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單機遊戲攻略 - 關於姓氏起源

關於姓氏起源

壹為出自贏姓,東夷少昊之後,以國為氏;

主要出自贏姓,始祖為帝顓項玄孫伯益之子若木。相傳帝顓頊玄孫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贏姓,並將本族姚姓女子嫁給他為妻。姚女生有兩個兒子,其小兒子叫若木。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時被封於徐,建立徐國,其故地在今江蘇西北部及安徽東北部。徐國歷夏、商、周三代為諸侯,周穆王時,傳至三十二世孫徐君偃。當時徐國已很強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遊在外時代周稱天子。他自稱徐偃王,率各國聯軍向周進攻。穆王得此消息,乘造父駕的車,日夜兼程趕到京都,調軍鎮壓,偃王棄國出走,躲進彭城(今江蘇徐州)壹帶的山中。由於他甚得民心,隨他進山的百姓數以萬計。這座山後來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後周穆王封偃王兒子宗於徐(今江蘇泗洪壹帶),仍稱“徐子’。春秋時徐國被楚國打敗,國力逐漸衰弱。至宗十壹世孫章禹,於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0年)最終為吳國所並,其後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徐氏。

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經比較強大,形成壹個方國,史書上稱作徐方。由於與商人同屬東夷集團,因而,在周滅商後的商人反叛中,贏姓之徐即使沒參加***同行動,也必然對此表示了極大的理解與支持,這也是周初平叛後沒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隨著周朝勢力在東方的加強與鞏固,不可避免地會威脅到徐方的利益與生存。於是,徐方與周朝爆發了不止壹次的戰爭,結果是互有勝負。這在先秦及後世相關文獻中都有記載。《禮記·檀弓》篇中就記錄了徐國大夫容居的回憶:“昔我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西討的對象必是周王朝,徐駒王可能是周初時徐國的國君,大軍已到了黃河邊,足見軍力之強。並且,徐國國君也稱王,與周王室平起平坐,這種行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魯時,曾不斷地去征討。《史記·魯世家》載:“伯禽率師伐之,作《費誓》,遂平徐戎,定魯。”《詩經·闋宮》篇有:“魯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占有之意,在伯禽大軍壓境之下,徐國只得南遷,遷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國也被稱作淮夷、徐夷。由於屢次興兵,又被稱作徐戎。

徐國南遷後,仍然保持較強的國力,壹方面,穩定周邊形勢,討伐與其不壹致的國家,包括同姓的舒國或其他徐姓部落,另壹方面,積極備戰。

古書中記載周昭王“南征不復”死於漢水,大致與征伐徐、楚有很大關系。到了周穆王時,正值徐偃王當政,國勢大盛。據《竹書記年》記載,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另據《後漢書·東夷傳》介紹:“後徐夷僭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候,命徐偃王主之。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裏。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整個東方,均由徐偃王管理,徐偃王儼然可以與周王室分庭抗禮,成為東方之王。

徐偃王在徐姓歷史上,是僅次於若木的最重要祖先,這是因為在相關的歷史文獻和各徐姓家譜中,徐偃幾乎成了仁義的代名詞,導致幾乎所有的徐姓家譜,如果有“姓氏溯源”這壹部分內容的話,基本上都上溯到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也必然將徐偃王作為最重要的壹部分來大書特書。在各類徐姓家譜中,徐偃王被認為是若木的三十壹世孫,也就是說,從伯益計,到徐偃王***三十三世。

有關徐偃王的記載,最早出於戰國後期的《屍子》與《荀子》二書。

《屍子》久佚,引自他書,有徐偃王記載二條,分別為:“徐偃王有筋(古筋字)而無骨”,“徐偃王好怪,沒深水而得怪魚,人深山而得怪獸者,多列於庭”。《荀子·非相》篇將他與仲尼、周公、臯陶、閎夭、傅說、伊尹、禹、湯、堯、舜同列,但沒說明理由,只說到:“徐偃王之狀,目可瞻馬(或作焉字)。”

《韓非子·五蠹》篇中記載:

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裏,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於古而不用於今也。

西漢初年,《淮南子·人間訓》秉持《韓非子》記載為:

昔徐偃王好行仁義,陸地之朝者三十二國。王孫厲謂楚莊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義。不可伐。”王孫曰:“臣聞之:大之與小,”強之與弱也,猶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為文而不能達其德,為武而不能任其力,亂莫大焉。” 楚王曰:“善。”乃舉兵而伐徐,遂滅之。

到了《史記》***有兩處,《秦紀》中是這樣記載的:

“…造父以善禦幸於周繆(與穆同)王,……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禦,長驅歸周,壹日千裏以救亂。”

《趙世家》則更詳細:

“造父幸於周繆王,……繆王使造父禦,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繆王日馳千裏馬,攻徐偃王,大破之。”

《後漢書·東夷傳》:“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之後,是這樣記述的:

穆王後得驥艱之乘,乃使造父禦以告楚,令伐徐,壹日而至。於是楚文王大舉兵而滅之。偃王仁而無權,不忍鬥其人,故致於敗。乃北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百姓隨之者以萬數,因名其山為徐山。

在後世文獻如《博物誌》及各類徐氏家譜中有關徐偃王的記載:

偃王名誕,周昭王三十六年,徐母感瑞而有孕,足月後生下壹卵,家人謂之不祥,遂棄於河邊,有位姓獨孤的老太太家養了條叫鵠蒼的狗,將其叼回,放在床下,三天後因其汙穢而被家人扔到水邊,又被狗叼回。家人再想扔時,忽聽中間有小兒的啼哭聲,剖開壹看,是個嬰兒,形容端正,聲氣和綏。只是左手緊緊握住,直到七歲時方才伸開,手心中有特別的紋理,仿佛為“偃王”二字,因此,以之為號。這條狗後來將死時,化為黃龍,埋葬之所被徐國人稱之為“狗壟”。由生卵我們可以聯想到大業與契之母均是吞燕卵而有孕,徐偃王屬東夷集團必定無疑,這又為徐氏出自贏姓添壹佐證。

徐偃王17歲時,才藝過人,詩禮俱足,20歲時,文武兼備。繼位後,廣行仁義,去除刑爭,“弛甲戈之被,墜城池之險,修行仁義,被服慈惠,視物如傷,以懷諸侯,諸侯贄生死之物於我者,三十有六國,是***戴君為王。”壹次,徐偃王組織的開挖連接陳、蔡間的河渠時,挖出壹副赤弓朱箭,眾人以為祥瑞,獻給徐偃王。當時因周天子穆王喜愛巡遊四方,以致國政無人管理,諸侯多有怨言。

壹次,周穆王向西巡狩至昆侖山下,見到西王母,樂而忘返。徐偃王在東部諸侯的擁戴下,率36國聯軍向周進軍。周穆王得訊之後,乘造父駕車,壹日千裏奔回京城,調兵鎮壓,徐偃王沒想到周穆王能回來得這麽快,不忍生靈塗炭,民眾遭殃,於是收兵棄國,躲進彭城 (今徐州)壹帶的深山中。由於他很得民心,跟隨他進山的百姓數以萬計,這座山後來因之就被叫作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打敗徐偃王之後,因見他在當地很得民心,便不得不繼續封其子宗於徐,但降為子爵,讓他繼續管理徐國。後來壹說徐偃王死於山中,另壹說到了今浙江衢州壹帶,老死於此。至今徐姓為衢州第壹大姓,與此不無關系。後人還在衢州建有徐偃王廟,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專門為此寫了《衢州徐偃王廟碑》:

徐與秦俱出柏翳,為贏姓國。於夏、殷、周女,鹹有大功。秦處西便,專用武勝,遭世衰,無明天子,遂虎吞諸國為雄,諸國既皆入秦為臣,秦無所取利,上下相賊害,卒僨其國而沈其宗。徐處得地中,文德為治,及偃王誕當國,益除去刑爭末事。凡所以君國子民,待四方壹出於仁義。當此之時,周天子穆王無道,意不在天下,好道士說,得八龍,騎之西 遊,同王母宴於瑤池之上,歌謳忘歸,四方諸侯之爭辨者,無所質正,鹹賓祭於徐,贄玉 帛、死生之物於徐之庭者三十六國,得朱弓、赤矢之瑞。穆王聞之,恐遂稱受命,命造父禦,長驅而歸。與楚連謀伐徐,徐不忍鬥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隨而從之,萬有余家。偃王死,民號其山為徐山,鑿石為室,以祠偃王。偃王雖走死失國,民戴其嗣為君如初,駒王、章禹祖孫相望,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繼跡史書。徐氏十望其九,皆本於偃王,而秦後,迄茲無聞家,夭於柏翳之緒,非偏有厚,施仁與暴之報,自然異也。衢州故會稽大末也,民多姓徐氏,支縣龍丘有偃王遺廟。或曰偃王之逃戰,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棄玉幾研於會稽之水。或曰徐子章禹既執於吳,徐之公旌子弟,散之徐、揚二州間,即其居立先王廟,雲開元初,徐姓二人相屬為刺史,帥其邯之同姓,改作廟屋,載事於碑。後九十年,當元和九年,而徐氏放復為刺史,放字達夫,前碑所謂今戶部侍郎,其大父也。春行視農,至於龍丘,有事於廟,思惟本原,曰:故制樸,下窄不足以揭虔,妥靈而又梁桶赤白(阝多)剝,不治圖像之威(黑乙),昧就滅藩拔級夷,庭木禿缺,祈吐日慢,祥慶弗下,州之群支,不獲蔭庥,余惟遺紹而戶其土,不即不圖,以有資聚,罰其可辭,乃命因故為新,眾工齊事,惟月若日工告訖。功大祠於廟,宗卿鹹序應,是歲,州無怪風、劇雨,民不夭厲,谷果完實,民皆曰耿耿祉哉,其不可誣,乃相與請辭京師,而讒之於石。辭曰:

秦傑以顛,徐由遜綿,秦鬼以饑,徐有廟存,婉婉偃王,惟道之耽,以國易仁,

為笑於頑,自初擅命,其實幾姓,歷短詈長,有不償王,課其利害,孰與王當,

姑篾之墟,太永之裏,誰思王恩,立廟以祀,王之聞孫,世世多有,惟臨茲邦,

廟土實守,堅嶠之後,達夫廊之,王歿萬年,如始拊時,王孫多孝,世奉王廟,

達夫之來,先慎詔教,盡惠廟民,不主於神,惟是達夫,知孝之元,太末之裏,

姑篾之城,廟事時修,仁孝振聲,宜寵其人,以及後生,嗟嗟維王,雖古誰亢,

王死於仁,彼以暴喪,文追作誄,刻示茫茫。

《竹書記年》記載,周厲王三年時淮夷又曾侵洛。這種態勢直到周宣王年間,終於又爆發壹場大戰。《詩經·大雅·常武》篇就記載了這件事。周朝出征的將領有南仲、皇父、程伯休父等,“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大師皇父,整我六師,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國。” “王謂伊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師族,率彼淮浦,省此徐土”,致使“徐方繹騷”、“震‘晾徐方”、“濯征徐方”,結果導致“徐方既來”、“徐方既同”、“徐方來庭”。戰爭的結果,是徐國徹底臣服於周王朝。

進入春秋之後,隨著周王朝的日漸衰微和政治控制力的下降,中原地區各諸侯國紛紛並起,稱雄爭霸,征戰不已,無暇南顧,而南方的楚國勢力也剛剛開始興起,尚未北上。處於這種政治真空之中的徐國,也趁時而起,兼並了周邊的壹些小國家,包括同姓的舒國等,開始了自己的復興道路,並不斷與北面的齊、魯等國,南面的楚國,以至後來的吳國發生戰爭。隨著齊、楚兩國的逐漸強大和互相爭霸,徐國變成了兩國爭奪的對象。開始時,過度靠近齊國,引起楚國不滿,公元前646年春,楚人伐徐,雖有北方齊、曹等國軍隊來救,但還是失敗了。隨著桓公去世後,齊國地位和國力的下降,徐國的政治態度逐步向楚國靠攏。這又引起了北方大國晉國的不滿,但由於晉、楚兩國勢力大致相當,壹時難分勝負,在這種情況下,晉國接受了由楚國逃來的申公巫臣的建議,幫助新興的吳國訓練軍隊,以牽制楚國。據《左傳》成公七年 (前584年)條記載,逐漸強大起來的吳國當年便“伐楚、伐巢、伐徐”。吳、楚在南方的爭鬥拉開帷幕,徐國力求保持中立,並與吳國保持良好的關系。如吳國人北上,必須經過徐國,每當此時,徐國都熱情款待。壹次,吳季劄經過徐時,徐國君殷勤招待,見到季劄攜帶的佩劍,十分喜歡,形之於色。等到季劄回國時,徐國君已死,季劄到徐國君墓前祭掃後,將佩劍掛在墓前樹上。人們不解,季劄解釋說:“我知道徐君喜歡我的劍,可因為我那時是出使上國,沒能給他,但我已心許之,現在回來,人雖已故去,就掛在他墓前吧。”

徐國的這種中立態度,引起楚國的嚴重不滿。公元前538年,以楚國為首,會盟諸侯於申,會上,楚國將徐子(即徐國國君)抓了起來。那次參加會盟的有蔡、陳、許等國,還有頓、胡、沈(皆在河南安徽交界處)以及淮夷等。楚國又乘機攻克朱方。兩年之後,徐儀楚朝聘楚國(傳世有鄰王義楚(金+瑞-王),向楚國輸誠。

公元前530年,楚又伐徐,徐國的力量愈加衰弱,不得不反過來依附於楚國,以求茍延殘喘。這樣壹來,又得罪了楚的宿敵齊國,公元前524年,齊便伐徐,使得徐不得不再轉過來依附齊國。第二年,徐國又與宋、邾、那等結為盟國,以抵抗吳國北侵。在楚國的強大壓力下,徐國最終投向楚國,這又大大激怒了楚的敵人吳國。公元前512年,吳派大軍伐徐,築防壅引水以灌徐國都城。城破,徐子章禹(亦作章羽),也就是徐偃王的十壹世孫,“斷其發,攜其夫人”逃到楚國,楚國將其安頓在夷(今安徽亳縣東南40裏的城父集)。徐國正式滅國。

徐國滅亡後,徐氏族人仍秉承以國為氏,以氏為榮。雖遭滅國之禍,然此心不改,直到數百年後的秦漢時期,又以氏為姓。

滅國後的徐姓族人,壹部分繼續留在原地。壹部入分吳,其中著名的如徐承還當上了吳國大夫,公元前485年曾率舟師從每上襲齊。壹部分西遷和北遷,入今山東、河南、山西壹帶。其余相當部分南遷。開始時遷至余長,古名塗水,《讀史方輿紀要》言“塗水即滁河”,也就是今安徽滁縣的滁河。之後,又有壹部分入渡過長江,進入蘇南、浙江、江西、湖北境內。這從當地的壹些地名及出土的與徐姓有關的青銅器銘文即可看出。浙江地區的杭州附近有余杭山,秦置余杭縣,余與徐相通,前文已說過。湖州北有余不溪,溪上有余不亭,附近長興有余幹山,紹興市南有會稽山,古稱(塗土)山。湖北鹹寧縣有塗水,入江之處叫塗口,均可以為證。此外,在江浙壹帶還出土過若幹青銅器,其中有幾件可以明確考定為(余+都-者)器,即徐器。1979年4月,江西靖安縣也曾出土過三件青銅器,可以認定為(余+都-者)器。

二、為出自子姓,商人之後;

徐姓起源的另壹支是商族。商人,子姓,東夷集團的壹支,以玄鳥為其圖騰,玄鳥,即黑色的燕子。《詩經·商頌·玄鳥》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產產”之句,說的就是商族。至遲於商朝末年,商人子姓之中已經有徐氏了。

契的母親是有娥氏之女,名叫簡狄,《史記·殷本紀》說是帝嚳次妃,壹次見到壹只“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拾遺記》、《竹書紀年》等書也都有類似記載。這些記載都說明這麽壹件事,商人祖先是吞卵而生,而卵是玄鳥給的,因此以玄鳥為祖,並以玄鳥為圖騰。契的時代與堯大致相同,南朝沈約註《竹書紀年》中有“長為堯司徒,成功於民,受封於商”的文字,比較明確地說明了這點。商族早期,經常遷徙。《尚書·序》和《史記·殷本紀》都說:“自契至於成湯,八遷。”遷徙的範圍大約都在今河南、山東境內,然後逐漸發展到河北北部,夏朝末年,夏桀無道,內外交困。當時商人首領湯趁此機會翦滅夏族的許多部落,擴大力量,終於推翻了夏朝統治,建立了商王朝,時間達六百年之久。在這期間,子姓中的徐氏情況在甲骨文及其他早期文獻中均未見到。甲骨文中也無徐字。

徐氏最早出現在文獻中是周代推翻商紂王統治,建立周朝之後的第二年,周武王去世,子成王年幼,由叔父周公輔佐。

引起另外三位被分封在商代王畿周圍負責監視仍被保留在殷都和王畿地區的紂王之子武庚、祿父及殷商遺民的王叔管叔、蔡叔,霍叔中的管、蔡二叔嚴重不滿,壹方面散布流言,說周公“將不利於孺子”,另壹方面,鼓動武庚、祿父聯結徐、奄、熊、盈等東方部落背叛周王室。此處的徐氏部落是否屬於商族子姓,文獻無征。但有壹點可以明確,不管此處的徐是子姓之徐還是贏姓之徐,都是屬於東夷集團的,要不然,是不會與紂王之子武庚、祿父相呼應,以對抗屬於華夏集團的姬姓周王朝的。

面臨東部地區的反叛,周公和召公“內弭父兄,外抗諸侯”,協調了統治者內部的矛盾,然後,派兵東征,用了三年時間,平息了這場叛亂。平叛之後,在吸取了這場叛亂的教訓之後,決定加強和鞏固對廣大東部地區的軍事占領。其中壹個重要措施是將周公之子分封於魯,並將商人子姓中的各部族分拆開來,伯禽分到“殷民六族”,據《左傳》定公四年條記載,這殷民六族是“殷民祿父之余民三十族,六姓也”。

三、為黃帝之後。

徐姓出於黃帝之後,早在宋代鄭樵《通誌·氏族略》中已有記載:“壹族出於黃帝十四姓”,但到底是出自十四姓中的哪壹姓,沒有明確說出。《左傳》僖公十五年條亦有:“舂,楚人伐徐,徐即諸夏故也。”即華夏黃帝之後。在某些徐氏家譜,如《鄞東徐氏宗譜》的“世跡前述”部分言:“徐氏之先出黃帝九世孫伯益之後。”《興化徐氏宗譜》也有類似之語,“黃帝玄孫大業公,子大費,字伯益。”

早在遠古時期,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主要生活著四個大的部落群體。即西部和中原的炎黃集團,也稱華夏集團;東部的東夷集團;南部的苗蠻集團;東南沿海的百越集團。徐姓的遠古始祖就是東夷集團中的重要首領少昊。

東夷集團是以鳥為圖騰的部落群體。這是因為這個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各種鳥類棲息與候鳥遷徙停留的好地方。居住在這兒的人,自然以捕鳥為食,以鳥羽為衣,處處依賴鳥類作為主要生活來源,最後發展到以鳥為圖騰崇拜。對於這壹點,從夷字的本義也可看出,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夷,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由此可見,夷人善射,由此亦可推出,這個群體是以射獵為主要的生存方式。隨著對鳥的圖騰崇拜的加強,逐步開始以鳥為氏族、部落的名稱和標誌,再慢慢發展成姓氏。如東夷集團的四大姓偃 (燕)、嬴、子(燕子、小鳥)、鳳 (鳳鳥),大約就是由此而來。

少昊,嬴姓,在古代典籍中,也被寫作“少皓”、“少嗥”、“少臯”,名摯(也作質),三皇五帝之壹,又被稱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窮桑氏”。從少昊的名字中,同樣可以看出其與鳥的關系。摯,即鷙,是壹種猛禽。少昊的誕生,存在多種說法,非常具有傳奇色彩。其中壹種傳說是其母女節,也稱皇娥,夜夢流星人懷而有孕,生下少昊。少昊長大後,成為本氏族的首領,後又成為整個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開始時以玄鳥,即燕子作為本部族圖騰,後在窮桑即大聯盟首領位時,有鳳鳥飛至,大喜,於是,改以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不久遷都於曲阜,並將所轄部族以鳥命名,分為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鳥氏五個部族,在這五個部族之外,又分祝鳩、鵑鳩、鸕鳩、爽鳩、鶻鳩五個氏族,以及鵲雉、鶓雉、翟雉、鵜雉、暈雉五個雉氏族,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個扈氏族,***二十四個氏族,形成壹個龐大的以鳳鳥為圖騰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會。

少昊在位期間,修太昊之法,以鳥名為官名,設工正和農正,分別管理手工業和農業,以發展生產,同時,還“正度量”,即訂立度量標準,並觀測天象,制定歷法,發明樂器,創作樂曲。在他的帶領下,東夷集團得到很大發展。同時,還與炎黃集團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交流關系,比如他就收留、養育了黃帝的孫子顓頊及其部族,並決定自己去世後由顓頊接任自己東夷部族聯盟首領的職務。少昊***在位八十四年,壽過百歲,也有說在位百年,去世後葬於曲阜。陵墓在今曲阜市東4公裏處,呈金字塔形,底邊長28米,頂邊長9.4米,斜坡高15.2米,上面有廟。整個陵園占地11萬多平方米,有宮門、享堂、配殿、石坊等建築組成。

少昊去世後,東夷部落聯盟由黃帝的孫子,二十歲的顓頊接掌。顓頊,號高陽氏,三皇五帝之壹。自幼聰明過人,相傳十歲時便成為本部落首領,率族眾遷往東夷集團所在地,可到底是因為什麽原因而率族眾遷到東夷集團所在區域窮桑壹帶,已不可考,但其深得少昊信任卻是毋庸置疑的。八年之後,少昊去世,顓頊繼位,成為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不久,將統治中心遷回中原,即今河南濮陽壹帶,許多東夷部落也跟著內遷。遷回中原後,顓頊又繼承了祖父黃帝原擔任的炎黃部落聯盟首領的職務,身兼炎黃與東夷兩大部落聯盟首領,大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在位七十八年之後,年近百歲的顓頊方才去世。顓頊陵遺址在今河南省內黃縣三相莊西1.5公裏處,南北長240米,東西長壹百三十余米,有寶城、享殿和廊房,始建於唐代,重修於宋代。唐、宋以來,每年春秋兩季或改元,皇帝都要遣使告祭。清宣統年間,壹場龍卷風攜沙將陵園全部覆蓋。近年來隨沙丘移動,已有部分建築露出地面。

作為少昊後代的徐姓與顓頊發生關系是在顓頊之後。在所有的徐氏家譜中,徐姓的血緣始祖都是若木,若木的父親是伯益,伯益的父親是臯陶,臯陶的父親是大業,大業的曾外祖父就是顓頊

據《史記》等書記載,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壹次,女修吞食了壹粒燕子(玄鳥)落下來的卵而有身孕,生下壹個男孩,取名大業。 大業成年後,娶華夏集團少典氏族女子女華為妻,生子臯陶。臯陶,亦名繇、臯繇、咎繇、咎陶,字庭堅。

臯陶在虞舜時期,曾擔任了掌管刑罰的士,明五刑,弼五教,使天下無冤獄,以公正、正直著稱。在農業方面,發明了耒、耜等農具,為東夷各氏族部落對黃河中下遊地區的農業開發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還參與了大禹的治水工程,與大禹密切合作,不爭功諉過,極力樹立大禹在民眾中的威信。雖然他在“知人”與“安民”等治國方面功勞不在大禹之下,但在舜去世時,卻積極推薦、扶持大禹登舜位,當上了中原華夏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大禹對他非常感激,也認為他最賢德,遂選定臯陶為自己的繼承人,並授予他處理政務的權力,準備在適當的時候禪位於他,可不久臯陶即去世,大禹很傷心,就把英(今湖北英山縣)、六(今安徽六安縣)壹帶分封給他的後裔。如今,臯陶墓在六安縣城東8公裏,六(安)合(肥)公路北側,為圓形土冢,周長97米,頂高6.2米,頂部平面直徑4米,墓前有碑,為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手書,墓上有黃栗樹壹株,形如傘蓋。在墓東14米處,有臯陶祠,為前後兩進四合院式。由於臯陶在當時口碑極好,影響很大,後人為紀念他,亦將六安縣別稱為臯陶城,簡稱臯城。

傳說臯陶有六個兒子(壹說三個),其余幾子被封在英、六等地,後陸續建立了英、六、群舒等小王國,只有長子大費(音閉),又稱伯益,與他長期***同輔佐舜和大禹,居功至偉,被舜賜為贏姓,繼承贏姓正統,也就是當上少昊遺留下來的贏姓部落首領。自此之後,他的兄弟,繼承了偃姓,向南發展,偃姓及後來所產生的姓氏即奉臯陶為血緣始祖,而贏姓及所產生的姓氏如秦、徐、趙、黃等則奉伯益為血緣始祖,其後裔主要居留在山東南部或淮河中下遊流域,或遠遷西北。

伯益,也被寫作伯翳、伯繁、柏翳、化益,或只稱益,這是因為伯本來就有老大的意思。因佐舜有功,被封於費。因此又叫大費、貫侯:由於原來少昊的贏姓氏族是以鳳鳥為圖騰,伯益被賜姓贏後,自然也就以鳳鳥為圖騰,成為贏姓正統:對於這壹點,我們還可以從他的名字看出,益也寫作繁,而繁據《離騷註》解釋,為“鳳皇別名也”。伯益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壹個具有傳奇色彩和作出過卓越貢獻的英雄人物。傳說伯益通鳥語,能夠調馴鳥獸,“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這在當時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時期,是非常令人驚訝和信服的。伯益還發明了以卦占蔔歲時吉兇的辦法。很年輕時,就隨父親臯陶輔佐舜,“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火燒林木,驅趕禽獸,這就能很快地開辟出大片平地,同時,草木焚燒後的灰燼又是肥料,這樣,極大地便利了氏族部落的發展和農田的開墾,大大加快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呂氏春秋》等書中,還提到諸如“伯益作井”、“化益作井”等故事。這說明,中國古代的鑿井技術是伯益發明的。鑿井技術的發明,大大擴展了古代先民們的生存空間。在鑿井技術未發明之前,先民們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還要受其威脅。鑿井技術發明後,先民們可以進入相對遠離河湖的廣大平原地區生存、發展。

所以說,對於鑿井技術的發明,無論今天我們用什麽樣的詞匯去贊美都不為過。伯益在大禹治水過程中,也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以致於大禹治水成功後,向舜匯報時竟說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舜大為贊賞,將本氏族姚姓女子嫁給他為妻,後為他生下兩個兒子:大廉和若木,同時,還對伯益說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而皂遊,爾後嗣將大出。”舜的話果然沒錯,伯益的贏姓後裔後來分衍出徐、黃、趙、秦、江等十多個姓氏,俱尊他為血緣始祖。

大禹在位時,曾打算將首領位禪讓給臯陶,臯陶去世後,大禹又準備傳位給伯益,並在晚年授政於伯益,讓他協助自己管理所有部落、氏族事務。臨終時遺命傳位伯益。可伯益與他的父親臯陶壹樣,淡於權位,在為大禹守喪三年之後,主動避讓首領位置給禹的兒子啟,自己隱居於箕山之北。啟於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奴隸制王朝——夏。由於啟的這個行為徹底拋棄了氏族社會長期以來的“公天下”傳統,而代之以文明社會的“家天下”。為了政權的穩固和長久,有必要對堅持過去傳統的有影響和有實力的氏族勢力與著名人物進行清洗和整肅,聲望卓著的伯益自然不能幸免。據《戰國策》和《韓非子》記載,夏啟即位後,經過壹段時間的調整,待政權基本穩固後,開始進攻伯益,夏啟六年,伯益被害,據說已年過二百。為了籠絡人心,夏啟壹面以隆重之禮安葬伯益,壹面將伯益的二兒子若木封於徐,

  • 上一篇:耶魯專升本收費明細
  • 下一篇:蘑菇式爆炸頭可以說是最新的壹種流行時尚,適合什麽臉型呢?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