。武觀聚眾反叛,啟派大將彭伯壽帶兵將他打敗,並押來見啟。武觀只好認罪服輸。不久,啟因為荒淫過度而病死。廟號世宗,謚號建王

編輯本段夏啟的誕生

古人有指事為名的習慣,夏啟王名喚“啟”,顯然明言為啟生,正如春秋初期鄭莊公名喚“寤生”壹樣。“啟”的涵義是“開啟、打開”,啟生也就意味著是開啟而生,現代醫學知識告訴我們,這無疑就是剖腹產術。 設想壹下,遠古的人們面對難產時,百招用盡依然不見絲毫成效,產婦已然昏死,是坐待母子俱亡,還是拼命壹搏剖腹取子?我想會有人考慮後壹選擇的。更為關鍵的是,遠古人們敢作敢為,遠遠沒有後代子孫中那麽多的條條框框,剖腹取子的情形,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除此之外,還有幾種可能性同樣導致剖腹產術的發生:壹、產婦劇痛難忍,自己要求剖腹。類似的例子,就是在今天,因疼痛難忍只求速死的傷病者俯拾皆是。二、產婦劇痛之後,失去痛覺,或者在劇烈產痛中反而感覺不到切膚之痛,猶如含黃連吃苦瓜反覺瓜甜壹般。三、遠古時期巫教盛行,為解難產之難,巫樂巫舞、巫歌巫頌環繞四周,強烈的心理暗示作用下,產婦意識被引導他向,如魂離體,從而不覺剖腹之痛。類似的情況,常見報導稱某人修煉氣功走火入魔而自殘其體。四、遠古時期生活維艱,古人的生命力遠比物質優裕條件下生活的人們頑強,忍耐力亦強,剖腹雖痛,也能忍耐。五、遠古崇尚生殖,難產之婦自求剖腹產子,會被視作為宗族昌盛獻身,享有無上崇譽。六、人性中最偉大的是母性,將為人母的產婦為保兒女性命,舍生赴死,義無反顧,在所不辭。 傳說大禹母親臨產時背痛如裂,以至昏死過去,大禹的父親鯀無奈之下,親手剖開禹母背部取出嬰兒,再用布帛裹束產婦胸背,最終救得母子平安。無需分辯這個傳說荒誕不荒誕,至少這個故事與傳說中鯀的性格和才能極其相符。傳說鯀剛愎自用,這是壹種貶義說法,同樣個性的褒義說法則是“堅毅自信”,這是鯀能下手剖妻取子的性格基礎。禹剖背而生,啟剖腹而生,故事的核心內容相似,壹脈相承,而且發生在同壹個家族中,怕是很難用偶然性就能解釋清楚的。由於夏啟王的名字自述性地表達了許多信息,使得神話背後的事實真相可信度大大提高,因此,筆者鬥膽斷言,夏啟王是剖腹產術誕生的第壹人。 考古學者研究發現,新石器時期人類已經掌握開顱術。我國學者在青海、山東等地發現數十個新石器時期人為開孔的人頭顱骨,而且實驗證明,開孔邊緣有明顯的骨板生長愈合跡象,說明開顱發生在受術人存活期間。這壹考古發現證明,距今四千多年前夏王朝建立的前夜,大禹之子——啟由剖腹產術接生是完全可能的。

編輯本段夏啟治國

夏啟,姓姒名啟,大禹的兒子,大禹死後,啟即位為天子,公天下制度被禹的兒子夏啟破壞後,自然遭到了壹些人的反對。夏啟沒有急於鎮壓這些反對他的人,他認為當前最需要做的是收買人心,讓民眾心服口服地擁護自己。於是夏啟嚴格要求自己,以博得人們對他的信任。他的每頓飯菜只吃壹碗普通的蔬菜;睡覺只鋪壹床粗糙的舊褥子;除了祭神和祭祖外,他不許演奏音樂來娛樂;他尊敬老人,愛護小孩;誰有本領,他就親自請來加以重用;誰懂得武藝,他就讓誰帶兵打仗。 夏啟這樣收買人心,真的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才過了壹年,他的聲譽就大大提高了。大家壹致認為夏啟理所當然的是夏禹的繼承人了,對於父死子繼的家天下制度,人們覺得並沒有什麽不合理。 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不出席。夏啟發兵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於甘,有扈氏戰敗被滅。 這次勝利,使新生的政權得到初步鞏固,建立了中國第壹個奴隸制的國家。但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整日飲酒作樂,歌舞遊獵,傳說他曾創作了名為《九韶》的大型樂舞。

編輯本段子繼父位

大禹品德高尚,治水有功,深得萬民的擁護。舜去世後,大禹正式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這就是夏朝的開始。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壹個朝代,大禹是夏朝的第壹個國君。 大禹當上夏朝的國君後,沒有忘記肩負的重任,沒有忘記天下的長治久安,雖然身居高位,卻不貪圖享樂。為了治理天下,他還經常外出巡遊,了解民情。 大禹在巡視期間,看到多數部落首領對他畢恭畢敬,可是也有的部落首領並不把他這個領袖放在眼裏。他便下令各部落把所有的銅貢獻出來,用這些銅鑄成了九個大鼎,象征九州。每個鼎上鑄著各州的地理出產、珍禽異獸,然後將九鼎運至宮中,號稱是鎮國之寶。各部落首領定期向禹王進貢時,都要向九鼎致禮。擁有九鼎的禹王,當然也就成了九州大地的主人。這九個鼎流傳下來也就成了封建國家政權的象征。同時,鑄鼎的故事告訴我們,禹時手工業和冶煉技術已得到了發展。 夏禹開始在部落聯盟中擁有無上的權力,九鼎的鑄成,使他有機會把這權力強化和神聖化,使它更加鞏固,以便把各部落統壹在壹起。 禹王晚年有壹次在茅山(今浙江紹興)召集各部落首領,想借商議大事之名再顯示壹下威風,鞏固他對各部落的控制。說來也巧,這次大會剛開始,就給了禹王壹個樹立權威的機會。原來是離茅山不遠的地方有壹個部落,叫防風氏。這防風氏對禹王的權力並不尊重,因此開會時,故意很晚才來。禹王見此情況大怒,下令處死了防風氏。各部落的首領見禹王是這樣威嚴,個個俯首貼耳,唯禹王之命是從。 禹王去世前幾年,想效仿堯舜,找壹個賢能的人來接替自己。最初,人們推舉在帝舜時就掌管刑法的臯陶,但是沒等接任,臯陶就病死了。後來經過商議,又壹致推舉伯益做他的繼承人。 伯益曾經是大禹治水的壹名主要助手,發明過壹種鑿井的新方法。他擅長畜牧和獰獵,曾教會人們用火燒的辦法來驅趕林中的野獸。所以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伯益是僅次於大禹的壹位英雄。 隨著王位的鞏固,夏禹越來越覺得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王權應該由自己的兒子來接管,而不能讓別的什麽人來繼承。可是伯益功勞卓著,威望極高,首領會議上推舉他做自己的繼承人。禹王感到眾怒難犯,只好順水推舟,答應下來。為了這件事,禹王越發煩燥,寢食難安。後來他想到:“自己所以能順利的繼承舜位,壹是當年治水有功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二是舜選定自己做繼承人之後,就讓自己行使治理天下的大權。如果我也效法當年舜的做法,把治理天下的大權讓兒子去執行,而只給伯益壹個繼承人的名義呢?”於是禹王讓啟參與治理國事。過了幾年,他的兒子啟由於把國事處理得很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高了起來,而伯益做為繼承人,卻沒有新的政績,他過去辦的好事,人們也漸漸淡忘了。禹王死後,他的兒子夏啟就真地行使起王權來了。而多數部族的首領,也都表示效忠於啟,他們說:“啟是禹的兒子,我們願意效忠於他。” 伯益看到事情成了這個樣子,大怒。他本是東夷人,他召集東夷部族率軍向啟殺來。而啟早有防備,經過壹場大戰,打敗了伯益的軍隊。夏啟為了慶祝勝利,在鈞臺(今河南禹縣)舉行了大規模宴會,公開宣布自己是夏朝第二代國君。從此,父亡子繼的家天下制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賢的公天下制度。 盡管啟打敗了伯益,但許多部族對他改變禪讓傳統的做法表示強烈的反對。有壹個部族首領叫做有眉氏,站出來反對夏啟的做法,要求他按照部落會議的決定,還位於伯益。於是,夏啟就和有眉氏在甘澤地方(今陜西戶縣壹帶)發生了戰鬥。兩軍對壘,大戰開始前,夏啟激勵將士們說:“我要告訴大家,這個有眉氏對天帝不敬,王命不遵,是上天借我的手來消滅他!因此妳們要服從我的命令,奮力出擊,不可懈怠!”夏啟訓話完畢,六軍兵士就揮舞刀槍,吶喊著沖向有肩氏的隊伍。經過壹場激烈的斯殺,有眉氏被打敗了,有眉部落的成員被罰做奴隸。從此,夏啟的王位終於坐穩了,父死子繼的家天下制度正式開始了。 夏啟實行王位世襲的故事,說明那時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度已經徹底瓦解,氏族部落會議制度已經轉化,開始出現了國家的雛形,奴隸社會到來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人類歷史上壹次劃時代的進步。因為在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使人們的生活極其艱苦。到了奴隸社會,農業和手工業有了分工,社會生產力得到很大提高,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得到很大改善,為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條件,所以說這是歷史的向前發展。

編輯本段壹個失去王國的國王

夏啟平定有扈氏的叛亂後,初步建立起新的統治秩序。但夏啟迅速沈湎於淫逸享樂之中。他經常舉辦大型的露天宴會,在龐大的宮廷樂隊伴奏下,樂歌高唱,萬人齊舞,酒氣盈天。統治集團的腐化導致了內部的爭權奪利和分裂內訌,夏啟的兒子武觀在西河武裝叛亂,夏啟命大將彭伯壽前往平叛,武觀戰敗投降,夏啟命其率部東遷至海濱。 這場內亂,使夏王朝國力大為削弱。夏啟憂郁而死,其子太康繼位。太康在洛水之濱建立新的都城,即夏都斟鄩。這座都城已經考古所證實,在今偃師市二裏頭村。這裏環境優越,交通方便,既有舟楫之利,又易於供水排水,況且周圍形勢險固。新都的選址顯然是太康經過周密考慮而定的。 為了建設新都,太康役使大量民力,在城內建宏大的宮殿、宗廟和完善的服務設施。作為壹個守成之君,太康承襲了其父、其祖的王位,但是他不具備大禹、夏啟的雄才大略,卻繼承了夏啟晚年的腐化生活方式。對未嘗過創業之苦的太康來說,他可能想建設壹個規模龐大的都城,使群臣萬民敬畏。 新都已建成,太康帶著自己的後宮、百官連同腐化之風壹起來到這裏。太康對這裏的環境很滿意,他不再過問朝政,每日遊樂不止。當新都在他眼中不再新鮮之時,他帶領自己的衛隊開始頻繁出外打獵遊玩。 民眾對太康甚為不滿,他們對自己荒淫的君主失去忠心。 而夏王朝的敵人正伺機而動,這就是以善於射箭聞名的有窮部族的首領後羿。太康對即將到來的滅國之災毫無覺察,沒有人告訴他後羿正在策劃的奪國之謀。 又是壹個狩獵的季節,太康帶領著自己的壹批親信、衛隊,駕起戰車離開都城而去,他沿著洛河走到很遠的地方,三個多月沒有回朝。當他帶著獵物心滿意足地想轉回都城時,卻驚愕地發現,他已是壹個被放逐的國王。 後羿在太康狩獵之際,兵不血刃進入斟鄩,夏朝的王族倉皇出逃。後羿聞太康欲歸來,整師而出。太康知道大勢已去,他的民眾已用行動證明他們厭倦了這個大禹的孫子。太康帶著自己的少數部眾開始漫長的流亡。 他把流亡的方向選擇在東方。經過漫長的跋涉,高高低低的山峰不見了,進入了壹望無際的大平原。他在壹條無名河流之濱停下,紮下自己的營地,並將這裏取名陽夏。這個名字,寄托了太康復國的希望,在“夏”之上增加“陽”字,正預示著將來仍是明亮美好的。但是,太康,這個失去王國的國王,再也沒能回到他的故國,帶著無法洗去的恥辱,死在這條無名的河流邊。許多年後,他死去的地方出現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縣城,在小縣城東南壹片荒原之上有壹座孤零零的墓冢,這就是太康最後的歸宿。 據有關資料載,今存太康陵冢高4米,周長84米,冢前原有石碑,近些年重修了碑樓。

編輯本段甘之戰

夏啟的戰爭動員令

原文

大戰於甘,乃召六卿②。王曰:“嗟!六事之人(3),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4),怠棄三正⑤。天用剿絕其命(6),今予惟恭行天之罰(7)。 《甘之戰》

“左不攻於左(8),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禦非其馬之正(9),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10);弗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11)”

註釋

①甘誓是壹篇戰爭動員令,是後人根據傳聞寫成的。甘是地名,在有扈氏國都的南郊。誓是古時告誡將士的言辭。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夏啟繼承了帝位。啟所確立的新制度,遭到了有扈氏的反對,啟便發動了討伐有扈氏的戰爭。結果以有扈氏失敗、夏啟勝利而告終。甘誓就是這次戰爭前啟告誡六軍將士的言辭。②六卿:六軍的將領。古時天子擁有六軍。③六事:六軍的將士。④威侮:輕慢,輕視。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⑤怠:懈怠。三正:指建於、建醜、建寅,意思是指歷法。③ 用:因此。剿:滅絕。(7)恭行:奉行。(8)左:戰車左邊。古時戰車載三人,分左中有,左邊的人負責射箭,中間的人駕車,右邊的人用矛刺殺。攻;善。(9)禦:駕車的人,即處在戰車中間位置上的人。(10)賞於祖:古時天子親征,隨軍帶著祖廟的神主和社神的神主。有功的,就在祖廟神主之前賞賜,懲罰則在社神神主前進行,表示不敢自己專行。(11)孥:奴,降為奴隸。戮:刑戮,懲罰。

譯文

將在甘進行壹場大戰,於是夏啟召集了六軍的將領。王說:“啊!六軍的將士們,我要向妳們宣告:有扈氏違背天意,輕視金木水火土這五行,怠慢甚至拋棄了我們頒布的歷法。上天因此要斷絕他們的國運,現在我只有奉行上天對他們的懲罰。“戰車左邊的兵士如果不善於用箭射殺敵人,妳們就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戰車右邊的兵士如果不善於用矛刺殺敵人,妳們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中間駕車的兵士如果不懂得駕車的技術,妳們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服從命令的人,我就在先祖的神位前行賞;不服從命令的人,我就在社神的神位前懲罰。我將把妳們降為奴隸,或者殺掉。”

讀解

天子率領將士親自出征,必定是壹場關系到國家命運的決戰,壹定要使將士們明白為誰和為什麽而戰,否則不明不白上戰場,多半要吃敗仗。主帥是天子,由他來發布戰爭動員令,既有權威性,又有感召力,還可以證明出征打仗的正義。其中沒有豪言壯語和長篇大話,沒有壹個接壹個地表態和表決心,最足以征服人心的理由就是奉行天命,簡潔而震撼人心。也許是社會在不斷前進吧,後來的檄討書越來越長,廢話越來越多,理由列出了壹大堆卻難以震撼人心,成了空洞無物的玩意兒。政治家更能幹,可以滔滔不絕地說得天昏地暗,實際上連雞都殺不死。事情常常壞在壹張嘴上。 學學夏啟是有益的。幹脆果斷,直來直去,表明了意圖,就到戰場上見分曉,看看到底誰是英雄誰是狗熊。好男兒誌在疆場,騎馬射箭打槍,不說廢話空話。

意義

夏啟與有扈氏大戰於甘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壹個奴隸制王朝,它的建立標誌著我國歷史正式進入文明時代。 夏朝的建立者就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由於當時傳統的“禪讓”觀念並沒有完全消除,當時啟的統治地位十分不穩,許多部族紛紛起兵反抗夏啟的統治。夏啟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穩定自己的統治地位,確保“家天下”的局面,多方動用軍事力量,鎮壓叛亂各方。據歷史記載夏啟與當時西部的叛亂諸侯有扈氏大戰於甘,甘就在我們今天的洛陽。 面對有扈氏的反叛,夏朝的最高統治者啟非常清楚地認識到若不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予以軍事鎮壓,剛剛建立的夏王朝就有被顛覆的危險,自己的政治統治也就很難維持。於是夏啟決定親率大軍討伐有扈氏,雙方大軍在洛陽甘這壹地方擺開了決戰態勢。 為了保證對有扈氏決戰勝利,夏啟在決戰前對自己的軍隊進行了政治動員,列舉了有扈氏威懾侮慢上天、反對代表上天進行統治的夏王朝等罪行,表示要代表上天意誌,武力討伐有扈氏,要求參戰將士要勇敢殺敵,英勇作戰,確保戰役的勝利。如果畏敵不前,貪生怕死作戰不力,將予以嚴懲,不但要殺死貪生怕死者本人,而且還要殺其妻子、兒女全家。由於戰前夏啟政治上高度重視,軍事上采取了周密的布置與準備,並親自主持召開了戰前誓師動員大會,嚴明了軍紀,賞罰分明,參戰將士奮力苦戰,在洛陽的甘之戰經過壹年多時間大敗有扈氏,迫使有扈氏臣服於夏朝,接受了夏啟的政治統治。 發生在洛陽的夏啟與有扈氏的甘之戰是當時原始部落聯盟企圖復辟民主禪讓制與夏啟維護其奴隸主政權統治的尖銳鬥爭,夏啟在甘之戰的勝利,極大地鞏固了新生的奴隸主政權,沈重打擊了當時的復辟勢力,為夏朝定都斟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場戰爭反映了古代洛陽戰略地位的重要,它是立足中原,實現對全國統治的中心。

  • 上一篇:CPU頻率和顯卡頻率是什麽意思。
  • 下一篇:玫瑰小鎮中的綠野精靈任務怎麽完成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