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遊戲中心平台 - 單機遊戲攻略 - 魯迅的出生地

魯迅的出生地

魯迅生平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周樹人,字樟壽,號豫才;“魯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運動後使用的壹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

魯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於紹興都昌坊口壹個封建士大夫家庭,7歲啟蒙,12歲就讀於三味書屋,勤學好問,博聞強記,課余喜讀野史筆記及民間文學書籍,對繪畫藝術產生濃厚興趣,自此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他不囿於四書五經,多方尋求課外讀物,努力掌握歷史文化知識。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眾多越中先賢的道德文章,給魯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響。魯迅少年時代,祖父因科場案下獄,父親病故,家道從此中落。魯迅由壹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壹個破落戶子弟。家庭所遭受的壹系列重大變故,使少年魯迅飽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魯迅母親魯瑞,農民的女兒,品格高尚,對魯迅影響很大。

1898年春,魯迅離開故鄉,滿懷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翌年,因不滿學堂的“烏煙瘴氣”,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他廣泛接觸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閱《時務報》,看《天演論》,深受維新思潮和進化論學說的影響,初步形成“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的社會發展觀。

1902年,魯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官派赴日留學。他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後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習醫。因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於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課余“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1906年,魯迅在事實面前,有感於國內同胞的愚弱,認識到改變國民性的重要,便毅然棄醫從文,邁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壹步,選擇了文學藝術,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他參與籌辦文藝雜誌《新生》,撰寫了《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早期重要論文。魯迅認為,中國的嚴重問題在於人,不在於物;在於精神,不在於物質;在於個性,不在於“眾人”;要“立國”,必先“立人”,而“立人”的關鍵,在於個性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

辛亥革命前夜,魯迅回到祖國,先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執教,擔任化學、生理學教員,後又回到故鄉紹興,擔任紹興府中學堂監學兼博物教員、山會初級師範學堂監督(校長)。他壹方面教書育人,培養青年, 壹方面積極投身於辛亥革命。 他領導故鄉文學團體“越社”, 支持創辦《越鐸日報》。 1912年初,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不久,隨教育部遷至北京,任社會教育司第壹科科長,同時先後受聘於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等壹些高等院校,擔任校外兼職講師。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壹起,寫文章,辦雜誌,揭開了中國五四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1918年,他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象征的藝術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此後,魯迅“壹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不妥協的姿態,創作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許多小說和大量雜文、隨筆、評論,從而成為五四五四運動的先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26年夏,魯迅離開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南下廈門,擔任廈門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同時兼任國學院教授。1927年初,魯迅又轉赴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擔任了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同時兼任教務主任,壹邊從事教育和文學創作,壹邊投入新的戰鬥。同年4月,反革命政變發生,魯迅經受了腥風血雨的考驗,因營救學生無果,憤而辭職。在血的教訓面前,魯迅早年形成的社會發展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嚴厲解剖自己的思想,糾正了過去只信進化論的“偏頗”,從此,他的思想發展進入了壹個嶄新的起點。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

1927年10月,魯迅到了上海,從此定居下來,集中精力從事革命文藝運動。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誌。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壹,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他參加和領導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許多革命社團。他主編《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許多刊物,團結和領導廣大革命的、進步的文藝工作者,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政府及其禦用文人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他堅持韌性戰鬥,撰寫了數百篇雜文。這些雜文,如匕首,似投槍,在反文化“圍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他與***產黨人交往密切,堅決擁護中國***產黨的抗日民族統壹戰線政策。他以“竊火者”自喻,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倡導新興木刻運動。他關心青年,培養青年,為青年作家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大陸新村寓所與世長辭,終年55歲。

魯迅寫過壹首《自嘲》詩,其中有兩句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壹生的真實寫照。

魯迅壹生寫下了800多萬字的著譯,他的《吶喊》、《仿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壹版再版,被翻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魯迅全集》是他留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壹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魯迅年譜

壹八八壹年 壹歲

八月初三(公歷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姓周名樹人,字豫才,小名樟壽,

壹八八六年 六歲

是年入塾,從叔祖玉田先生初誦《鑒略》。

其五六歲時,宗黨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譽其小而靈活也。

壹八八八年 八歲

十壹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當其病篤時,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詢其何故,答曰:“為妹妹啦。”

是歲壹日,本家長輩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與焉。先生在旁默視,從伯慰農先生因詢之曰:“汝願何人得贏?”先生立即對曰:“願大家均贏。”

壹八九二年 十二歲

正月,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懷鑒讀。

在塾中,喜乘閑描畫,並搜集圖畫,而對於二十四孝圖之“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獨生反感。先生外家為安橋頭魯姓,聚族而居,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村與大自然相接觸,影響甚大。《社戲》中所描寫者,皆安橋頭壹帶之景色,時正十壹二歲也。外家後遷皇甫莊、小臯步等處。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壹八九三年 十三歲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憂,自北京歸。

秋,介孚公因事下獄,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出入於質鋪及藥店者累年。

壹八九六年 十六歲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後,家境益艱。

壹八九八年 十八歲

閏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壹八九九年 十九歲

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於功課並不溫習,而每逢考試輒列前茅。課余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壹九零壹年 二十壹歲

十二月,路礦學堂畢業。

壹九零二年 二十二歲

二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註意於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壹九零三年 二十三歲

是年為《浙江潮》雜誌撰文。秋,譯《月界旅行》畢。

壹九零四年 二十四歲

六月初壹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臺入醫學專門學校肄業。

壹九零六年 二十六歲

六月回家,與山陰朱女士結婚。同月,復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中止學醫。

壹九零七年 二十七年

是年夏,擬創辦文藝雜誌,名曰《新生》,以費絀未印,後為《河南》雜誌撰文。

壹九零八年 二十八歲

是年從章太炎先生炳麟學,為“光復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

壹九零九年 二十九歲

是年輯印《域外小說集》二冊。六月歸國,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

壹九壹零年 三十歲

四月初五日祖母蔣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壹九壹壹年 三十壹歲

九月紹興光復,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

冬,寫成第壹篇試作小說《懷舊》,閱二年始發表於《小說月報》第四卷第壹號。

壹九壹二年 三十二歲

壹月壹日,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員。

五月,航海低北京,住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藤花館,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壹科科長。

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是月公余纂輯謝承《後漢書》。

壹九壹三年 三十三歲

六月,請假由津浦路回家省親,

八月由海道返京。

十月,公余校《嵇康集》。

壹九壹四年 三十四歲

是年公余研究佛經。

壹九壹五年 三十五歲

壹月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壹冊,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經》成。

是年公余喜搜集並研究金石拓本。

壹九壹六年 三十六歲

五月,移居會館補樹書屋。

十二月,請假由津浦路歸省。

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誌拓本。

壹九壹七年 三十七歲

壹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張勛復辟亂作,憤而離職,同月亂平即返部。

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壹九壹八年 三十八歲

自四月開始創作以後,源源不絕,其第壹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掊擊家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為文學革命思想之急先鋒。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壹九壹九年 三十九歲

壹月發表關於愛情之意見,題曰《隨感錄四十》,載在《新青年》第六卷第壹號,後收入雜感錄《熱風》。

八月,買公用庫八道灣屋成,

十月發表關於改革家庭與解放子女之意見,題曰《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載《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後收入論文集《墳》。

十壹月修繕之事略備,與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二月請假經津浦路歸省,奉母偕三弟建人來京。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壹九二零年 四十歲

壹月,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戲曲《壹個青年的夢》。

十月,譯成俄國阿爾誌跋綏夫著小說《工人綏惠略夫》。

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

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

壹九二壹年 四十壹歲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

壹九二二年 四十二歲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

五月譯成俄國愛羅先珂著童話劇《桃色的雲》。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

壹九二三年 四十三歲

八月遷居磚塔胡同六十壹號。

九月小說第壹集《吶喊》印成。

十二月買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二十壹號屋。同月,《中國小說史略》上卷印成。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壹九二四年 四十四歲

五月,移居西三條胡同新屋。

六月,《中國小說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並撰校正《嵇康集》序。

七月住西安講演,

八月返京。

十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論文《苦悶的象征》。

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是年冬為《語絲》周刊撰文。

壹九二五年 四十五歲

八月,因教育總長章士釗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先生與多數教職員有校務維持會之組織,被章士釗違法免職。

十壹月,雜感第壹集《熱風》印成。

十二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是年仍為《語絲》撰文,並編輯《國民新報》副刊及《莽原》雜誌。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中國大學講師,黎明中學教員。

壹九二六年 四十六歲

壹月女子師範大學恢復,新校長易培基就職,先生始卸卻職責。同月教育部僉事恢復,到部任事。

三月,“三壹八”慘案後,避難入山本醫院,德國醫院,法國醫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園,與齊宗頤同譯《小約翰》。

八月底,離北京向廈門,任廈門大學文科教授。

九月《仿徨》印成。

十二月因不滿於學校,辭職。

壹九二七年 四十七歲

壹月至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說,題為:《無聲的中國》,次日演題:《老調子已經唱完!》。

三月黃花節,往嶺南大學講演。同日移居白雲樓。

四月至黃埔政治學校講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學各主任緊急會議,營救被捕學生,無效,辭職。

七月演講於知用中學,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學術講演會”,題目為《讀書雜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八月開始編纂《唐宋傳奇集》。同月《野草》印成。

八日,移寓景雲裏二十三號,與番禺許廣平女士同居。

十月抵上海。滬上學界,聞先生至,紛紛請往講演,如勞動大學,立達學園,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華大學,光華大學等。

十二月應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之聘,任特約著作員。同月《唐宋傳奇集》上冊出版。

壹九二八年 四十八歲

二月《小約翰》印成。同月為《北新月刊》譯《近代美術潮論》,及《語絲》編輯。《唐宋傳奇集》下冊印成。

五月往江灣實驗中學講演,題曰:《老而不死論》。

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譯本出。《奔流》創刊號出版。

十壹月短評《而已集》印成。

壹九二九年 四十九歲

壹月與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資印刷文藝書籍及木刻《藝苑朝花》,簡稱朝花社。

五月《壁下譯叢》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親。並應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第二師範學院,第壹師範學院等校講演。

六月五日回抵滬上。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藝術論》譯成出版。

九月二十七日晨,生壹男。

十月壹日名孩子曰海嬰。同月為柔石校訂中篇小說《二月》。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文藝與批評》譯本印成。

十二月往暨南大學講演。

壹九三零年 五十歲

壹月朝花社告終。同月與友人合編《萌芽》月刊出版。開始譯《毀滅》。

二月“自由大同盟”開成立會。

三月二日參加“左翼作家連盟成立會”。此時浙江省黨部呈請通輯“反動文人魯迅”。“自由大同盟”被嚴壓,先生離寓避難。同時牙齒腫痛,全行撥去,易以義齒。四月回寓。與神州光社訂約編譯《現代文藝叢書》。

五月十二日遷入北四川路樓寓。

八月往“夏期文藝講習會”講演。同月譯雅各武萊夫長篇小說《十月》訖。

九月為賀非校訂《靜靜的頓河》畢,過勞發熱。

同月十七日,在荷蘭西菜室,赴數友發起之先生五十歲紀念會。

十月四五兩日,與內山完造同開“版畫展覽會”於北四川路“購買組合”第壹店樓上。同月譯《藥用植物》訖。

十壹月修正《中國小說史略》。

壹九三壹年 五十壹歲

壹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離寓避難。

二月梅斐爾德《士敏土之圖》印成。

同月二十八日回舊寓。

三月,先生主持“左聯”機關雜誌《前哨》出版。

四月往同文書院講演,題為:《流氓與文學》。

六月往日人“婦女之友會”講演。

七月為增田涉講解《中國小說史略》全部畢。同月往“社會科學研究會”演講《上海文藝之壹瞥》。

八月十七日請內山嘉吉君教學生木刻術,先生親自翻譯,至二十二日畢。二十四日為壹八藝社木刻部講演。

十壹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樓景印宋本。同月《毀滅》制本成。

十二月與友人合編《十字街頭》旬刊出版。

壹九三二年 五十二歲

壹月二十九日遇戰事,在火線中。次日避居內山書店。

二月六日,由內山書店友護送至英租界內山支店暫避。

四月編壹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評,名曰:《三閑集》。編壹九三○年至三壹年雜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錄譯著書目。

九月編譯新俄小說家二十人集上冊訖,名曰:《豎琴》。編下冊訖,名曰:《壹天的工作》。

十月排印《兩地書》。

十壹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師範大學,中國大學等校講演

壹九三三年) 五十三歲

壹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舉為執行委員。

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慶齡宅,歡迎蕭伯納。

三月《魯迅自選集》出版於天馬書店。同月二十七日移書籍於狄思威路,稅屋存放。

四月十壹日遷居大陸新村九號。

五月十三日至德國領事館為“法西斯蒂”暴行遞抗議書。

六月二十日楊銓被刺,往萬國殯儀館送殮。時有先生亦將不免之說,或阻其行,先生不顧,出不帶門匙,以示決絕。

七月,《文學》月刊出版,先生為同人之壹。

十月先生編序之《壹個人的受難》木刻連環圖印成。同月“木刻展覽會”假千愛裏開會。又短評集《偽自由書》印成。

二十三年(壹九三四年) 五十四歲

壹月《北平箋譜》出版。

三月校雜文《南腔北調集》,同月印成。

五月,先生編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八月編《譯文》創刊號。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識者被逮,離寓避難。

十月《木刻紀程》印成。

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盜汗。病後大瘦,義齒與齒齦不合。同月短評集《準風月談》出版。

壹九三五年 五十五歲

壹月譯蘇聯班臺萊夫童話《表》畢。

二月開始譯果戈裏《死魂靈》。

四月《十竹齋箋譜》第壹冊印成。

六月編選《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並作導言畢,印成。

九月高爾基作《俄羅斯的童話》譯本印成。

十二月編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上卷。

十壹月續寫《故事新編》。

十二月整理《死魂靈百圖》木刻本,並作序。

壹九三六年 五十六歲

壹月肩及脅均大痛。同月二十日與友協辦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編》畢,即出書。

二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驟然氣喘。

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為之選定《蘇聯版畫》。同月編《海上述林》下卷。

五月十五日再起病,醫雲胃疾,自後發熱未愈,三十壹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病甚危。

六月,從委頓中漸愈,稍能坐立誦讀。可略作數十字。同月,病中答訪問者O·V·《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又《花邊文學》印成。

七月,先生編印之《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出版。

八月,痰中見血。為《中流》創刊號作小文。

十月,體重八十八磅,較八月壹日增約二磅。契訶夫作《壞孩子和別的奇聞》譯本印成。能偶出看電影及訪友小坐。

八日往青年會觀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

十七日出訪鹿地亙及內山完造。

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氣喘不止。

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逝世。

參考資料:

/view/2004.htm

回答者:L利奧eo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0-16 19:35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小弟謝了

評論者: 12345_CYK - 試用期 壹級

其他回答*** 3 條

魯迅的生平和創作

魯迅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為《新青年》寫稿時使用的筆名。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壹個破落的大家庭裏。紹興是壹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的地方,保留有眾多的名勝,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留下的遺跡,近代反清女傑秋瑾從容就義的軒亭口,等等。民間還有各式各樣的戲劇演出和傳說故事。鄉親們最津津樂道的是兩個“鬼”:壹個是“帶復仇性的,比別的壹切鬼魂更美,更強的鬼魂”——女吊;另壹個是腰束草繩,腳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無常”。鄉土傳統與民間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魯迅的壹生。

魯迅從小就表現出活潑的性格。因為外祖母家在農村,魯迅也就有了壹批農民小朋友,壹起在朦朧的月色下,劃著白色的小航船,趕去看戲;回家的路上,肚子餓了,就“偷”自家地裏的豆煮了吃。魯迅還在叫做“百草園”的後園裏,發現了大自然的無窮趣味: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蟋蟀彈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烏;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傳說……正是這樣自由的童年生活,開發與培養了未來作家魯迅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6歲時魯迅告別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拜本城中極方正、極有學問的壽鏡吾老先生為師,壹直讀到17歲。在這裏,他熟讀了儒家的經典,又在課余廣泛閱讀了儒家之外的各種雜書:小說,野史,筆記……不僅關註歷史、人事,也註意觀察自然。這樣開拓了魯迅廣闊的精神空間,為魯迅以後思想與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寬廣深厚的知識基礎。

魯迅的童年也有陰影:13歲那年,祖父因故入獄,不得不隨著全家到親戚家避難;以後父親病重,家庭生活也從小康陷入困頓。作為長子的魯迅,不得不經常出入於當鋪與藥店,在周圍人的歧視與侮辱中,感受社會的冷酷與勢利。父親最後因庸醫的延誤而過早離世,更給少年魯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開始了對中國社會、文化、人世與人心的思考。

1898年,18歲的魯迅,揣著慈母多方籌措的8塊銀元,離開了家鄉,到異地去尋求新的出路。他先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又改入路礦學堂。在求學期間,魯迅開始接觸物理、數學、化學等現代自然科學知識,並閱讀外國文學與科學著作。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的《天演論》,更給他帶來了壹陣驚喜,他從《天演論》所介紹的進化論學說裏,接受了壹種自強、自立、自主的人生哲學,同時強烈地感受到在激烈競爭的世界裏,處於落後地位的中華民族的危機。

1902年,魯迅東渡日本,兩年後懷著“科學救國”的夢想,進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希望畢業以後回國救治像父親壹樣被誤的病人。在仙臺,他雖然也遇到了像教解剖學的藤野嚴九郎先生那樣關心自己的老師,但也不時受到歧視;特別是有壹次課堂裏放映記錄日俄戰爭的幻燈畫片,看到壹個替俄軍當偵探的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旁邊竟站著壹群中國人在圍觀。魯迅受到極大刺激,由此覺悟到醫治精神上的麻木比醫治身體上的病弱更為重要,改變中國第壹要著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當推文藝。於是魯迅決定棄醫從文。他和朋友們熱烈地討論著: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麽?它的病根何在?並於1903年、1907年、1908年公開發表了第壹批論文,提出了“立國”必先“立人”的思想,呼喚“精神界之戰士”。

魯迅於1909年回國後,壹直在痛苦地思索,沈默了將近十年。直到1918年五四運動前夕,才在朋友的鼓動下,提筆寫了《狂人日記》,發表在《新青年》雜誌上。這是中國第壹篇現代白話小說。小說通過壹個“狂人”之口,對幾千年的舊傳統提出了大膽的質問:“從來如此,便對麽?”揭露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是壹部“吃人”的歷史,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小說發表後,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震動,魯迅壹發不可收,連續寫了多篇小說,後來編為《吶喊》《仿徨》兩本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魯迅後來對自己的創作追求作過說明,說他寫小說的目的是要使中國人民覺悟起來,“改良這人生”,因此小說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註意”。他最關註的是下層社會“不幸的人們”,創作了許多以農民和知識分子為主要描寫對象的小說,開拓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描寫題材。魯迅在觀察與表現他的小說主人公時,始終關註的是“病態社會”裏的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的精神“病苦”。因此,在《藥》裏,他僅用壹床“滿幅補釘的夾被”暗示了華老栓壹家生活的貧困,正面展開描寫的是他們吃人血饅頭的精神的愚昧。在《故鄉》裏,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閏土的貧窮,而是他壹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隔膜。《祝福》的深刻性正在於描寫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權下所感到的恐怖。魯迅同樣嚴峻地揭示了知識分子的精神創傷與危機:辛亥革命時期獨戰多數的英雄,在強大的封建傳統的壓力下,像壹只蠅子飛了壹個小圈子,又回來停在原地點,在頹唐消沈中消磨著生命(《在酒樓上》);五四時期勇敢地沖出舊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於小家庭凝固的安寧與幸福,既無力抵禦社會經濟的壓力,愛情也失去力量,只能又回到舊家庭中(《傷逝》)。

魯迅還說過,他寫小說,是因為青少年時代許多痛苦的記憶,使他不能忘卻。於是,當年在日本幻燈片裏所看到的那些圍觀的麻木的中國人(魯迅稱之為 “看客”),就不斷地出現在他的小說中:在《孔乙己》裏,主人公的不幸(包括他被丁舉人殘忍地打斷了腿),沒有引起周圍人的任何同情,大家只是圍觀著取笑他;在《祝福》裏,人們爭先恐後地趕去聽祥林嫂講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並不是出於同情,而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在無聊的生活中尋求點刺激。而這些人在聽厭了之後,又立刻唾棄,對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人們就是這樣鑒賞著他人的痛苦,這不僅是麻木,更顯示了壹種人性的殘酷。而在《藥》裏,小說真正的主人公夏?

  • 上一篇:x瀏覽器歷史版本哪個最好
  • 下一篇:求問誰知道街機麻將模擬器地址
  • copyright 2024遊戲中心平台