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熱門遊戲 - 死亡的細胞與正常的 細胞在形態結構上有何不同

死亡的細胞與正常的 細胞在形態結構上有何不同

細胞死亡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它不同於機體死亡,在正常人體組織中,每天都有千千萬萬個細胞死亡。細胞死亡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壞死(necrosis)和程序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細胞壞死是細胞對外來傷害的壹種被動反應,如局部缺血、高熱、物理化學損傷和生物侵襲等,均可造成細胞急速死亡。細胞壞死的主要形態學特征是細胞發生腫脹,最後導致細胞膜破裂和溶解,細胞內前炎癥因子等內容物釋放,引起嚴重的炎癥反應。細胞壞死現象與人類多種疾病相關。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重型肝炎,其基本病理變化就是患者小葉肝細胞發生不同程度的壞死,在顯微鏡下可見肝匯管區及小葉內有以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為主的炎性細胞浸潤、小葉網狀支架被破壞。又如,在正常機體中,眼睛內的透明液體起著保持眼睛形狀、保護晶體和角膜的作用,因此,液體處於動態平衡狀態。而青光眼的重要病理特征是液體的排出受阻,造成眼內壓增高,導致血管壓迫視神經,使神經細胞壞死,造成視力逐漸減弱,最終導致失明。

與細胞壞死不同,程序性細胞死亡是受基因控制的另壹種細胞死亡方式,是生物體在漫長進化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自殺機制”,即細胞在壹定的生理或病理條件下,遵循特定的程序,結束自身生命的過程。誘發細胞程序性死亡的因素很多,包括體外因素,如射線、藥物和病毒感染等;體內因素,如腫瘤、自身免疫病和退行性病變等。程序性細胞死亡的典型形態學特征是細胞膜完整、無前炎癥因子等細胞內容物流出,無炎癥反應。程序性細胞死亡是機體穩定內環境和平衡細胞數量的重要調節機理。

程序性細胞死亡包括細胞雕亡(apoptosis)、自噬性細胞死亡(autophagic cell death)、類雕亡(paraptosis)、有絲分裂災難(mitotic catastrophe)、脹亡(oncosis)、雕亡樣程序性細胞死亡(model of apoptosis-like)和壞死樣程序性細胞死亡(model of necrosis-like)等。目前,對細胞雕亡和自噬性細胞死亡的研究比較深入。

細 胞 雕 亡

細胞雕亡壹詞最早是由英國的病理學家科爾和希臘語教授馬克於1972年提出的。在希臘語中,apo的意思是脫離,ptosis的意思為落下,將這兩個詞組合(apoptosis)用來描述與秋葉落下和花兒雕謝類似的細胞死亡現象。到1990年代,細胞雕亡的研究獲得了裏程碑式的重大進展,證明細胞雕亡是基因調控的主動過程,典型的細胞雕亡過程涉及壹系列胱天蛋白酶(caspase)的水解、活化和信號傳遞過程。

細胞雕亡與胚胎發育、組織發生、組織分化和修復等過程有緊密的聯系。為適應發育或組織更新的需要,機體中的細胞會在某些特定的時刻發生雕亡。例如在皮膚外層細胞的形成過程中,皮膚細胞生成於皮膚深層,然後慢慢向外表面遷移,遷移途中有些會發生雕亡,雕亡細胞就會形成具有保護作用的皮膚角質層。又如,人的唯壹透明組織——眼球晶狀體的發育,在胎兒形成早期階段,由幹細胞發育來的晶狀體細胞與其他所有細胞壹樣都含有細胞器,但隨著發育和分化的進展,晶狀體細胞發生特殊形式的雕亡,胞質中的細胞核和細胞器被毀壞,只保留完整的細胞膜,細胞膜內包裹著極濃稠的“晶狀體蛋白質”溶液,成為成熟的晶狀體。還有,在胎兒期腎上腺皮質的發育中,胚胎期腎上腺皮質原由胎兒皮質和永久皮質兩部分組成,但在胎兒出生後,其胎兒皮質細胞即發生雕亡,壹周內全部消失,只留下永久皮質。

此外,在成年階段,細胞雕亡機制也是機體用於清除體內多余的、受損的、癌變的或被微生物感染的細胞的重要手段。如T淋巴細胞在胸腺成熟過程中,約有95%以上不成熟的細胞發生雕亡,只有不到5%的細胞分化為成熟的T淋巴細胞進入外周血,並發揮其免疫學功能。因此,細胞雕亡具有保證個體正常發育、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並使機體適應內外環境變化的重要生理意義。細胞雕亡調節失控或錯誤將會引起生物體的發育異常、功能紊亂和嚴重疾病。與細胞雕亡相關的疾病如濾泡性淋巴瘤、乳腺癌和白血病等惡性腫瘤,系統性紅斑狼瘡和腎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腺病毒和皰疹病毒感染的疾病等,均與細胞雕亡缺陷(“該死不死”)有關;而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病和小腦退化癥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骨髓發育不全性疾病、缺血性損傷和酒精中毒性肝炎等則與細胞雕亡過度(“不該死的死了”)有關。

自噬性細胞死亡

自噬性細胞死亡的現象早在1960年代就已發現,它是指細胞內的溶酶體降解自身細胞器和其他大分子的過程。當細胞在缺乏營養或發生應激反應時,可發生細胞自噬現象。細胞開始自噬時,細胞質中形成大量由雙層膜包裹著的待降解物質的泡狀結構,稱自噬泡。隨後,自噬泡與溶酶體發生融合,自噬泡所包裹著的待降解物質進入溶酶體,此時的溶酶體稱作自噬溶酶體。在自噬溶酶體中,待降解物質在各種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和核苷酸等,並進入三羧酸循環,產生小分子和能量(ATP),再被細胞所利用。因此,長期以來細胞自噬被認為是細胞的自救行為,溶酶體參與其中的全過程。但近年發現,在某些條件下,細胞自噬也能導致細胞死亡,並證明自噬的發生受多種基因的嚴格調控,如ATG(autophagy)基因、蛋白激酶基因和磷酸酶基因等。

自噬也是細胞適應內外環境或滿足自身發育需要的壹種調節方式。細胞自噬與疾病的發生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在心肌和骨骼肌中,過度自噬會導致α-葡糖苷酶缺失,引起糖原分解障礙,使糖原發生堆積,導致Ⅱ型糖元貯積病的發生。在神經細胞中變性蛋白的過度堆積是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和亨廷頓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患病早期,被激活的細胞自噬行為能清除這些變性蛋白,但隨著病情的發展,當變性蛋白的積累速率超過自噬的清除能力,就會引起自噬的過度激活,發生自噬性細胞死亡,加重病情發展。

在機體受到脊髓灰質炎病毒和SARS冠狀病毒等病原體感染時,細胞自噬具有雙重作用。壹方面,細胞自噬能將進入胞內的病原體,通過降解作用加以清除,保護正常細胞不被感染;另壹方面,細胞自噬形成的自噬泡雙層膜結構成為病毒或細菌的“避難所”,使其逃避宿主的清除作用。在腫瘤惡性病變中,癌細胞是正常機體中的異質細胞,其中的某些基因受環境的改變或抗癌藥物的誘導可激活細胞自噬,抑制癌細胞的增殖。但在腫瘤發生初期,由於癌前細胞的快速增長,會造成營養和氧氣供應不足,細胞自噬作用可通過降解大分子或細胞器給腫瘤細胞補充營養,從而使腫瘤細胞存活和增殖。最新的研究表明,細胞自噬與衰老也有密切關系。因此,細胞自噬對人類健康是壹把雙刃劍。

人們對細胞雕亡和自噬的認識主要從細胞形態、理化性質、調節基因和病理表現等方面加以辨認。許多證據表明,細胞自噬在細胞雕亡存在或不存在時都會發生,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依賴性。相反,在某些特定條件下,雕亡和自噬存在著相互拮抗、相互促進或相互替換的調節關系。

  • 上一篇:dnf周年慶獎勵有哪些
  • 下一篇:百變大偵探人世難居劇本答案百變大偵探人世難居兇手百變大偵探人世難居兇手是誰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